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行政維穩的思考及對策建議

2014-09-15 00:57:49  
字體大小:【

 

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

    今天的中國并非世界上社會矛盾和沖突最嚴重的國家,但卻是在維穩上投入力量最大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在應對公共安全的事件當中,各級政府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維穩,但社會矛盾反而有不斷增加之勢,需要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

    一、行政維穩“怪象”突出
    近年來,各地維穩投入急劇上升,已逐漸成為地方政府一項相當比重的常規性支出。據統計,我國2010年用于內部保安的預算達人民幣5140億元。據中央2009年預算執行情況及2010年預算草案報告顯示:我國公共安全財政支出在2009年增加16%,2010再增8.9%。這表明國家對公共安全領域資金保障的重視程度和對群體性事件靜態平息的決心,然而維穩實施效果卻遠不及投入比例。

    在實踐中,許多地方政府都將穩定作為考評下級政府工作的重點要素之一,下級政府自然將一些長期上訪的重點戶作為重點對象進行穩控。據《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地方敏感時期需穩控的對象竟有“21種人”,穩控一名重點對象的相關人員可達數十名,重點人員出門上廁所都跟著。為防止其繼續上訪,以超優惠的解決辦法力求讓上訪者息訴罷訪,甚至為上訪者在政府機關謀份工作;一些地方在敏感時期采取組織重點戶“集體旅游”的方式防止非正常上訪等等。此外,各地方政府迫于勸返壓力,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從北京接返上訪人員。一些老上訪戶以此相要挾,導致少數地方無條件滿足上訪專業戶無理要求的“怪象”。

    二、行政維穩“怪象”之原因剖析
    (一)利益表達機制不完善、渠道不暢通
    對普通民眾而言,他們往往習慣于通過上訪等渠道向政府求助。然而,進入信訪渠道的案例,只有極少數能得到妥善解決。地方官員迫于政績壓力,通常會采取截訪、銷號、拘留、勞教等手段阻擋上訪,結果只會產生更多新矛盾。于此同時,一些矛盾和糾紛還未能進入司法渠道,即使進入了司法渠道,也可能由于相關各方對司法裁決和判決缺乏足夠的尊重,而出現“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和“再審難”的現象。利益表達渠道的不暢通,使得維穩工作舉步艱辛。

    (二)行政維穩治理方式不合理
    目前,在行政維穩的問題上,部分基層政府是以垂直命令、政治動員的方式來進行,在某些特定的時期集中調動力量,以解決一些比較尖銳的矛盾和沖突。這種方式具有行政主導性,且不計成本,是地方政府目前運用最為廣泛的維穩工作方式。但是,實踐證明,這種運動式的治理方式往往追求一時功效,更多地依靠權力或權宜措施,很難形成制度化的積累。在面對復雜而瑣碎的以利益沖突為主的常規化社會矛盾時,易陷入“治標不治本”的困境。

    (三)司法權威低下,法律意識淡薄
    在普通民眾眼中,政府權威仍遠遠大于司法權威,一旦利益受損或受到不公正對待,人們總是習慣于通過向政府求助,而忽視了司法途徑的調解、衡平作用。“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成了比較普遍的現象。這種“大路暢通,小道堵塞”的狀況增大了行政維穩工作的難度,促使行政成本不斷攀升。

    三、對策建議
    (一)建立利益均衡機制,疏通利益表達渠道
    1、立法保障。隨著我國民主法治進程的加快,目前公民的權利意識覺醒,人權觀念深入人心,政府的服務理念不斷增強,已經具備將請愿權明確載入《憲法》的條件,因此,建議把請愿權明確納入《憲法》保護。此外,《集會、游行、示威法》的立法重心應當放在引導和促進上,使公民現實地擁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而不是一味地消極限制公民行使集會、游行、示威的權利,阻塞意愿的表達渠道。

    2、保證信息公開力度。信息保障機制要求社會各方面對相關信息的主動發布或經申請發布,從而有效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即公眾有閱覽卷宗、參與聽證等權利。只有做到信息公開、透明、充分、真實,民眾才能及時了解事關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務、政策方針,才能確保在第一時間保護自身的正當權益。這將有利于公民高效了解政府的執法依據和行政活動,充分表達意愿,形成政府和公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3、強化訴求表達機制。要做到強化訴求表達機制就需要增加公眾參與的環節。在涉及公眾利益的問題上,以聽證、表意、監督、舉報等方式向公眾提供表達的渠道。同時,也要設置相關制度,使利益各方均可以通過大眾媒體等渠道充分表達各自的正當利益訴求,以及積極引導群眾通過司法途徑來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轉變維穩的應對方式,擺脫“治標不治本”的困境
    1、理性原則。在行政維穩工作中,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不能簡單地將其作為“鬧事”來對待和處理,而應以理性的態度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及發展趨勢,果斷地作出周密、詳盡的應對計劃。

    2、疏導原則。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在處理過程中,要牢牢把握教育疏導原則,引導群眾通過采取合法手段去解決矛盾和爭端,避免事件的進一步擴大;要正確把握群眾的心態和謹慎應對現場情況,遵循“可散不可聚,可順不可激,可解不可結,可疏不可堵”的處置原則,認真聽取群眾提出的合理要求,把握時機,因勢利導。

    3、依法原則。由于維穩工作涉及面比較廣泛,處理過程中不宜感情用事,不能作無原則的承諾。維穩工作必須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指導,并且要在法律范圍內依法解決。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應當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一言一行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要正確運用法律手段,對確需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的事件,應當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并督促司法機關嚴格按法定程序予以妥善解決;要堅持“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制、部門責任制和崗位責任制,不能無原則地推卸責任。

    (三)強化法律意識、樹立司法權威
    在一個法治的社會,當人們遭遇權利損害問題時,首先選擇的應當是進入法律訴訟途徑,司法公正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公正有助于培養廣大公民對法律的信仰,將普通民眾心中盲目的“政府保權”的滯后思想轉變為“以法維權”的先進理念,從根本上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行政維穩效果的最優化。因此,有必要加強普法教育的力度,增強民眾的法律意識,積極引導群眾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做到人人知法,人人守法,自覺運用法律武器解決各種矛盾和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