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和“人民生活”這兩個詞,在代省長王國生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16次。“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報告里的“民生”兩字,成為展望未來五年分量最重的詞之一。
連日來,參加省“兩會”的政協委員們熱議“民生”話題,為人民幸福生活建言獻策。
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以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十二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歐陽建平委員說,我省“十二五”期間的規劃令人振奮。希望能盡快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幸福和諧之都”應強調公平、正義和普通人的生活質量。GDP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個數據,不應是衡量政績的唯一標準,更不能簡單視作經濟建設追求的目標。
增加收入,還要加強保障
突出共享,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把發展社會事業和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逐步實現“住有所居”。文化強省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以多辦利民惠民實事為載體,滿足多樣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周長城委員提出,武漢在“幸福指標”上有三大優勢尚需規劃和扶持,使之成為宜居之地和旅游名城。一是交通便捷之城——九省通衢,尤其是鐵路和航空方面可輻射全國;二是山水風光之城——全市中心城區現存40多個湖泊,六湖連通基本完工,數所高校依山而建,風景獨特;三是青春舞動之城——武漢有超過100萬大學生,居全國之首,組織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活動,讓武漢充滿動感之美。
吳堅委員建議,居民收入分配應更加合理,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異;實現社會機構養老,尤其是讓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不再成為家庭重負;制定政策,為失地農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民生幸福,需要更多投入
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改善民生的投資。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譚必恩和李建明委員建議將預算進一步細化,保證教育投入與GDP的增長相當。
嚴超賢委員說,優先發展教育需要有法律保障。目前在基層教育領域,仍然存在變相亂收費以及“查而不糾”的現象。建議加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力度,并建立上下連帶責任追究機制,規范教育收費,真正將教育發展落到實處,使人民受惠。
(轉自《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