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湖北省委員會
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的廣泛關注。從實踐來看,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現代人,融入城市一般要經歷經濟融入、社會融入、心理和文化融入三個階段,而能否從根本上轉變為城市居民,其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將起著最終的主導性作用。為深入了解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狀況,發揮共青團組織的職能,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文化融入,近期,團省委調研組選擇武漢、黃石、宜昌、襄陽四個有代表性的城市,選取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其他服務業這七個新生代農民工比較集中的行業,采取集中座談、個別訪談、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我省新生代農民工文化融入問題進行了調研。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特點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1980年后出生、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從實際來看,我省新生代農民工基本狀況具有四個方面主要特點:
1、年齡較輕,以男性為主。從數據統計中看出,新生代農民工主要以男性為主,占61.4%,比女性要高出12.8個百分點,這與農村外出人員總體的性別比例是一致的。從年齡來看,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1至25歲之間,占總體比例的53.9%,同時20歲及以下的新生代農民工也占到10.3%,他們大多數是在90年代后期到21世紀初期進入城市的,所以在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結構中呈現年輕化的特點。
2、學歷相對較高,有一定專業技能。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整體受教育水平相對更高,同時,掌握技能的人也更多。調查結果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大多數為初中和中專學歷,分別占總體的32.0%和42%,高中以上學歷占到22.8%,小學及以下學歷只占3.1%。在專業技能中,沒有專業技能的占到51%,有專業技能的為49%,其中有專業技能的等級主要為中級和初級,初級和中級專業技能領域主要是制造業、建筑業以及交通運輸業。
3、工齡不一,工資不高。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打工的時間主要集中在1至3年之間,這占了總體比例的43.2%,其次是4至6年,占27.5%,而1年以下的農民工占13.0%。大多數人的工資集中在1000元至2000元這個區間,所占比例為62.7%,1000元以下占12.3%。工資收入同他們的學歷、工齡呈正相關關系,一般表現為學歷越高、工齡越長,月工資收入也越高。
4、大多未婚,不熱心政治參與。新生代農民工的婚姻狀況主要以未婚為主,所占比例是57.3%,21—25歲區間的農民工中未婚者的比例達到74.8%。新生代農民工中共青團員占的比例為48.4%,而為中共黨員的比例則很低,僅為6.5%。雖然共青團員在新生代農民工里占了較大的比例,但大多數人對共青團組織的了解一般,比例是44.8%,還有4.3%的人對共青團組織“很不了解”。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狀況
從調查結果看,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的條件不容樂觀,他們沒有足夠的閑暇時間,不具備相應的經濟條件,文化生活內容形式單一,公共設施和大眾活動也不能很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
1、每天可用于休閑和文化娛樂的時間不足1小時。61.7%的人每天需工作8至10小時,22.5%的人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77.2%的人在節假日被要求加班,在“是否愿意加班”的調查中,86%的新生代農民工明確表示“不支持在節假日的時間加班”。在“每天文化活動的時間”上,46.2%的人每天只有不到1個小時的閑暇,29.2%的人每天有1至2個小時用于休閑娛樂。
2、主要文化消費支出在上網聊天等項目上。新生代農民工62.7%的人收入在1000至2000元之間,其中57.8%的人將絕大部分收入用作日常開支,15.4%的人將收入寄回老家。在收入分配上,35.6%的人每月文化消費在10至50元,26.2%的人為51至100元,從對數據的交互分析來看,他們每月生活的消費主要用于上網等娛樂活動。
3、文化生活內容單調、方式單一。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參加單位活動、與老鄉聚會或自娛自樂。文化消遣主要為閱讀報刊書籍、看電視電影、上網,分別占36.2%、30.9%、23.8%。一些單位會在節假日舉辦文藝活動、體育比賽,或安排員工看電影,但多數是半年或一年一次。節假日期間,60%的新生代農民工會選擇“回家探親”,32%選擇“外出旅游”,零散休息時間會找老鄉聊天或上網等。
4、公共文化場所和文體設施利用率較低。71.3%的新生代農民工去過公園,53%的人去過圖書館,40.7%的人去過影劇院,還有34.6%和32.9%的人去過博物館和體育館。58.2%的單位為員工配備了文體活動場所,還有41.8%的單位沒有文體活動場所。配備了文體活動場所的單位員工,因為閑暇時間少,也很少開展文體活動。
5、手機等新興媒體成為文化活動重要方式。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手機也成了新生代農民工獲取信息和自娛自樂的主要工具,從調查結果看,82.6%的人主要用手機打電話發短信,38.5%的人用手機上網獲取信息,還有31.1%的人用手機QQ聊天,用手機看電視、聽音樂的人也占到23.3%。
三、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因遠離父母、工作壓力、未來迷惘等原因,普遍面臨想交友沒時間、想戀愛沒人選、想傾訴沒對象、想提高文化技能無渠道的困境,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與現實條件的限制形成鮮明對比,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業余文化生活與企業生產經營之間存在矛盾。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必須首先建立在有自由充裕時間的基礎上。但現實條件下,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每天被上班和加班填滿,尤其在制造業和住宿餐飲業加班更為常見。與傳統農民工不同的是,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不愿為增加收入而加班,他們渴望更多閑暇時間。調查顯示,86%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希望節假日不加班,但愿望很難實現。此外,收入低也是原因之一,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每月用于文化支出為10至50元,少部分達到100元,僅夠支付上網和手機費用,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更多的文化消費。
