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黃岡市委員會
近年來,中共中央、中共湖北省委把創新社會管理、做好群眾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黃岡市政協堅持宗旨觀念,踐行群眾路線,認真履行職能,積極探索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一、開展“雙進”活動,下移群眾工作重心
我們在全市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中開展“雙進(進農村扶貧濟困,進社區排憂解難)”主題活動,探索建立與群眾的經常性聯系渠道。
政協領導率先垂范。市政協主席、副主席帶頭開展“雙進”活動,做到“六個一”,即聯系一個貧困村、一個社區、一個重點企業、一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點和幫扶一個特困戶、一位貧困大學生,在幫助制訂發展規劃,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協調推進項目建設,提升創業就業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今年開展的“萬名干部下基層”活動中,市政協領導班子成員深入基層走訪座談,認真開展調查研究,與黨員干部交心談心,制訂實施駐點工作計劃,與基層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政協委員踴躍參加。全體市政協委員在“雙進”活動中做到“二個一”,即一件提案(或一條社情民意信息)、一件實事。近兩年來,共撰寫提案509件,提交社情民意信息310條,為群眾修橋、修路,幫助貧困學生,做了大量實事好事。2010年,全市政協委員為社會公益事業共計捐款2600多萬元,捐物折款1500多萬元,援助貧困學生500多人。
機關干部積極參與。機關干部積極參加“城鄉互聯、結對幫扶”活動。38名機關干部與40個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嚴格落實不脫貧不脫鉤的要求,幫助制訂脫貧計劃,扶持啟動資金,定期聯系幫扶。下派一名年輕干部掛職村第一支書,駐村具體組織實施。在“萬名干部下基層”活動中,著力辦好建設新農村示范點,組織“農家樂”培訓,扶持大學生村官創業,使機關黨員干部在基層工作實踐中切實與群眾打成一片,不斷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本領。
二、緊扣黃岡實際,明確群眾工作重點
市政協從實際出發,始終把促進人民群眾脫貧致富作為開展群眾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
圍繞群眾脫貧致富建言獻策。先后就農民創業帶動就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好工業園、發展市區經濟和加快新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等課題組織開展綜合調研活動,以市政協常委會名義向市委、市政府提交4份建議案;圍繞重點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發展循環經濟、武漢新港建設、林業經濟、民營經濟、金融體制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臺招商引資等組織開展視察活動,向市委、市政府提交12份視察報告。市政協的調研視察工作為推動全市群眾脫貧致富作出了貢獻。
辦好扶貧聯系點。建立了5個貧困村聯系點,在發展特色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推進扶貧助學、開展結對幫扶、促進基層黨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起了5座群眾活動中心,硬化了50多公里的通村公路,發展特色產業基地500多畝,培訓勞動力1000多人次,促進了農民脫貧致富,改變了當地貧困面貌。
以委員創業帶動全民創業。大力推進委員創業工程,以委員創業帶動群眾就業,進而在更大范圍內掀起群眾性的創業熱潮。到2010年底,市、縣政協主席會議成員建立了120多個委員創業聯系點,全市有1200多名政協委員成為黃岡全民創業的排頭兵,創業項目330多個,創業投入100多億元,帶動全市18萬多人投入到全民創業的熱潮中。
三、加大履職力度,強化群眾工作抓手
創新提案辦理方式。把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提案督辦的重點,選取40多件與民生相關的提案作為重點提案,比如,“解決農村安全飲水”、“治理青磚湖污染”、“對0至6歲殘疾兒童進行搶救性康復”、“進一步加強中小學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加強城區公交車停靠站點規范建設和管理”、“撤銷禹王收費站”、“加強城市園林綠化管理”等,由常委會會議、主席會議、主席會議成員督辦落實。先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提案辦理工作,相關部門認真辦理提案,使我市提案辦理效果顯著,辦理結果得到群眾認可,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積極反映信息。圍繞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綜合治理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編發信息,及時反映群眾意見和訴求,提出解決矛盾問題的對策建議,得到黨政領導和上級政協的充分肯定。僅2010年,共編發《各界反映》24期,轉報轉送信息157條。
精心組織評議。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政協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履行民主監督職能,探索開展民主評議工作。明確把提高服務群眾質效作為民主評議的重要內容,發揮民主評議在加大監督力度、規范行政行為、保障群眾利益上的重要作用。今年,我們正在以優化發展環境、推進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為主題,組織對市發改委等4個市直部門開展民主評議活動,將民主執政、優化服務、改善民生情況作為首要評議內容,促進被評議單位增強民本意識和服務意識,積極主動地服務基層和群眾,在改善民生上有新的作為。積極配合搞好市委“十佳三差”評選活動,先后選派政協委員80余人參加評選投票,促進市直單位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服務質量。累計推薦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代表人士100多名作為特約民主監督員,直接參與市直部門行風評議活動。
深入調研視察。加大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執行情況的調研視察力度,組織有關委員視察“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農村低收入群眾生活保障”、“市區廉租房建設”、“農民工就業轉移培訓”等方面情況,為促進政策貫徹落實、提升政府工作效能、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加強自身建設,夯實群眾工作基礎
加強學習培訓。將群眾工作的理論和政策列入中心組學習計劃和政協委員培訓課程,組織委員和機關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領會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關于群眾工作的講話精神和賈慶林主席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常委會工作報告中關于群眾工作的重要論述,充分認識做好群眾工作的重大意義和政協具有的獨特優勢,自覺地擺正位置,牢固樹立服務群眾理念。
加強界別建設。自2007年換屆以來,我們在市委統一部署下,嚴格按照政協章程要求,從本界別中選擇有代表性、有社會影響和參政議政能力的人士作為政協委員推薦人選,并對不履行職責和嚴重違反政協章程和決議的政協委員進行嚴肅處理。先后補選政協常委1名,委員28名,撤銷16人的委員資格。增設界別1個,界別總計24個,推選界別召集人40名。制訂了發揮界別作用的暫行規定,依托政協專門委員會搭建界別工作平臺,提高界別工作組織化、經常化程度,促進政協委員通過界別渠道密切聯系群眾。
建立聽取民意機制。一是在每年綜合調研和專委會專題調研中,采取現場察看、問卷調查、座談討論、上門走訪等方式,在基層中了解情況,在群眾中尋找對策,使建言獻策成果具有更堅實的群眾基礎。二是在召開市政協常委會會議和專題議政會之前,堅持與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協商確定市民代表,在對會議議題有較深了解的基礎上,邀請他們列席會議,借助政協例會平臺,與黨政主要領導實現“零距離”的交流互動,促進群眾有序政治參與。三是在機關開展“五個基本、七個體系”建設和創先爭優活動中,以改進政協工作、服務基層群眾為中心議題,采取向各界別群眾發放征求意見函,走訪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和委員代表,與基層干部群眾座談等形式,摸清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聽取他們對政協機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使全體機關干部從思想感情上進一步貼近群眾,切實增強服務意識,為政協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提高群眾工作水平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