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近年來,我省抓住新農村建設契機,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個一批”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組織,加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和主導產業基地建設,有效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組織化程度低、產業發展方向選擇難。一是分散經營與規模效應的矛盾突出,主導產品不突出,難以產生有影響力的品牌效益。二是各地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嚴重,經常出現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三是農地流轉矛盾重重,農地流轉市場尚未形成。四是產品的選擇和培育難以確保農戶相對穩定的經濟收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有時導致“砍了桃樹栽梨樹,砍了梨樹種茶葉”。
2、農業合作組織法律地位不明、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不緊密。一是目前我國尚未出臺與農業合作組織相關的法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成立、登記注冊、重組與解散無法可依;合作組織的性質、權限、義務無章可循;合作組織內部的議事、監事、財務管理制度不規范;法人主體地位不明確,決策不民主。二是目前我省大多數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不緊密、不穩定,龍頭企業不能自覺地為生產提供資金、技術服務,沒有建立讓生產者有利可圖、經營者利益合理分配的制度。
3、農產品加工規模小、加工與基地發展不協調。一是大型龍頭企業少、產業鏈短、產品競爭力不強,生產上的“家庭作坊式”形成不了產業化效益。二是農產品加工與原料生產基地發展不協調,利益連接機制不健全。三是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品牌營銷較差,高端市場占有率低下。四是農藥和化肥的超常態施用,農產品種子、種苗、種畜禽多、亂、雜以及加工轉化增值能力弱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較大。
4、農業投融資渠道單一,產業發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一是產業化發展缺乏有力的資金支持,能主動投資農業的民間資金很少,而農產品加工業自身的弱質性和脆弱性,決定了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難。二是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投入嚴重滯后于生產建設的需求,政府財政投入仍然難以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產業投資的主體依然是農民。三是由于農業貸款風險大,金融機構貸款要求高,加上農村信用部門貸款額度小、利率高、還貸期短,很難適應周期較長的農業開發項目,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在鄉鎮沒有機構,無法延伸到廣大農村。
5、產業發展科技含量低,支撐能力不強。一是技術推廣體制不健全、機制不完善,造成全省特別是丘陵山區綜合高效配套技術到位率低,各類農業技術應用率低。二是市場信息不靈,銷售渠道不暢。目前我省城市網絡用戶普及率為農村普及率的740倍,農民用戶僅只有0.3%,農村經濟市場信息化的裝備水平普遍不能滿足要求。三是許多縣市農業產業化的開發與建設都沒有制定和實施科學統一的長遠規劃,各單位、各部門在農業開發方面各自為政,導致政策扶持和政策導向作用不強。
6、農業結構調整缺乏足夠的理性,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分散性。一是農業產品結構、行業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優勢農業產品、行業和產業發展不夠,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不協調。二是政府“越位”、農民“失位”、企業“上位”現象依然存在。少數基層領導權力觀、政績觀和發展觀錯位,慣用行政手段干預經濟活動。分散的農戶缺乏資金、信息閉塞、經營規模小,難以承擔市場競爭主體的重任。個別企業不僅不能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反而一遇價格波動,就將風險、損失轉嫁到農民身上。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1、加強標準化板塊基地建設,建設規?;匣?。要充分發揮我省農業資源優勢,重點建設好優質水稻、油菜、畜禽和水產品等在內的九大特色產業帶和一系列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提升板塊水平。要創新經營模式,鼓勵土地有序流轉,探索農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機制,支持龍頭企業在依法保障農民權益的前提下,通過租賃、股份合作的形式,成片經營農村土地,建設規?;匣?。要把農業結構調整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結合起來,突出地方特色,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鞏固一批與加工企業相配套的農產品原料基地,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要按照講究營養、保證衛生、注重特色、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歸自然的要求,大力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安全、優質的加工原料。
2、發揮科教大省優勢,積極推進科技創新。第一,要通過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科技特派員、科技推廣機構、專業合作組織和協會,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環節,突出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集成示范和配套應用,切實推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要鼓勵省級科研院所下基層解決生產中的具體問題。第二,要支持龍頭企業依托本地資源,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投入。要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對龍頭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培育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的,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獎勵。第三,要加強對農民、工人技術隊伍、企業家的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和經營者的素質,以便使更多的農業技術成果與企業、農戶對接,把農業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3、大力發展龍頭企業,盡力扶持專業合作組織。要鼓勵龍頭企業與專合組織協調發展,實現每個龍頭企業連結2-3個專業合作社。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組織模式,鼓勵農民合作組織通過多種形式參股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采取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
4、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扶植發展特色產業。要對農業知名品牌加以引導和扶植,調優產品品質,壯大生產規模,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的管理,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要積極實施農業標準化,嚴格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在統一品種、統一生產栽培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形成地方特色產業,并實施全程質量控制和責任追溯。要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展銷會、訂貨會,支持媒體進行廣告宣傳,提高品牌影響力,建立獎勵機制,對獲省以上名牌農產品、馳名商標的給予獎勵,并在項目建設上給予重點傾斜。
5、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抓產業。要以科技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農副產品,提高商品轉化率,形成一個高產穩產優質的種植業、高效特色的養殖業、高附加值的加工業、市場暢通的流通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要在穩糧擴油、增加優質果蔬茶種植、穩豬擴魚、增加牛羊禽養殖的基礎上,合理布局優質農業品種的種植區域,擴大種植規模,形成商品優勢。要充分利用山區立體生態條件,發展反季節蔬菜和中藥材。要建立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產業園,積極扶持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中試與推廣。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信息服務、經費調集、法規保障、協調關系的優勢,加快開發農業高新技術產品。
6、突出重點,壯大品牌。要加大對丘陵山區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繼續推進山區連片開發,將土地整理、鄉村道路、社會公益、產業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在開發過程中,要盡力整合各類支農資金向項目區集中,整體推進,提高建設水平和規模效益。要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統一規劃項目區,明確各級各部門分工。項目建設上,要突出重點,加工的重點要放在優質稻谷精加工上,重視精碾、調質、成品整理、營養強化、專用糧配制等技術開發與應用;企業培植上要以福娃、國寶、中匯、梅園等集團公司為重點,進一步整合“國寶”、“福娃”、“中匯”、“梅園”品牌,積極推進稻谷加工園區建設。
7、創新融資體制,加大對農業產業發展的融資支持。一是省政府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對商業銀行支持農業產業發展的引導,使全省商業銀行縣域金融機構所吸收的資金有更多比例應用于推動農業產業發展。適當下放銀行貸款的審批權,積極推行票據融資,擴大抵押和質押貸款范圍,探索開辦股權質押、人壽保單質押貸款,允許縣域中小企業以適銷對路的庫存產品和可靠的應收款為保證,向銀行申請貸款。二是要有條件地放松金融市場準入,鼓勵民間金融發展,利用民間金融的信息優勢和市場優勢,彌補主流金融的不足。三是要落實農產品加工業稅收優惠政策,對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對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目錄并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引進的項目,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對農產品出口實行與法定退稅率一致的退稅政策。四是要拓寬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渠道,在同等條件下,證券機構要優先受理符合上市條件的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并在配股和增發新股方面給予優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