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單調與公共文化服務覆蓋不足同時并存。在集體性文化生活方面,現有的公共文化場所較少設置在農民工集聚地,單位安排的文化活動項目少吸引力不強,且大多數單位一年一次的文藝活動、社會上提供的送電影等快餐式服務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在個體性的精神文化體驗方面,據被調查的新生代農民工反映,大多數覺得自己的生活比較單調,“平常有活干還好些,沒活干的時候最難熬,不知道到哪里去玩”。他們的主要消遣是上網和看電視,上網因成本低廉快捷成為首選,但不少人都期待擁有更多文化生活的選擇,更希望得到相關指導。
三是文化追求與現實社會經濟地位形成差距。新生代農民工求知欲強,職業期望值與城市同齡人趨同,超過30%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工作之余選擇學習,56%的人希望當地有關機構開展技能培訓。同時,他們的集體維權意識更強。但只有20%的人參加過相關的選舉活動,80%的人對基層團組織和工會組織不太了解,更缺乏對各種社會活動的參與。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識模糊。調查顯示,有48%的人認為自己是農村人,31%的人認為自己是城里人,還有21%的人不知如何定位。值得一提的是,調查中發現,越是年輕的新生代農民工,尤其是25歲以下的農民工,越認同他們的城市人身份,對未來生活更加自信樂觀。
四、豐富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生活促進城市融入的建議
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關系到我國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局,關系到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改善我省新生代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需要轉變舊有觀念,改善現有制度,發揮政府、共青團組織的協同作用。
(一)發揮政府職能部門主導作用
1、大力興建一批農民工文化活動場所,提高現有文化場所利用率。發展改革和財政部門要高度重視,科學規劃,優先安排針對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有計劃分區域地在農民工集聚區大力興建文化場所,如社區體育活動中心。現有的文化館、藝術館、體育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要向農民工免費或優惠開放。
2、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積極吸納農民工參與。文化體育部門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經常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進廣場、進企業、進工地、進社區,舉辦符合農民工特點的文化娛樂、聯誼交友和相親會等,為他們提供交友和融入的平臺。積極開發適應農民工的文化產品,扶持優秀農民工創作,舉辦農民工才藝展示活動,培養農民工文化藝術人才。
3、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和文化知識培訓。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加大新生代農民工技術培訓組織力度,根據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需求、企業崗位需求,積極開展訂單式培訓。在新生代農民工聚居地依托社區居委會開辦“新市民學校”,組織社會各界公益教育志愿者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文化、科技、安全知識等方面的課程,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能力。
4、加大法律政策執行力度,保障勞動權益。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相關政策對勞動者工作時間、工資待遇、社會保障以及文化權益等權利的相關規定執行的檢查力度,防范和治理用人單位侵犯勞動者權益的行為。要加大維權力度,進一步推進農民工提高工資待遇和社會保障水平,充分保障勞動者休息權,督促用工企業按照規定繳納社會保險金,保障勞動者各項權益。
(二)突出共青團的組織優勢
1、組織開展符合青少年特點的文化活動。精心設計新生代農民工感興趣、符合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的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并定期組織開展。團組織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加強與當地社區和政府部門溝通,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參加社區活動和各類創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更早融入社區。
2、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樹立主流意識形態。針對部分新生代農民工中存在的空虛、信仰缺失等問題,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加深對黨的認識和社會發展規律、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引導幫助他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用之主導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團組織要重視和發揮手機、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作用。
3、為新生代農民工創造上升和發展空間。團組織要把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價值的實現和企業人才發展規劃結合起來。對于優秀新生代農民工可以吸納到團組織領導班子中來,以本職崗位和團的工作為平臺,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展示個人才華的舞臺。要積極宣傳在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擴大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影響力。同時,團組織要主動向企業領導班子舉薦各類人才,為新生代農民工脫穎而出創造各類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