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文
一、湖北文物事業的現狀
1、田野考古成績突出。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湖北考古,不僅發掘了大量的古代遺址、墓葬,而且出土了大批文物,如陶器、青銅器、漆器、絲織品、金器、玉器、料器以及簡牘等。其一,史前考古收獲巨大,最重要的發現是1989年至1990年在鄖縣曲遠河口獲得兩具人類頭骨化石,這是歷年來湖北地區古人類化石發現中最重要的一次。經研究,其特征為直立人,時代距今約100萬年,學術界稱之為鄖縣人。其二,先秦時期的考古發現讓世界矚目湖北,如盤龍城的發現、發掘,成果豐碩的楚文化考古,震驚世界的曾侯乙墓發掘,成為國際顯學的郭店楚簡。其三,簡牘和漆木器成為秦漢考古最重要收獲。其四,銅鏡和青瓷是六朝隋唐考古的主要收獲。其五,明代藩王墓考古獲驚人收獲,特別是2001年發掘的梁莊王墓和2005年發掘的郢靖王墓,出土了大量保存完整的元末、明初的瓷器、金銀器等。這些重要考古發現及其收獲,奠定了全省各級博物館發展的堅實基礎。全省藏品62萬余件,其中一級藏品2514件(套),位居全國前列,國寶級文物19件(套)。
2、文物古建筑豐富,風格獨特。全省共調查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38513處,居全國第六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2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1處,有武當山古建筑群、鐘祥明顯陵兩處世界文化遺產,有荊州、武漢、襄陽、隨州、鐘祥等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黃陂大余灣等1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全省文物等建筑中,形成了五大系列:以荊州古城墻、襄陽城墻、古隆中等為代表的三國文物建筑及三國古戰場赤壁石刻;以利川大水井、魚木寨、來鳳仙佛寺等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建筑;以武當山、長春觀等道教建筑和黃梅四祖寺、襄陽廣德寺、歸元寺等佛教建筑為代表的宗教建筑;以鐘祥明顯陵、李自成墓等為代表的明代王陵建筑;以秭歸屈原故里、襄陽米公祠、黃州東坡赤壁等為代表的歷史名人紀念建筑。
3、博物館體系日臻完善。全省博物館總數達133個,其中文物系統管理的博物館為115個。全省初步現成了以省直博物館為龍頭、以地市級博物館為骨干、以行業博物館和縣級博物館為基礎、以民辦博物館為補充的門類齊全、特色鮮明、分布廣泛的博物館體系和發展新格局。經全國博物館評估定級,省博物館、武漢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3家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另有12家被分別評為國家二、三級博物館。2009年,省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首批中央地方共建的8家博物館之一。全省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近400個,在近年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中,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榮獲十大陳列精品獎“最佳服務獎”和“最佳新技術、新材料應用獎”,武當博物館《道教文化展》榮獲“最佳制作獎”。
2007年11月,省博物館率先在中部地區免費開放。2008年,我省被國家列為首批博物館免費開放的7個試點省份之一,先后有79家博物館列入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名單。2008年,觀眾量突破800萬次,近兩年達840余萬人次,比免費開放前增加120%。湖北省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武昌農講所紀念館等8個單位被中宣部評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全省各博物館不斷加強與海內外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成效顯著。如省博物館僅在2011年初,就分別在澳大利亞、香港舉辦了《敬天崇祖——楚地出土禮儀藝術展》、《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展》。與臺灣的交流更為頻繁,省博物館在2008-2009年間,先后從臺北歷史博物館、臺北鴻禧美術館引進《南張北溥》、《宇宙心印》、《物我觀照》等展覽,均取得成功。2009年,省博物館與臺北歷史博物館結為姊妹館。2010年,省博物館《劍舞楚天——越王勾踐劍暨湖北出土楚文物精品展》在臺灣博物館展出。作為回訪,臺灣博物館將于2011年在省博物館舉辦《鄭成功展》。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與臺北國父紀念館往來密切,已三次赴臺舉辦展覽,1997年舉辦《孫中山與武昌首義》展覽,2010年“湖北臺灣周”期間舉辦《辛亥百年頌中山——孫中山與湖北特展》,今年3月舉辦《流年似水——舊上海廣告月份牌寫真展》,在島內均引起熱烈反響。作為展覽交流回訪,臺北國父紀念館2010年6月來省博物館成功舉辦《孫中山與臺灣展》。
二、湖北文物事業發展的問題及建議
1、進一步加大文物保護的投入。我省是文物分布密集區。近幾年來,國家對我省國保單位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增加較快,從2006年5379萬元增加到2010年18223萬元。“十一五”期間,湖北省級投入文物保護專項經費逐年增加,從2006年480萬元增加到2010年1040萬元,但省級文物保護經費對省保單位的文物保護是補助性的,我省相當數量欠發達地區的市縣政府承擔文物保護的責任非常沉重,保護經費投入壓力較大。據了解,我省與中西部省份文物保護經費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010年中西部省份湖南3000萬元、江西3200萬元、山西3300萬元、河南4000萬元、陜西6500萬元,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逾億元,差距十分明顯。
