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黨湖北省委員會
加強和改進農村科普工作,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促進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必經環節,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省科普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呈現出新的局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由于我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的縣(區),農村群眾科學素質不高,增收致富缺乏技能;農村科普工作與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與公眾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的迫切愿望有較大差距,制約了當地乃至全省的農村經濟發展。
一、目前農村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省農村科普工作存在五大問題:一是基層領導認識不高。部分縣的鄉鎮黨委、政府對科普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沒有把農村科普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二是鄉鎮(村)科普組織不健全。有的縣的鄉鎮及村組基本沒有建立科協組織,基層科普網絡不健全,可謂是上有頭下無腳,中間是個空殼殼。三是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部分縣的科技館、圖書館等科普場所設施簡陋,場地狹小,功能不全。四是農村科普人才短缺。作為農村科普工作主要力量的鄉鎮農技推廣隊伍,隨著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機制的實施,服務中心專技人員青黃不接,后繼無人。五是科普投入嚴重不足。因地方財力有限,縣級科普經費沒有按省市文件要求足額列入財政預算,鄉鎮級財政基本沒有科普經費專項預算,尚未形成財政足額撥款、全社會全力贊助、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等多元化科普經費投入體系。
二、加快農村科普事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運行機制,形成整體合力
1、切實加強和改善對科普工作的領導。要把科普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使科普工作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部門優勢,整合社會資源,培養更多的科普后備力量,壯大科普志愿者隊伍,深入開展農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行機制。按照科普工作社會化、群眾化的特點,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科普工作,努力加強科協與教育、科技、農業等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人民群眾開展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會化大科普工作格局。
2、大力開展科普示范鄉鎮(村)創建活動。要圍繞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深入開展科普示范鎮、示范村創建活動;加強科普示范戶、科技明星戶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批科普示范戶和科技致富帶頭人;廣泛開展科普示范活動,建立和完善農村科普示范體系。結合全省“百鎮千村”示范工程和村委會辦公場所、村黨員活動場所建設工程,加強農村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在鄉鎮(村)大力開展“一站一欄一員”創建活動,努力做到有組織、有隊伍、有設施、有陣地、有經費、有活動,促使創建工作上檔次、上水平,營造濃厚的農村科普氛圍。
3、加強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科普示范,普及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傳播現代農業科技信息以及先進管理方法,是新形勢下提高廣大農村群眾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載體。各縣應圍繞各自農業主導產業,在每個鄉鎮建立1個以上農業科普示范基地,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充分發揮基地的示范引導和輻射作用,實現“建一個科普示范基地,普及一項實用新技術,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傳播科技火種,加快農村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
4、開展大眾媒體農村科普宣傳。要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獨特的優勢,利用先進傳播手段,在電視臺、廣播電臺、相關網站和鄉鎮文化站開設農業科技專題或農業實用技術專欄,向農民群眾介紹新品種、新技術,農業科技發展的新動態、新信息及科技致富典型。充分開展科普宣傳教育,精心打造有影響的科普精品,通過一系列的宣傳報道,擴大科普的社會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改進活動形式,豐富科普內容
1、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要結合實施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農村黨員干部適用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培訓計劃,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縣委黨校、農函大、農廣校、鎮村黨員活動室為陣地,通過現代遠程教育和集中培訓等形式,分層次、分類別地開展各類科技培訓。在培訓工作中,要突出農業主導產業,力爭做到“四個結合”,即科技培訓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科技培訓與綠色證書工程相結合,科技培訓與實用技術推廣相結合,科技培訓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相結合。
2、開展農業科技對口服務。要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及所屬學會(協會)學科齊全、人才薈萃的優勢,組織有關學會本著因地制宜、自愿結對的原則與鄉鎮、村組開展長期的下鄉幫扶結對子,及時提供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和市場信息,開展科技對口服務。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組織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科技示范戶到外地學習取經,邀請農業專家、教授深入農村為基層黨員干部、科技骨干、農村群眾授課,普及農村實用技術。要以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為重點,采取送科技下鄉、技術講座、科普示范、專家現場指導等有效形式,為群眾提供全程系列服務,積極探索科技對口服務長效機制。
3、建立健全農村科普網絡。全省農業系統和科協組織應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農村基層科普組織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要繼續發揮“農技協”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農業產業鏈延伸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引導“農技協”開拓出一條以市場為導向,以協會為紐帶,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產供銷一條龍發展的新路子。進一步充實各縣新農村建設專家科普服務團和科普工作隊,建立組織科技人員為“三農”服務的長效機制。
4、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要以科技周、科普日、三下鄉等大型科普活動為載體,以科技興農為主線,以科普宣傳、科普示范、科技服務為手段,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組織科技人員深入農村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和科技咨詢服務。通過農業專家現場指導、解答生產技術難題、展示科技成果等手段,為群眾釋疑解惑,排憂解難,激發廣大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為每年的春耕備耕、秋收秋播提供科技服務,打牢發展基礎。
(三)創新工作方法,實行“四個結合”
一是與當地的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要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建設“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目標,根據群眾對科技的需求,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尤其在每年的春耕備耕、秋收秋播時節,提供農業科技、優質良種、市場信息等各種服務,給群眾送去“及時雨”,指導農村群眾調整生產結構,發展現代農業。
二是與引導群眾轉變生活方式相結合。要通過科普工作不僅要教會農民運用科技發展生產,而且要引導農民科學生活。農民掌握先進實用的生產技術,可以增加收入;科學地生活可以做到少花錢多享受。增收與節支都是為了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殊途同歸。
三是與國家的宏觀政策相結合。當前要著重抓好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推廣,以及與之有關的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環境保護、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的知識普及,把這些內容納入科普工作的范圍,讓農民及早作好應對準備,發揮優勢,趨利避害,讓科技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四是與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普及相結合。面對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要在繼續抓好反封建迷信活動、反偽科學的同時,積極抓好返鄉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實現農民工創業和再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同時,要加強群眾的誠信教育,讓更多的農民通過誠實勞動實現科技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