湖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根據省政協常委會工作部署,6月17日至24日,省政協副主席鄭心穗帶領部分省政協委員,就加大污染減排工作力度、促進全省跨越式發展問題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省環保廳的情況介紹,并先后深入十堰、黃岡等地,召開當地有關方面的情況介紹會和座談會,實地察看部分企業的生產和污染治理情況。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實施污染減排直接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十一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提前一年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直接促進了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實施污染減排,為各地的新發展騰出了環境空間。“十一五”期間,國家下達給湖北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我省實施“彎道超越”創造了環境空間。同樣,我省在確定各市、州“十一五”減排任務時,也充分考慮了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域產業結構、污染物排放基數以及污染減排潛力等因素,提出了差異化的減排要求:對環境狀況不佳、產業結構不合理、減排空間較大的地區提出的減排任務要求較高;對環境質量較好、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的減排任務較輕。
第二,實施污染減排,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十一五”以來,我省緊緊圍繞總量減排這一中心工作,嚴格審批,強化監管,省政府出臺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限批管理規定》,省環保廳制定了水泥和造紙行業環境準入條件,開展了釩冶煉、皂素等重污染行業整治。通過嚴格環境準入,采取以新帶老措施,全省新建項目全部竣工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少3.6萬噸/年,化學需氧量減少6.3萬噸/年。十堰市在“十一五”期間否決了110個重污染的擬建項目,關閉了130家污染嚴重的小電鍍、小造紙等“十五小”企業。同時,還通過開展黃姜加工企業污染整治,關閉了63家黃姜加工企業,建設了百科皂素、竹溪創藝等黃姜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示范項目。目前,全市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和現代生態農業已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2010年,產值分別達到62.3億元和60億元。
第三,實施污染減排,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十一五”以來,我省共關閉各類污染企業(生產線)705家,其中,關閉小火電機組18家共121.05萬千瓦,造紙291家共178.78萬噸/年,印染46家共80736.2萬米布/年,水泥企業或生產線277家共3237.54萬噸/年,小煉鐵、煉鋼92家共438.73萬噸/年。全省裝機容量20萬千瓦以下火電機組和生產能力2萬噸/年以下的環保不達標的小造紙企業全部關閉,大幅度減少了資源、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例如,20萬千瓦以下小火電機組單機煤耗是60萬千瓦機組的1.32倍。據測算,我省“十一五”期間關停上述小火電機組后,每年可節約煤炭消費量70萬噸。
第四,實施污染減排,加強了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十一五”以來,通過一批重點減排工程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全省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截止2010年底,我省共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132家,處理能力達到602萬噸/日,全省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從2005年的23.49%提高到2010年的78%,基本實現了“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目標。對許多縣市和開發區、工業園區而言,污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的建設意味著投資環境的改善。
第五,實施污染減排,切實改善了環境質量。在我省“十一五”期間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3.8%的同時,全省環境質量狀況實現了全面好轉。全省河流水質符合I~III類標準的比例由2005年的75%提高到2010年的86.6%,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由2005年的94.5%提高到2010年的100%;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百分率由2005年的87%提高到2010年的92.6%,酸雨頻率控制在27%;全省生態環境指數提高到1.48,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為“良好”。
二、“十二五”時期我省污染減排工作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我省工業化和城市化仍將處于加快發展階段,資源能源與環境矛盾將更加突出,面臨的減排形勢依然嚴峻:
1、環境承載力依然嚴峻。我省環境狀況雖然總體向好,但局部問題較為突出,有的還相當嚴重。如長江干流湖北段的水質總體較好,但部分地方還存在污染帶,漢江部分支流已遭到一定程度污染,部分省控湖泊受氮、磷污染開始呈現富營養化趨勢。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年均值未達到二級標準,全省出現酸雨城市的比例高達44.4%。
2、環境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我省要打造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發展不夠仍然是最大實際,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隨著我省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十二五”期間污染物排放新增量可能創新高,這就需要較大的削減量消化和富余的環境空間予以支撐。
