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我省珍貴的文物史跡文廟和貢院亟待修復

2014-09-15 00:57:25  
字體大小:【

 

張翼之

    我省近百座千年文廟和跨明、清兩代的貢院,是散落在荊楚大地上的瑰麗珍寶。
    文廟,即孔子廟,是古代奉祀孔子的廟宇。南北朝北齊時,各地始建孔顏廟,奉祀孔子和顏回。唐太宗貞觀四年(628),命各州、縣普建孔廟。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為文宣王。宋、元以后,又在“文宣王”之上加“至圣”、“大成至圣”和“至圣先師”等字樣。這樣,孔廟也就稱為“孔圣廟”和“文廟”了。清朝在孔廟內設儒學,府、州、縣學逐漸與孔廟合而為一,文廟也就成了官學、孔廟的代名詞了。

    歷史上,湖北省曾經有過許多官學。據統計,清光緒三十年(1904)以前,先后設立各級官學共78所。其中有府學10所,縣學60所,相當于縣的州學7所,直隸州學1所。幾乎是每個府、州、縣都設有官學。這些官學培養出來的萬千生徒,千百年來為湖北各方面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而且,建于南北朝時期江陵的荊州府學,建于唐朝的蒲圻、應城、襄陽、棗陽和興國(今陽新)等5所官學,建于宋朝的武昌、嘉魚、沔陽等27所官學,也有千年左右的歷史。這些情況表明,湖北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是與歷史上六朝時期東南地區得到大規模開發,以及稍后兩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引起文化中心南移是相一致的。

    文廟還是宣揚儒家思想的重要場所。其儒學分大學和二學,大學的第三進為明倫堂,堂內立有“圣訓墻”,上書“圣訓詞”,是從《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中摘錄出來的。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等等。這些“圣訓”意在教化,其中關于治國、齊家、修身、正心等方面內容,作為一筆精神財富,時至今日,似應有其存在的歷史價值。

    貢院,在科舉時代是考試貢士之所。明、清時期為各省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的地方。它是由皇帝委任的主考官主持下舉行的規格最高的一種考試。貢院內建有號舍(又叫“號柜”、“考棚”)數百間。每間又分10室,每室入住一人。考生入棚之后,飲食起居都限于棚內。鄉試定于農歷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舉行,共3天。參加評卷的“房師”,是由主考官聘請的本地翰林擔任。鄉試放榜一般是在九月上旬。發榜后,主考官要會同制臺一起舉行鹿鳴宴,慶賀新舉人,并為之粘花(掛大紅花)。

    武昌貢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從那時算起,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止,在這500多年間,從這里被錄取走出去的舉人,當在6000名以上。其中包括明初名相、“三楊內閣”之一的石首人楊溥;“公安派”文學家、公安縣人袁宗道兄弟;著名改革家、名相江陵人張居正,清朝初年大學士孝感人熊賜履,以及清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宜都人楊守敬等等。幾百年來,武昌貢院一直是人們心中神圣和崇高的所在。

    自清光緒年間廢科舉以來,散落在各地的文廟和貢院遭受到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破壞,大多已不復存在。剩下來的也多被改做它用,如作為中、小學校舍、工廠車間、倉庫,甚至成了民居和商場,甚為可惜!
時逢盛世,百廢俱興。修復文廟和貢院,刻不容緩。希望省市文化管理部門能盡快作出安排。經費和技術條件允許的話,請首先修復或重建下列7座文廟和武昌貢院:

    1、荊州府學和縣學。荊州府學為湖北省內最早建立的官學。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547),荊州既有府學,還有江陵縣學,共有兩座文廟。今府學雖不存,縣學尚在,位于江陵城內西南隅。望能恢復舊制,真的“足以壯一邑之觀瞻”。
    2、蒲圻縣(今赤壁市)學。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
    3、襄陽府(今襄陽縣)學,建于唐武后垂拱元年(685)。
    4、應城縣(今應城市)學,始建于唐,宋復建。
    5、棗陽縣(今棗陽市)學,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六年(632)。
    6、興國州(今陽新縣)學。唐有州學,宋立軍學,元立路學,明洪武九年改為州學。
    7、武昌府學與縣學。由于武昌也是府縣同治,所以武昌城內既有府學,也有縣學,有兩座文廟。其中,府學建于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位于今武昌大成路。解放后,被用來辦武漢市第10中學。近年來,武漢市10中又與黃鶴樓小學合并,更名黃鶴樓學校。臨街與大成路菜場相對的一面更辦起了商場。江夏縣學在菊灣東街黌巷,今也不存。

    武昌貢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至清朝康熙時擴充自成一區。東沿得勝橋至戈甲營口,西從菊灣東街至黌巷,南抵青龍巷,北依鳳凰山,其主要建筑在現在的省實驗中學和幼師學校內。今武昌貢院蕩然無存,望者常欷歔不已。
    其余文廟也應作出規劃,逐一修復,讓它們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繼續發揮傳承中華文明和教化后人的巨大作用,如此則鄂人幸甚,國人幸甚!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湖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