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
如何發展長江經濟帶,確立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地位,我們認為因地制宜地發展湖北港口經濟是一個重要突破口。
一、發展港口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湖北水運的巨大優勢
一是岸線資源得天獨厚。長江岸線全長2717公里,湖北境內有1064公里,占三分之一強。
二是自然條件優越。深水岸線資源豐富,長江航道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港口建設已有一定基礎,境內長江航道等級為國家Ⅰ級航道,河流順直,水深適宜,航槽較穩定,常年可通航3000噸級船舶,豐水期可通行萬噸級船舶。然而無論在船舶運力上,還是貨物運量上,湖北在長江航運上不僅低于全線平均水平,更滯后于沿江航運大省。2008年湖北長江船舶運力361.02萬載重噸,分別是長江船舶總運力4943.21萬載重噸、江蘇1291.67萬載重噸、安徽1406.54萬載重噸的7.30%、27.95%和25.67%;2008年湖北長江水路貨運量8183萬噸,分別是長江全線10.53億噸、江蘇27154萬噸、安徽26467萬噸的7.78%、30.14%和30.92%。
(二)“黃金水道”為湖北發展港口經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一是運量大。據專家估計,幾千公里的長江干線運輸能力相當于4至6條同等長度鐵路的運輸能力。目前長江運能約3億噸,而通航里程比長江短280公里的密西西比河的年貨運量達到10億噸;水量僅為長江六分之一的萊茵河,其運輸量相當于長江的六倍。隨著長江航道的改善和船舶標準化、大型化的發展,長江航道通航能力將成倍增長,至少可相當于20條京廣鐵路,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二是成本低。水運與其他運輸方式相比,不占地,不建路,極大的降低了運輸設施建設成本。其運輸成本是鐵路的六分之一,公路的二十八分之一,航空的七十八分之一。
三是能耗小。水運的單位運量燃料消耗遠低于公路和鐵路運輸。據專家測算,水運的能耗是公路運輸的八分之一左右,鐵路運輸的二分之一左右。
四是污染少。由于船舶噸位大,單位運量排放的廢油、污水、廢氣等污染物遠少于公路和鐵路運輸,且易于防治。為整治每千噸公里貨運量造成污染所需的費用,水運與鐵路、公路之比是1:3.3:14.6。
二、建設武漢新港、發展港口經濟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2008年5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建設武漢新港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了打造“億噸大港,千萬標箱”的建設目標。這一戰略實施以來,各項工作穩步有序推進。2010年上半年集裝箱吞吐量保持良好增長勢頭,貨物吞吐量呈兩位數增長。然而,我們調查發現,武漢新港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問題亟需解決,比如領導體制問題、與相關城市的協調問題、建設資金問題、優惠扶持政策問題、長江中游航道整治問題、綜合交通信息系統建設問題等等。因此,為了武漢新港快速可持續發展,實現“億噸大港,千萬標箱”的目標,確立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地位,發展港口經濟,促進“兩圈一帶”戰略的實施,建議如下:
(一)強化武漢新港管委會的職能,提升統籌協調能力
1、建議將“武漢新港管理委員會”更名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漢新港管理委員會”,以強化其職能與權威性,統籌全局。目前的武漢新港管委會是省政府的派出機構,具體委托武漢市組建和管理,其職能不夠強,在與各相關市及有關單位的統籌、協調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2、健全機構。涉及新港區的各相關市、區(縣)都應成立相應的新港建設管理辦公室,并明確其編制、人員、經費及職能。相關新港建設城市要按照“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與武漢新港管委會保持一致。
3、科學規劃。我省要把武漢新港建設納入“十二五”規劃,統籌布局。各相關市也要把新港建設規劃納入當地“十二五”規劃,注意新港規劃與各地規劃以及各港口之間差異性規劃的協調,在新港規劃與各地規劃相沖突時,原則上應以新港規劃為主。
4、進一步理順武漢新港管委會與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明確省、市政府授權或有關行政部門委托的相關事宜,使武漢新港管委會更好地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應著力解決集裝箱公水轉運、水水裝運、鐵水轉運的有機銜接以及岸線資源管理等相關重點問題,通過對新港規劃、政策措施、項目建設的組織實施、統籌協調、督促檢查,共同推進新港建設,促進湖北長江經濟帶發展。
(二)盡快出臺新港建設的優惠政策
1、省市各部門應抓緊落實省政府出臺的《加快武漢新港發展若干扶持政策》,并盡快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從財稅、信貸、土地、通關、資金補助等方面對武漢新港港口航運發展進行扶持。
2、盡快從政策層面拓展新港建設投融資渠道,加大政府性融資力度,新港建設專項基金必須盡快落實,或者發行武漢新港建設債券,通過資本市場籌措資金的政策應盡早出臺。
3、進一步加大新港建設土地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理順相關土地收益關系。
4、增強新港規劃的權威性,在新港規劃范圍內,凡符合武漢新港總體規劃和三個專項規劃的建設事項,應授予武漢新港一定的審查權限。
5、對港口項目建設給予30%的補助資金,并將長江港航建設專項資金劃塊1億元,由武漢新港管委會統籌使用和管理,以支持新港港航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與發展。
(三)加快長江中游航道整治
建議進一步加快實施“深下游、暢中游、延上游”的長江航道整治戰略,提前開展長江中游航道整治,著力打通戴家洲、沙市、牯牛沙、窯監、江口等瓶頸河段,力爭“十二五”期間實現將安慶段6米水深延伸至武漢。
(四)大力支持保稅港區建設
建設保稅港區有利于推進港口資源優化整合,做大做強港口經濟,提升新港核心競爭力,對湖北實現“兩圈一帶”戰略和推進“兩型社會”建設至關重要。建議省政府進一步加強領導,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加強資金扶持,加快推進陽邏保稅港區建設,有效吸引我國中西部地區外貿貨源向武漢新港聚集,提高物流效率,凸顯武漢新港的主樞紐地位。
(五)支持武漢新港信息中心建設
建議省有關部門統籌協調“鐵、水、公、空”等子系統,在體系構建和資金保障方面,積極推進武漢新港綜合交通信息系統建設,確保信息系統的相互銜接,以加快建立以武漢新港為核心、輻射華中地區的物流信息平臺。
(六)將位于鄂州市的港區作為武漢新港的核心港區重點建設
武漢城市圈是長江流域城市群和華中經濟圈的樞紐,是華中物流旗艦企業最集中的地區,具有發展國際物流的良好經濟基礎和地理優勢。但建設大型現代化港口需要寬闊的前方水域、后方陸域和較長的深水岸線,并且要配套建設貨場、倉儲、鐵路和公路等物流設施。而武漢的深水岸線資源利用已經接近飽和,作為現代化的大都市,武漢土地資源極其寶貴,而且武漢是沿長江兩岸發展,在主城區內建設大型現代化港口,勢必限制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對武漢的壓力十分巨大。而鄂州作為武漢新港核心港區,其土地價格、拓展空間有著明顯的優勢,無論鄂州市的交通、區位、深水岸線資源、自然條件等等,其比較優勢十分明顯。因此,將鄂州港區作為武漢新港的核心港區重點建設,把鄂州建成武漢新港的大貨場、大倉儲、大物流的集散地,不僅可緩解武漢市區的壓力,同時,有利于統籌城鄉、促進沿江經濟帶的發展,必將成為我省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