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加快我省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建議

2014-09-15 00:58:01  
字體大小:【

 

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實現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和推進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途徑,對我省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省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省農村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廣大農村地區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是,我省農村經濟依然存在發展速度不夠快、結構不夠協調、方式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

    1、土地經營規模限制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最大程度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小規模農戶經濟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十分脆弱,千家萬戶的經營體制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成為突破現有農村經營體制瓶頸制約的重要途徑。但截止2009年,全省通過出租、轉包、入股、互換、轉讓等形式,流轉規模經營土地僅130多萬畝,只占農業用地總面積的5%。省農經局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50畝以上面積的規模經營戶中,50畝至100畝的經營戶占84%,經營面積占58%。總體上看,我省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水平不高,土地經營未達到適度規模經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2、農村金融支農體系還不健全,影響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當前我省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對農業的一般性貸款需求基本能夠滿足,但農戶擴大經營規模貸款卻很難滿足,尤其是專業大戶和龍頭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融資渠道較少。據省農業廳對全省225家市(州)級龍頭企業的調查,企業實際貸款規模只相當其資金需求總額的62.8%。許多企業普遍反映貸款周期長,據仙桃、宜都等地企業反映,超過200萬元的貸款從申請到獲得資金一般至少要2—3個月。

    3、農業龍頭企業和流通中介組織市場競爭力不強。與發達省份相比,我省農業龍頭企業在生產規模、加工能力、品牌影響力等方面依然存在明顯的差距,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力仍很有限。我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絕大多數規模較小,不到10人的占相當大的比例。合作組織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服務功能較弱,有的僅起到單一的生產合作作用,難以實現“產供銷、農工貿、產學研”一體化的目標,更談不上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起不到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提升農戶市場競爭力的作用。

    4、農村勞動力素質難以適應轉移就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據2007年省政協組織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專題調研顯示,我省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38%,文化素質低直接導致了就業崗位層次低和工資收入低。另外,大批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直接減少了農業勞動投入量,農村出現勞動力“空心化”的局面,留守種地的農民身體素質和文化水平難以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不僅對農業科技推廣不利,也不利于農業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

    5、農業科技服務功能滯后。我省是農業科技大省,農業科技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但農業技術服務功能相卻相對滯后,主要表現:一是經費不足,基層農業信息技術員少,高素質的農技推廣人員少,無法大范圍推廣農業新技術;二是推廣手段落后,一些農技人員主要憑借感性和經驗搞推廣服務,缺乏必要的檢驗、檢測設備和分析儀器;三是農技部門公益性服務和商業性業務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由于鄉鎮農技推廣中心不能保證基本需要的活動經費,使得農技人員沒有心思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影響了農技中心公益性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

    6、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制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據省環保廳統計,我省農村地區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21億噸、生活垃圾約1400萬噸,大部分得不到有效處理,嚴重污染農村地區居住環境。如武漢全市2130個行政村(農場大隊)中,建立污水處理設施的不到20個,加上近幾年建設的沼氣村257個,擁有污水處理能力的也僅占全部行政村的13%。同時,畜禽養殖污染、化肥農藥對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等,對土壤、水體、空氣造成嚴重傷害,進而影響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不少鄉鎮企業臨江河、湖泊、河流、溝渠,直接排泄大量的污水、臭水和廢水,使水體變色、水質變壞。近年來,隨著對城市環境污染的嚴厲制裁,許多污染嚴重的企業將其污染源逐步轉移到郊外鄉鎮,從而使郊區鄉鎮的污染程度明顯高于大中城市,而且這種污染的范圍和程度均有迅速蔓延和加重趨勢,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快我省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相關建議
    1、突破農村現行經營體制“瓶頸”,施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生產效益增強抵御風險能力的關鍵點,是統籌城鄉發展激發農村經濟活力的結合點。我省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具備了很好的現實基礎:一方面,各地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出現了數量較多的兼業戶,有的把土地無償給親戚朋友或鄰居耕種,有的甚至撂荒,形成了土地使用權的供給方;另一方面,不少專業大戶在利潤的驅使下,急欲擴大規模、承包更多的土地,形成了土地使用權的需求方。所以各級政府應因勢利導,把加快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作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抓,組織引導農戶連片流轉土地,鼓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集中連片受讓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可持續發展。

    2、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既要發展流通型龍頭企業,又要發展加工銷售綜合經營型龍頭企業。堅持高(起點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新(產品新、技術新)、大(規模大、帶動面大)、外(經濟外向、企業外聯)、多(成份多種、形式多樣)的標準,落實龍頭企業建設項目,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內在聯系、充滿活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界限的農業產業化企業集團。同時綜合運用稅收減免、信用擔保貸款、優惠利率等政策,支持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新增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導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落實財政、稅收、金融、科技、人才等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政府扶持的貸款擔保公司要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服務范圍,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興辦農村資金互助社,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突出抓好組織推進、組織示范、人才培訓、農超對接和品牌培育工作,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專業化程度和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3、切實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切實發揮我省農業科研實力較強的優勢,進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以社會資本為支撐的多元化農業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形成以農業高等院校和重點院所為依托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依托不同層次的農業科技園建成農業技術成果孵化和轉化體系。用好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積極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同時,采取積極措施,構建以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相關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4、加強農村人力資源建設與開發。各級政府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廣大農民群眾學習掌握新技能,提升其人力資本含量。應順勢而為,不折不扣地執行國家現行政策,鼓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支持大中專生到農村創業,對返鄉農民工和大中專生創辦各類企業、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社會事業或從事個體經營,政府在稅收政策、貸款貼息等方面應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

    5、健全和完善農村金融支農體系。針對我省實際,要特別注意采取多種措施切實解決農業經營大戶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通過金融創新建立新的切實有效的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尋找能真正解決龍頭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途徑。建立和完善縣域內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工作機制。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延伸農村服務鏈條,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進一步增加涉農信貸投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

    6、調整農村能源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農村低碳經濟模式。調整能源發展戰略,改變能源結構,發展新能源,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的重大戰略舉措。除了照明和家電用電外,應更多地發揮電力在農村居民炊事、熱水供應和住房取暖方面的作用,開發適應農村生活需要的電器設備,包括電磁爐、電炒鍋、電熱水器、電取暖器等,在農村逐步實現全面電氣化,同時解決好電網建設和用電價格問題,走適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農村電氣化發展道路。另外,我省可大力發展立體種養的節地模式和節水型農業,推廣農業節能技術、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等低碳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