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物聯網是基于傳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商業智能技術,依托互聯網技術平臺形成的一種智慧化生活網絡。自從上世紀90年代物聯網概念提出以來,物聯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就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成為各國爭奪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關鍵內容之一。物聯網的發展和應用研究,成為繼互聯網之后的又一大熱點。
湖北省及武漢市是我國重要的通信產業研發基地,中國光谷作為我國現代光通信技術的主要基地,在物聯網核心技術研發上具有很大的優勢,湖北省如何在物聯網發展的大潮中發揮作用,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引領本地企業繼續保持在通信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對我省及武漢市“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湖北及武漢地區物聯網現狀
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可以分解為六個部分:(1)核心技術:傳感器/芯片;(2)通信技術:通信模塊;(3)通信平臺:運營商;(4)中間件:應用及開發;(5)系統集成:系統集成供應商;(6)服務商:物聯網應用服務/專業服務。目前武漢地區在物聯網產業鏈中,主要以提供傳感器及芯片技術為主。在具體的技術上又以RFID(射頻識別)關鍵技術研發為最強,特別是在光纖傳感技術、光纖傳感器開發及系統集成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在RFID識別技術上,武漢在其核心領域RFID芯片設計與制造、RFID標簽封裝技術與裝備、標簽集成、讀寫器設計等,特別是在RFID芯片標準上具有產業競爭優勢,武漢提供的RFID芯片標準被推薦為國際EPC標準。在現代制造業中,擁有國際標準就等于擁有了產業發展的核心知識產權。然而,在產業鏈的其他環節,武漢地區則非常薄弱,這在中間件研發、系統集成供應服務等產業環節上表現更為突出。
1、物聯網技術方面。在物聯網產業建設技術層面,武漢市主要集中在光纖傳感技術、RFID技術兩個方面。從武漢市在RFID各項關鍵技術領域研發分析,武漢地區在芯片設計與制造、RFID標簽集成、讀寫器方面技術比較成熟。但是在RFID標簽封裝技術與設備、天線設計與制造方面,基本都是采用進口國外先進設備,雖然技術水平達到了國內較領先的水平,但并沒有掌握其中的核心技術。
2、物聯網服務方面。要想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經濟活動中去,除了技術上的突破外,還需要大量的中間服務商、有組織的系統的協同運作。這其中大規模的通信運營商所提供的服務范圍和服務的深度,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國從事物聯網中間運營服務的主要有三大通信公司,即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而在武漢,目前只有中國移動已經搭建了M2M平臺,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仍然只是處于規劃階段,M2M平臺建設以及相關服務產品的推出現狀不容樂觀。
3、中間應用開發及系統集成服務方面。武漢市在中間件以及應用開發這塊屬于相對空白,沒有專門的企業在運作,只是大企業在項目應用時,臨時組成團隊來進行研究開發,而在國外中間件以及應用開發實際上是整個產業鏈中利潤最大、競爭力最強的環節。系統集成商和服務提供商也大部分被產業鏈上游所控制,并沒有太多的企業參與進來。
二、湖北及武漢地區物聯網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鏈發育不全,在有些環節上缺乏競爭力。如前所述,除了傳感器和芯片技術以外,武漢市在物聯網產業鏈其他環節非常薄弱,缺乏競爭力。
2、產業鏈上下游極度不對稱。在產業鏈上游,有烽火科技、華工科技、三大通信運營商等企業,但在產業鏈的下游多數是中小型企業。由于下游企業科研實力有限以及資金不足,這就使得產業鏈上游的大企業不得不將產業鏈下游的運作過程納入自己的運作過程,這一方面使得大企業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3、企業跟風現象嚴重。在國家和湖北省大力提倡發展物聯網這個具有萬億級潛力產業的時候,一些企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沒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面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
4、政府對于產業鏈運作扶持不夠。目前湖北省的物聯網產業鏈運作,主要是以重大課題或項目進行橫向合作。在一些物聯網應用的項目上,政府沒有做到優先考慮本地物聯網企業的參與,這就導致企業沒有提升的路徑。
5、在推動物聯網產業應用上,特別是在重大應用項目推廣上,對物聯網重視不夠。政府在新興產業投入上力度太小。目前我省物聯網應用零星分散,應用領域單一。如“智能小區”、“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物聯網應用的主要領域,在我省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光纖傳感技術僅僅在安全監測層面上得到了體現,而在與無線通信等技術結合運用上還沒有開展;RFID也僅僅是為個別企業服務,物聯網應用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三、湖北物聯網建設的對策
