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振興長江航運業帶動湖北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

2014-09-15 00:57:58  
字體大小:【

 

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湖北是水運大省,具有得水獨厚的水運優勢,長江、漢江、江漢運河是國家高等級航道。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及武漢航運中心的建設,對水運的依存度將進一步增強,為此,抓緊機遇,振興長江航運業,帶動湖北區域經濟加快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制約湖北水運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1、以高等級航道網為基礎的現代化航道體系尚未形成。我省千噸級以上航道為1091公里,但境內長江武漢以下常年僅能通行3000噸級船舶,武漢至宜昌段僅能通行1000-2000噸級船舶,且三峽樞紐船閘通過能力不足;漢江僅河口至蔡甸段可通行1000噸級船舶,蔡甸至天門岳口段只能通行500噸級船舶,岳口至襄樊段只能通行300噸級船舶,境內規劃的長江-江漢運河-漢江1000噸級、漢江-漢北河-漢江500噸級“兩環”高等級航道網尚未形成;江漢平原骨干航道網80%以上的航道未達到規劃標準;通航水域中,礙航閘壩多,“枯水斷航”、“洪水禁航”給航運帶來不確定性,難以組織經濟、高效的干支直達運輸。

    2、以依托水路運輸為中心的沿江產業布局尚未形成。據統計分析,我省長江、漢江沿線鋼鐵、汽車、建材、化工等產業具有大運量、大吞吐量、大進大出的資源優勢,90%的煤炭和85%以上的石油等大宗貨物運輸需要水運來保障。但沿江工業布局中原材料能源型基地沒有形成規模,貨源不集中,推進水運可持續發展的物流沒有真正形成,使得目前全省僅有17%的煤炭和58%的石油經由水路運輸,全省水路完成貨物周轉量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重僅占38%,低于江蘇(64.9%)、重慶(54.9%)等省市。

    3、以集裝箱為核心的現代化港口集疏運系統尚未形成。全省港口數量(51個)在全國名列前茅,但港口結構性矛盾突出,特別是武漢港的專業化泊位明顯不足,集裝箱吞吐能力不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大部分港口機械化程度低,集疏運系統不完善,輻射能力弱。全省有973家港口企業,年吞吐量完成1000萬噸以上的港口企業僅武漢港務集團1家。

    4、以大型化、專業化、標準化為標志的現代化船舶運力系統尚未形成。全省跨省運輸船舶中,傳統的干散貨船占船舶總噸的78.1%;專業化船舶、特種運輸船舶所占比重明顯偏低,客滾船、冷藏貨物船、特種貨物船幾乎是空白,全省集裝箱、煤炭、礦石、石油化工、汽車滾裝等專業化運輸體系尚未形成。全省水路運輸企業384家中,運力規模達到10萬噸級的僅有3家,而且均為國內沿海運輸企業,缺乏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地方龍頭航運企業。

    二、振興長江航運、帶動湖北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建議
    1、高度重視發展長江航運業,促進水資源綜合利用。積極爭取中央將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振興長江航運業作為國家重大工程,結合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以發展長江航運業為主要配套措施,將其納入沿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建設“兩型”社會和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更加注重發展長江航運業,促進長江流域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2、實施沿江綜合開發,完善沿江產業布局。長江水運發展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而產業空間布局是經濟建設中具有長遠性和全局性的戰略問題。為進一步合理配置空間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提升沿江開發水平,提高沿江開發規劃的操作性、約束力,促進我省沿江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應進一步深化對水運的認識,充分認識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提高岸線資源的利用效率,預留未來產業發展空間,合理制定沿江開發規劃,使港口體系功能合理分工;以市場為導向,在生產組織區域化、地區經濟專業化的基礎上,按照各地自然、經濟、社會諸要素組合的不同特點,統籌考慮省內沿江產業布局,引導省內的主導產業沿長江、漢江等骨干航道進行布局,大力開發臨港工業帶,建設一大批臨港工業區,促進地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曾經洪災嚴重的荊州市,在三峽工程防洪功能發揮后,應考慮加大其沿江經濟、臨港工業的開發開放力度。

    3、進一步加大航道整治建設力度,改善通航條件。一是力爭提前實現“暢中游”的航道整治目標。長江航運要發揮大運量、長距離的比較優勢,航道尺度要盡可能由上至下梯級銜接,為此,省政府應協調加快長江中游航道整治,解決長江中游瓶頸河段通航問題,使長江黃金水道主通道作用發揮更加充分。二是加大地方投入,加快湖北省內支流航道治理。目前由于航道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不足,支流航道等級不高,常年通航時間偏少,制約了境內資源的開發與外運。航道屬于公益性設施,應由政府來建設,可參照其他省市建設航道的政策經驗,由省財政設立內河航道建設專項資金,用于省內支流航道建設,逐步建成以長江、漢江為骨干,連通清江和江漢平原,干支相通、通江達海的省內航道網絡。

    4、加強港口、船舶等配套設施建設。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建設、調整結構、拓展功能、整合資源,突出主要港口在長江水運中的骨干地位,形成主要港口、地區重要港口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明確的長江港口體系。運輸船舶應以標準化、大型化為目標,大力建設技術性能明顯提高、環保和防污染能力明顯增強的船舶,逐步淘汰船型差、噸位小、性能差的船舶。應加大對港口和疏港公路建設的投資力度,增加省級財政安排的長江港口建設專項資金或者采取“以政支水、以路補水”的政策支持;加大對新建、改建船舶融資方面的政策傾斜,以促進我省運輸船舶朝標準化、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5、加快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搜救能力建設。水運是個風險型行業,我省又是“千湖之省”,水路交通安全監管點多面廣,確保人民安全出行和加快推進“兩型”社會建設任務非常重,我省水路交通安全監管目前還采用的是“人盯人”原始方式。建議按照“快速反應、分級管理、屬地為主、統一指揮”的原則,加快我省的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搜救能力體系建設,提高人命救助的專業保障能力。

    6、加強政府各部門的協調力度。港航建設涉及到水利、環保、城建、公安、電力等諸多部門,存在收費多、審批多、手續多等政策瓶頸,增加了成本,省政府應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由各涉水建設管理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實行領導小組定期會議和成員單位部門聯系會議制度,以協調解決港航建設中出現的有關問題,并建議相關部門簡化審批手續和程序,提高審批效率,積極支撐港航項目加快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