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加快四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的建議

2014-09-15 00:57:26  
字體大小:【

 

農工民主黨湖北省委員會

    四湖流域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因境內有長湖、三湖、白鷺湖、洪湖四大湖泊而得名(三湖、白鷺湖已經消失,現在只剩下長湖、洪湖兩個湖泊)。流域涉及行政區域有荊州市、荊門市、潛江市三市,流域面積11547.5平方公里,現有人口510多萬人,耕地面積650多萬畝,是我省“兩圈一帶”及仙洪試驗區的交集地,是我省重要的糧棉油和水產基地。據統計,區內常年糧食總產占全省15%左右,棉花總產占全省的20%以上,油料總產占全省的15%,成魚總產占全省的22%。由于人口逐年增多、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低、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及湖泊資源的超強度開發利用等原因,導致流域內水環境持續惡化,湖泊富營養化嚴重,且受洪水、內澇和血吸蟲病多重威脅,歷史上的“魚米之鄉”逐漸變為“水袋子”、“蟲窩子”。

    中共湖北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視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問題。2007年,將“四湖流域治理”列為五個環境專項之一,制訂了《湖北省四湖流域綜合治理總體規劃》。2008年3月駐鄂全國政協委員提交的《關于請求對湖北省四湖流域實施血防綜合治理的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重點督辦提案之一。當年5月,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邀請部分委員及國家發改委、衛生部、農業部、水利部等提案承辦單位和專家組成聯合調研組,到湖北四湖流域進行了為期6天的實地調研,形成了《關于湖北省四湖流域血吸蟲病防治情況的調研報告》。這個報告報送有關領導后,引起了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同志專門聽取調研情況匯報,并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同志也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采取得力措施,支持湖北四湖流域血防綜合治理工作。在中央領導的關懷和關注下,經過多方溝通和協調,省政府和衛生部等有關部委之間達成了“省部聯合防治血吸蟲病”的共識。2008年10月,省政府李鴻忠省長、衛生部陳竺部長、農業部高鴻賓副部長等共同簽署了“聯合防治血吸蟲病行動協議書”。

    2009年5月,全國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調研組對四湖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調研。期間調研組提出積極支持將四湖流域作為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建設的試點區域,建議相關部門將其納入國家規劃中,贊成并支持把洪湖、長湖納入國家濕地保護區域;支持四湖流域各主干渠道的疏挖,洪湖、長湖的堤防加固和血防治理,并建議國家相關部門予以支持。2009年9月,由國家有關部門組成的專家組就四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國家級示范區建設規劃項目進行實地考察,全面了解四湖流域農田水利及環保方面的相關情況。同月,湖北省啟動《四湖流域全國農業面源污染控制試驗區建設規劃》,確定用3到5年時間,對四湖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徹底治理,把它建設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綠色富裕文明的新水鄉”。

    四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目前面臨著大好的形勢和機遇,為加快四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進程,我們提出下列建議:
    1、把握機遇,推進綜合治理。要抓住中央領導和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四湖流域血防綜合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及我省實施“兩圈一帶”總體戰略等重要機遇,全方位多領域地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和有關部門專項資金支持,積極謀劃四湖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項目,努力將其納入到國家和省級近期和中長期的相關規劃之中,并以“省部聯動”、“省市聯動”切實抓好相關規劃的實施。

    2、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從源頭上控制四湖流域污染物排放量,使其保持在水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一是控制工業污水排放,努力實現達標排放和減量排放,提高工業廢水的處理與回收利用率;二是控制城鎮生活污水排放,加快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提升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三是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推廣農村沼氣技術,指導農民合理使用農藥、化肥。

    3、擴大水環境容量,促進水生態修復。四湖流域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是流域納污負荷量大大超過了其環境承載力。要治理四湖流域,水污染控制與提高環境容量,二者缺一不可。要加固湖堤、疏浚河渠、整修閘站,并合理考慮退田還湖、退漁還湖、引江濟湖,啟動湖泊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把四湖流域河、湖、渠建設成為具有防洪、航運、養殖、旅游和環保等綜合功能的生態水系。

    4、突破“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傳統治理模式,實現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的轉變。制定并實施讓湖泊休養生息的戰略,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共同推進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嚴禁圍墾湖泊和侵占河道,防止或減緩湖泊的萎縮,將四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應對氣候變化相結合,積極推行環境影響評價,調整流域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同時,努力爭取國際社會提供環保技術和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