為此,吁請省政府及財政廳加大省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的投入力度,將每年常年性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專項經費提高到3500萬元。其具體構成為:維修專項1500萬元;古遺址、古墓葬保護專項500萬元;安防、消防專項500萬元;鄉土建筑保護專項300萬元;珍貴文物征集專項200萬元;文物藏品技術保護200萬元;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經費200萬元;小型、臨時性文物搶救發掘經費100萬元。各級政府以及有關部門也應根據國務院關于文物工作要實行“五納入”的要求,增加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財政投入,落實中央和省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的配套資金,使我省文物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
2、更加嚴厲打擊盜掘古遺址古墓葬犯罪。目前我省有古遺址4139處、古墓葬群3240處。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2007年4月,省人大常委會開展文物執法檢查,作出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的決議》。2010年3月,省政府召開了全省嚴厲打擊盜掘古遺址古墓葬犯罪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但近年來,盜竊盜掘古遺址、古墓葬案件又呈高發勢頭,我省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先后發生盜掘古墓葬、盜竊石刻文物案件,2010年共破獲文物犯罪案件95起,摧毀文物犯罪團伙8個,抓獲犯罪嫌疑人73名,追繳文物105件(其中1級文物2件,2級文物15件,3級文物50件,一般文物38件)。我省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文物安全防范力量薄弱,客觀上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為此,建議:(1)經費要有保障,要落到實處;(2)充分依靠人民群眾,做好防控;(3)公安部門要建立強有力的打擊盜掘古遺址、古墓葬的專業隊伍,形成長效保護機制;(4)量化細化責任制,嚴格實行責任追究;(5)對盜掘文物的不法分子嚴厲打擊,并予以從重處罰。同時,積極研究和探索打擊盜掘文物的新途徑、新方法,深挖地下盜掘文物網絡;(6)嚴格文物市場管理,堅決清理、嚴肅查處無證經營、或以合法身份從事非法文物交易的活動,堅決取締走鄉竄戶私購國家禁止經營文物的非法文物交易行為,堅決嚴厲打擊文物走私、進行非法買賣地下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
3、加大古建筑等文物保護力度。我省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25處,其中地面文物500余處。截至目前,我省仍有相當數量的文物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殘破不堪,亟待搶救維修。近年來省級財政和各地每年投入文物保護的資金,對三分之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重點維修,使之得到了妥善保護,但仍有約三分之二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正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需進行重點維修,其中還有紅安秦基偉故居、英山段氏府、赤壁羊樓洞、宣恩觀音堂等30多處文物建筑已是殘破不堪,岌岌可危,亟待搶救性維修保護。這些項目,據文物部門的初步預算需投入資金約8000萬元,而現在省級財政和各地投入的文物保護資金至少需要10年以上才能修完,這樣漫長的時間,難免造成文物新的損壞和坍塌。
為加大古建筑等文物保護力度,建議:(1)突破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不足這一全省文物保護工作的瓶頸問題,并做到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2)增強責任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力度。要進一步提高對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把它作為事關全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大局的一項重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促進古建筑保護利用工作的深入開展;(3)完善政策措施,實現科學有效管理。尤其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古建筑民居的保護,對就地保護確有困難的古建筑,應在全省規劃范圍內落實專門用地,實施集中遷建保護,形成有特色相對集中的古建筑民居保護區;(4)重視保護維修,推進合理開發利用。在保護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古民居、古建筑資源,加強特色品牌包裝和宣傳推介工作,提高文化和旅游品味;(5)加強古建保護隊伍建設,注重專業人員的培訓,做好八大作(木、瓦、石、圖、油漆、彩畫、糊、扎)等傳統工藝的傳承工作,為古建筑維修提供有效服務。
4、改善館藏文物的基礎性保護條件。我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和文物庫房,按規范要求列為風險等級單位的共566處,但相當部分博物館的文物保管條件很差,庫房狹小,設施簡陋,防火防盜設備不符合規范要求,危及文物安全的問題較為突出。2011年1月28日黃岡市博物館文物搶劫案的發生更提醒我們,博物館、紀念館文物安全工作亟待改善。
館藏文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留傳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是博物館實施教育、進行文化交流的物質基礎。因此,務必要加大對文物風險等級單位基礎設施、安防、消防設施建設力度,提高防范的科技含量,實現“科技創安”。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委員,湖北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