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發展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的建議

2014-09-15 00:57:21  
字體大小:【

 

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農業循環經濟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的投入量和廢棄物的排放量,把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實現農業資源持續利用、農業清潔生產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得以統一。鄂西民族地區位于武陵山區腹地,是我國中西兩個經濟帶的結合部,自然資源豐富,是湖北振興崛起的戰略后方。利用農業循環經濟機制,可使鄂西民族地區在保護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鄂西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產業輻射帶動效應,使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別具特色與生命力。

    一、面臨的問題
    1、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嚴重。農業生產活動過程及其產生的景觀是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的觀賞對象和項目載體,但鄂西民族地區農業生產活動并不總和旅游活動和諧共存。鄂西民族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的使用,不但影響鄂西民族地區農業產品的食品安全,其噪音和農藥暴露等對鄂西民族地區旅游活動的環境舒適度和環境安全造成了危害。如因增產、催熟等目的而大量施用無機肥、農藥、催熟劑、保鮮劑等造成土壤、水體以及空氣的污染和破壞。

    2、旅游配套設施建設破壞生態環境。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開發總是想方設法改善旅游環境,但同時卻對環境質量造成了破壞。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區內的食宿、娛樂、特色種植、養殖等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和污染最為普遍。在旅游規劃中對環境保護問題考慮不周或緣于資金困難在施工及運營中落實不力而最易破壞環境。

    3、過度旅游開發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破壞。人們在鄂西民族地區進行旅游活動時難免會產生噪音、光線、污水、廢棄物等一系列污染,這些都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干擾。同時,旅游活動也使鄂西民族地區景點和線路的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踐踏。踐踏輕微的地方在旅游淡季恢復,嚴重的地方植被難以生長,形成裸地并造成水土流失。鄂西民族地區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廣大農村能源消耗一般采用薪柴。在旅游集中的地方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薪柴,主要用于接待過程中的做飯、燒水、烤火、燒烤和篝火等,砍伐大量喬木和灌木形成許多“林窗”并不斷擴大;大自然有豐富的野生植被資源,游客對它們較強的新鮮感和索取欲望,常常引來對野果、野花和菌體的采挖;游客對山珍和特產的大量需求致使經營者、村民大量采挖野菜、藥材等。這種長期的濫采亂挖破壞了鄂西民族地區野生植被資源的種群結構及植被的完整性。噪聲污染的表現也比較明顯,主要包括汽車等機動車船噪聲和游客嬉戲的喧鬧聲等。這些噪聲打破了鄂西民族地區旅游區的寧靜氛圍,影響了鄂西民族地區動植物的生長和繁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的主題。

    4、旅游垃圾造成生態壓力。由于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一般相對落后,垃圾處理能力非常有限,因此生活垃圾污染問題也比較嚴重,給鄂西民族地區正常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壓力。鄂西民族地區生活垃圾和旅游活動污染的主要來源包括:為游客提供飲食服務而產生的大量食堂垃圾,游客丟棄的大量易拉罐、啤酒瓶和塑料瓶袋等無機類垃圾以及瓜皮果核、食物殘渣等有機類垃圾。

    二、對策建議
    1、建設觀光農業開發的內部動力系統。一是旅游引力系統。旅游引力系統即資源系統。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的引力系統可概括為自然生態性農業旅游資源系統和人文生態性農業旅游資源系統;二是旅游支持系統。旅游支持系統即旅游大環境,它是社會、經濟、文化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統一。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的支持系統可分為硬環境即支持觀光農業開發的硬件建設和軟件環境即安定、規范、文明、順暢的旅游發展環境;三是旅游觀光農業開發的外部動力系統。首先是需求系統。人對旅游的需求是旅游發展的原始動力。鄂西民族地區農業觀光者對旅游的需求不再是簡單的觀光,而是想得到一種體驗或經歷,強調顧客的參與。其次是中介系統。中介系統主要是指傳媒及各種宣傳品、聯絡旅游地和客源地的旅游交通等要素。對于鄂西民族地區中介系統的建立要在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開發之初作為開發的一部分加以重視,并體現其應有的特色。

    2、融入循環經濟理念,對旅游資源與旅游環境進行系統綜合開發。鄂西民族地區在對旅游資源與旅游環境進行系統綜合開發時應當注意:要避免過度開發景區旅游資源量;應重視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風格;在旅游線路設計上要充分注重保護和利用寧靜的生態環境和淳樸的農家生活方式,提高旅游資源配置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景點設置;在食宿位置選擇上要根據地形、地貌保護和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盡量少建設建筑物,建筑物材料應以土、木、石、竹等鄉土材料為主,其色彩、風格應與村落氣氛協調一致;景區公路要遠離生態脆弱區,提倡綠色交通;景區水資源供應就地取水,努力做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景區纜車應建在主要景觀的隱蔽處。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盡量與周邊環境相和諧,保持景觀原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3、充分利用循環經濟機制促進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利用循環經濟機制促進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在旅游活動中引導游客行為,減少對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對資源的浪費;應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不可避免的廢棄物要循環利用;對景區內產生的垃圾及時進行分類回收,建設污水處理系統,提高綠化率,改善景區生態環境,真正達到低成本、高利用、低排放、高經濟產出,力求保證鄂西民族地區農村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重視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結合,促使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資源的再生循環,實現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加強觀光農業產業鏈中的綠色產品開發。鄂西民族地區觀光旅游者以城市居民為主,他們對鄂西民族地區鄉村的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品往往情有獨鐘,會購買一些價格便宜又新鮮的農副產品和有“鄂西民族地區特色”的手工藝品。在發展鄂西民族地區觀光農業的過程中應建立以當地農產品加工為龍頭的企業,引進先進種植和加工技術。對鄂西民族地區綠色產品的開發既可以拉動當地市場需求又可以改善當地農村產業結構,增加多樣化的觀光農業資源。鄂西民族地區農民還可以采用旅游與果園、菜園、經濟作物、家禽家畜養殖相結合的觀光農業經營模式,向游客提供綠色無污染的糧食、蔬菜、家禽,帶動相關農副產品的銷售,吸引游客進行餐飲消費,使農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降低經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