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武漢城市圈發展戰略,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新時期、新階段謀劃湖北發展的重要成果,是科學把握我省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經驗總結。然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所要開展的工作千頭萬緒,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紛繁復雜,需要全面權衡、系統把握,哪一個方面都不可偏廢。
一、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
對于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的關系,省委、省政府的發展思路是清晰的,提出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應堅持的“五大原則”,其中就包括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推動。但從實際情況看,武漢城市圈在政府推動和市場運作兩方面及其結合上均有提升空間。從政府推動看,盡管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制,如設立專門機構、建立協調和督辦機制等,但其作用仍然受到諸方面限制。作為省級政府,既要推進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又要兼顧圈外城市的發展;作為城市圈核心的武漢市,政府的推動作用也只限于本行政區域;作為城市圈組成部分的其它各城市政府,其推動作用更為有限。目前制定的幾個專項規劃意在通過空間結構的調整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實際上只能起到引導作用。目前一些省直部門在探索與武漢城市圈的條塊互動中,大都采取聯誼會或聯席會議的方式,其形式重于內容,推動效果并不理想。再從市場運作看,由于武漢城市圈一體化的程度較低,城市間發展差異明顯,再加上武漢市的集聚效應大于輻射效應,使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受到限制。因此,應積極探索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間高效的協調推動機制,又要改進市場運作方式。可喜的是,在這方面已有良好的開端,如已成立湖北省聯合發展投資公司,搭建為綜改區服務的大型投融資平臺。其他如建立圈域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基金、生態環境保護基金、創業風險投資引導資金,組建圈域環保生態建設投資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構建區域性市場體系等。在此基礎上,應進一步完善方案,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加以推進。
二、堅持自主建設與政策支持相結合
綜改區沒有多少資金項目支持等優惠政策,更多的是改革的先行試驗權。國家批準武漢城市圈為“兩型”社會綜改區,其中最關健、最寶貴的就是試驗二字。在批復的九大改革重點中,除金融、財稅、土地需按程序報批外,其他方面均具有先行先試的廣闊空間。因此,要大膽改革、主動試驗,立足于自主建設,做足先行先試的文章。與此同時,還需爭取各方面政策支持,尤其是國家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政策的支持。國家每一重大區域戰略布局的形成,都出臺了相應的支持政策和措施,盡可能爭取政策支持是推進改革試驗所必須的。事實上,國務院批復的武漢城市圈綜改總體方案本身就包含了政策支持的內容,所以第一步要對批復中的政策內容進行梳理,爭取盡快落實。第二步是根據總體方案實施進展情況再爭取新的政策,同時要通過項目實施來爭取政策。就政策支持的層次而言包括兩方面,即省級層面的政策傾斜和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對國家層面上的政策支持,需要提請國家有關部門整體考慮,統籌把握,為綜改區的改革和試驗贏得政策空間。就政策支持的類型來講,鑒于綜改區在全國布局已基本完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據改革試驗內容不同而給予的特殊政策支持,如成渝統籌城鄉、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的“兩型”社會建設中特殊政策。一類是各個綜改區共同享受的政策,如財稅、土地、金融等政策。這類政策只要給予一個綜改區,其他綜改區都可享受,類似于對外開放中的最惠國待遇。據悉,其他綜改區一天也沒有停止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武漢城市圈應當借鑒。
三、堅持均衡協調發展和龍頭引領帶動相結合
武漢城市圈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城市間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工業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均呈梯度分布。毫無疑問,武漢市在各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占有絕對優勢,人們將此稱為“一城獨大”。我們認為,武漢城市圈中的各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無疑處于非均衡地位,需要通過改革實驗實現均衡發展、和諧發展,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武漢市在武漢城市圈發展、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中的龍頭地位無可爭辯,但這不是什么壞事,恰恰是武漢城市圈建設和發展的優勢所在,是實現均衡發展、和諧發展的動力所在。因此,我們應把龍頭的引領帶動和實現均衡協調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首先,武漢市要責無旁貸地擔當起龍頭角色,在圈域“五個一體化”進程中承擔更重的任務,增強幅射能力,將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幅射擴散到城市圈范圍。作為龍頭,在必要時為了整體發展還要讓出部分利益。其次,要通過一體化建設促進均衡發展、和諧發展。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所講的均衡發展,主要不是指經濟總量上的均衡,而是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均衡;不是整齊劃一、等量同構,恰恰相反,是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因此,應引導各市圍繞“五個一體化”建設規劃,積極參與區域分工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形成整體優勢。