3、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我省工業比重偏大,而工業中重工業占70%左右。這種產業結構決定了我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在短時間內大幅下降的難度較大,產業結構仍存在優化調整的空間。
4、治污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盡管我省“十一五”期間環保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切實改善環境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環保投入總量偏低、種類不齊全、區域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基層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環境治理投入嚴重不足,影響了減排工程效益的發揮。
三、充分發揮污染減排在促進湖北科學發展和跨越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進一步增強污染減排重要性的認識。如前所述,污染減排與經濟發展并非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體,而是彼此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減排是減少污染排放、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從理論上講,環境是發展的基礎和制約條件,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經濟發展對環境的變化起著主導作用。如果離開發展談環境,無疑是緣木求魚;但若離開環保談發展,那將是竭澤而漁。當前,我省減排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較多,但最根本的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減排與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矛盾。少數地方政府官員片面講求政績,單純追求GDP增長,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另一種是企業間的矛盾。有的企業為了節約生產成本,追求高額利潤,舍不得在治理污染、減少排放、保護環境上投入資金。因此,扎實推進污染減排工作,當務之急就是各級政府及其領導和企業,要進一步認識污染減排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湖北科學發展和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障,不斷增強環境保護的憂患意識,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科學合理制定減排目標,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確保“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既定任務的順利完成。
2、切實加強污染減排工作的組織領導。省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減排目標考核,構建污染減排工作管理體系,在全省形成“政府總牽頭、部門分工負責、排污企業具體實施”的減排工作新格局。建議省政府在與各地政府和重點排污單位分別簽訂“十二五”期間及年度減排目標責任書的同時,與環保、住建、經信、農業、公安等省直相關部門分別簽訂減排目標責任書,明確各級政府、省直部門和重點排污企業的減排責任,落實獎懲政策。
3、加大污染減排工作力度。一是省政府在分配各市州“十二五”期間減排目標任務時,繼續實施差異化的減排要求,對恩施州、黃岡市等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予以照顧,支持武陵山和大別山試驗區建設,為區域經濟發展騰出環境空間。二是把污染減排作為推進我省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產業結構。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堅決按期淘汰落后產能,并結合我省產業結構特點,加大小鍋爐、小火電、小化工、小印染等行業的淘汰力度。三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方面,嚴格控制新建造紙、印染、農藥、氮肥、化工、煤電、鋼鐵、水泥等項目,新建項目實行最嚴格的環保要求,把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實行“等量替代”或“減量替代”,并將建設項目總量替代項目執行情況納入建設項目環保驗收的范圍;另一方面,積極支持我省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節能減排及民生工程盡快建設,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4、研究推行污染減排經濟激勵政策。“十一五”期間,我省通過實行排污權交易和綠色電力調度等經濟政策,調動了企業參與污染減排的積極性,減少了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其中,排污權交易累計成交COD292.36噸、二氧化硫2161.72噸,總成交金額916.16萬元;通過實施綠色電力調度僅2009年一年火電機組耗煤量同比減少168萬噸。建議“十二五”期間繼續推行污染減排的經濟激勵政策:一是進一步加大排污權交易試點的深度和廣度,將全省各級環保部門負責審批的建設項目新增排污權的取得全部納入排污權交易,并將新增的氨氮和氮氧化物兩項約束性指標納入排污權交易范圍。二是繼續推行綠色電力調度,在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滿足全社會正常用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湖北水電優勢,合理調度燃煤機組發電負荷,停運一部分非脫硫或非脫硝機組,將其發電量指標調配給脫硝機組。三是組織開展環境責任保險、環境融資、綠色信貸、綠色財稅、綠色證券等環境經濟政策研究,發揮市場在污染減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5、加大減排工程投資和補貼力度。重點減排工程是完成2011年及“十二五”期間污染減排目標的重要支撐,加強重點減排工程的引導和政策激勵是細化工程減排的重要手段。建議結合我省實際情況,根據減排工程落地實施的需要,在火電廠脫硝、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黃標車淘汰等減排重點領域由省直相關部門制定一系列減排工程補貼優惠政策,省財政每年明確一定數額資金用于支持重點減排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