1、著力發展物聯網技術,利用光纖傳感技術優勢,攻克RFID關鍵技術。光纖傳感技術研究及系列光纖傳感器開發研究,是湖北省在物聯網研發領域的優勢所在,應在保持優勢的基礎上,加強共性技術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標準體系和專利池,提升物聯網產業發展自主可控能力與國內外競爭力。
2、大力發展RFID技術,加強區域RFID研發合作。在RFID技術領域,湖北省應重點突破RFID封裝技術與天線設備制作關鍵技術,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資源,推動RFID應用。同時,在RFID標準規范的同時,借助國家正在確立多項RFID標準的契機,加強區域研發合作,在攻克技術難題的同時,為相關標準的制定提供幫助。
3、加強物聯網服務層扶持,培養一批中小企業參與到物聯網的產業鏈。面對物聯網產業中下游服務商相對空白的嚴峻現實,培養一批中小企業參與到物聯網產業鏈中下游領域,是保證湖北省及武漢市物聯網產業鏈健康發展的關鍵。政府部門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在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的同時,努力扶持一批中小企業參與到相關課題、項目中,通過合作和學習,不斷提升自身實力,迅速形成一大批“專、精、特、新”的物聯網產業中小型企業。
4、明確發展戰略與目標,建立物聯網應用相關支撐體系,全力推廣物聯網應用。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聯合有關企業以及相關科研機構,制定詳細、可實施性強的推進物聯網應用的分階段戰略規劃,改變現在應用項目分散、應用領域單一、企業應用項目發展重疊等不利局面。統籌規劃,合理分配資源,明確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引導我省物聯網應用推廣更好更快地發展。除了依靠明確的產業戰略保證產業鏈健康運作外,還需要為戰略實施構建相關支撐體系。應建立相關產業部門之間的綜合協調決策機制,明確優先選擇公共安全、重點工業園區和重大基礎設施等方面作為光纖傳感產業發展的應用示范領域,為光纖傳感技術在新領域中的推廣應用創造有利條件和機會。
5、確定物聯網應用優先發展方向,突出湖北特色。面向重點領域,先期在物流、工業、農業、電力、交通、環保、水利、醫療、安保、家居等領域建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為物聯網的應用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市場環境,培育完整的市場應用服務體系。積極參與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建設,在示范先行的基礎上逐步開展應用推廣,有計劃、有步驟地將湖北及武漢地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物聯網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基地。可明確以下四個方面的優先發展領域:
一是智能物流。以國務院批準武漢為“中部地區中心城市”為契機,借助武漢的地理優勢、交通優勢,建立先進的智能物流系統,將武漢打造成全國智能物流示范中心。水運方面,武漢港、陽邏集裝箱等均已經運用了RFID技術來提升貨物的進出港效率;鐵路方面,漢口北編組站以及鐵路系統信號處理系統,運用了RFID以及傳感技術來進行貨物的運輸控制;航空方面,天河機場是UPS、聯邦快遞、EMS等國內外大型物流企業的貨物中轉站。因此,武漢的智能物流系統的建立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基礎。智能物流系統的建立必將成為武漢物聯網應用的一大特色。
二是智能交通。武漢市擁堵的交通現狀長期以來困擾著市民和政府,利用物聯網技術來建設城市智能交通系統,配合武漢市交通系統改革,對于提高武漢交通質量、提升武漢城市形象很有意義。智能交通系統包括公交行業無線視頻監控平臺、智能公交站臺、電子票務、車管專家和公交手機一卡通五種業務。公交行業無線視頻監控平臺利用車載設備的無線視頻監控和GPS定位功能,對公交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控。智能公交站臺通過媒體發布中心與電子站牌的數據交互,實現公交調度信息數據的發布和多媒體數據的發布功能。還可以利用電子站牌實現廣告發布等功能。
三是智能電網。智能電網具有實施配電網絡實時監控、故障區段快速定位、隔離故障與非故障區段、快速恢復供電的功能。華中電管局作為華中地區電力調配與管理部門,于1999年投資1億元建立起了電力調配管理系統,然而隨著三峽水利工程以及鄂西一些小水電站的建成,加上系統老化跟不上電網改造的步伐,原來建立的電網系統已經不適應現在的電力調配與管理。利用光纖傳感技術和M2M平臺網絡建立智能電網,對于合理利用電力資源、快速解決電力障礙等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新型智能小區的示范點建設。將小區的安防、物業等功能實行智能化,是物聯網建設應用到居民生活的重要試驗。可分批選取特定的小區,建立智能小區控制系統,待示范成功后再逐漸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