四、堅持經濟增長與“兩型”社會建設相結合
按照“兩型”社會建設要求,武漢城市圈建設不打經濟牌,不過分強調經濟增長速度,而是重點探索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根本矛盾,發揮經濟發展與環境友好的聯動機制,力圖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不強調經濟發展速度不等于不發展經濟,也不等于不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畢竟“保增長”仍然是目前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只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也就是在滿足“兩型”社會要求前提下的發展。然而,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的條件下,經濟增長與“兩型”社會建設是有矛盾的。率先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無疑會增加發展成本,加大發展壓力,延緩發展速度。尤其是在當前工業內部結構失衡的情況下,節能減排面臨巨大的壓力。城市圈的工業內部結構中,輕、重工業比例失調,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業比重過高。在現有結構上搞“節能減排”,無論采取何種措施,其壓力是不言而喻的,很可能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投資增量來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和工業內部結構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措施。在工業內部,要大力推動“兩型”產業快速發展,大力創造、引進和使用先進技術,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集聚式的大規模開發,培植現代經濟增長點,最終實現對某些傳統工業的階段和環節的超越。由此,既能促進經濟增長,又能達到節能降耗和降低污染的目的,實現“兩型”要求。
五、堅持一體化建設與利益協調補償相結合
一體化建設既是武漢城市圈綜改區建設的基本途徑,同時也是建設的目標之一。推進一體化建設必然會影響現有利益格局,導致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壁壘的產生。需要建立利益共享的分配與補償機制,增強城市圈一體化建設的內在動力。一方面堅持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原則,為區域內各地區發展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合力發展的環境;另一方面,要根據利益兼顧、適當補償的原則,對參與區域分工和合作而蒙受損失的一方,通過多種途徑在資金、技術、人才和政策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和相應的補償。為此,應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立足于城市圈的發展,調整省、市之間的財稅分配比例,改進稅收征管辦法,建立圈內稅收協調機制,穩定各方既得利益。凡是因為圈內資源整合、產業調整和梯度分工引起的企業兼并、企業遷移等導致的稅源流動,其既得稅收利益,特別是欠發達城市的稅收既得利益應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維護,可在保持原基數的前提下進行稅收分配,避免圈內惡性競爭。同時,創新財稅激勵機制,實行均等性轉移支付和激勵性轉移支付相結合的政策。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幅度超過全省同級水平的市、縣,適當給予激勵性轉移支付。對大型跨區域的純公益型項目,可按不同行政區域受益程度的大小確定出資比例。此外,建立城市圈利益補償基金,從地方的財政收入中統一收取一定比例的補償基金,用于補償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地方利益的損失。
六、堅持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
可考慮將改革事項分為兩類,一類是共性的改革事項,必須在整個試驗區內全面推進。一類是帶有特殊性或一時難以全面推進的改革事項,可選擇在一定區域內率先突破。如在武漢市建設區域金融中心、設立首家全國性節能減排交易所、設立全國性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交易市場、設立光谷科技發展銀行、做大做強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設立農村土地綜合交易所等,就是帶有特殊性的改革事項。再如建立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生態工業園區、循環農業示范區,可以在圈內各城市選擇地域重點推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改革可在黃石、大冶、潛江等市先行;也可按照總體布局,由圈內各城市分別承擔幾項重點改革任務。這樣可以多頭突破,由點到面,積小勝為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