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武漢城市圈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具有發展旅游業的巨大潛力。但武漢城市圈旅游資源優勢還沒有很好地轉化為旅游經濟優勢,旅游業發展相對落后,旅游“六要素”配套不足,與周邊省市旅游發展態勢形成較大反差,面臨重大挑戰。
目前,武漢到圈內8市的交通基本暢通,但快速網絡還未完全形成。特別是武漢到圈內8市各景區的交通專線比較欠缺,連接各主要景區之間的快速交通網絡也未形成,旅游到這些景區所需時間較長,所費周折較多,旅客往往放棄將其作為旅游目的地第一選擇。
武漢城市圈的旅游產品缺少集中宣傳、展示、營銷、服務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景區間信息共享共用咨詢服務網絡沒有形成,區域間的旅游要素尚未實現有效互動,地方文化特色不鮮明,不能刺激大眾旅游消費。
武漢城市圈旅游聯動機制尚未建立,旅游產品的投資與開發未形成統一規劃、錯位發展的格局,各市基本處于“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和部分熱門旅游產品出現投資過剩、無序競爭的狀態。
旅游資源利用統籌不夠,城鎮規劃與旅游項目建設脫節,景區建設與旅游功能配套脫節,多頭管理造成對旅游市場的監管缺位,旅游市場缺乏以游客評價為主的退出機制;對旅游從業人員教育培訓不夠,不少導游不了解景區(點)的歷史文化內涵,有的旅游區(點)接待能力明顯不足。
建議:因地制宜實施品牌戰略,實現武漢城市圈旅游業特色化發展。
第一,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培育生態旅游精品。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在開發旅游生態資源的同時,對圈內的湖泊、山體、濕地進行有效保護,嚴格執行旅游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倡導低碳旅游、綠色旅游方式。在保護古村落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遺風的前提下建設特色景觀旅游村鎮,開發農家樂等鄉村休閑旅游;利用各類農業生產基地,開發農業觀光等綠色科技旅游;利用山體湖泊等自然資源,開發參與性強的歷山親水體驗旅游,培育凸顯地方特色的優勢旅游產品。
第二,處理好城鄉發展規劃與生態景區建設的關系,加快特色景區建設。跳出傳統旅游發展與城市發展分割的思路,城市圈各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應充分凸顯旅游業的戰略發展位置,將旅游重大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十二五”規劃統籌安排、重點推動;在城鎮建設規劃中將村鎮風貌改造、道路景區綠化與旅游發展相銜接,在城鄉道路建設規劃中,實施旅游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完善城區到景區、景區到景區的快速交通專線網絡,營造無障礙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環境;推進旅游人才引進計劃,引進旅游經理人才及旅游規劃、園林、文化等方面的創意人才,將發展旅游業作為地區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的戰略性發展目標加以推動。
第三,處理好文化資源開發與旅游業發展的關系,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是旅游的內核,一個地區要響亮旅游品牌,關鍵在于該地區旅游文化內涵的充分發掘和文化創意的高度發揮。各市旅游、文化部門要加強聯合,深度挖掘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在開發山水資源、保持村鎮歷史風貌和歷史遺存完整性、延續性的同時,做足古街古巷、名人名樓、民風民俗和民族宗教文化的文章;鼓勵創辦民間演藝團體,推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演藝文化、節慶文化等旅游產品,以實景表演實現旅游要素互動;抓好地方工藝品和旅游商品的開發促銷工作,刺激旅游多樣化消費;實現圈內各市按生態文化特質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提升旅游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四,創新機制,促進武漢城市圈旅游業的突破性發展。定期召開武漢城市圈旅游部門聯席會,交流發布旅游項目及招商信息,最大限度地解決行政區劃造成的市場和利益分割問題,合作建立各市聯網的“游客集散中心”,加強旅游市場的聯合執法。以1+8城市圈內省級公路交通為依托,集中發售景區車票(或聯票),打造無障礙旅游目的地;圈內設立旅游咨詢服務窗口,捆綁銷售1+8城市圈的旅游精品,與鄂西生態旅游圈的文化生態旅游產品對接,產生聯動效應。
發揮湖北教育資源優勢,建立武漢城市圈旅游人才培訓基地,將導游培訓納入各市的職業培訓計劃,強化地接導游員在景區文化內涵、旅游知識點等方面的培訓,提高導游文化素養,樹立城市圈文明形象;各市與武漢相關高校院所及專家建立合作關系,不拘一格地引進人才,加強旅游產品的文化創意設計理念,提升生態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
加強對旅游企業的金融支持,對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給予中小企業貸款優惠政策,加大旅游項目及其基礎設施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旅游產品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