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工民主黨湖北省委員會
建設農村新社區是實施以城帶鄉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是農村城鎮化的切入點。為了加快推進湖北城鄉一體化發展,我們對我省部分地市進行了調研,現就推動農村新社區建設提出我們的意見和建議。
一、農村新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共同價值觀有待培育。對于建設農村新社區,廣大干部群眾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不少基層干部認為,農村新社區建設超前了,現在條件還不成熟;有的則認為農村新社區建設只是“村改居”換個名頭而已。農民群眾雖然有著提高生活品質的強烈愿望,但社區建設參與度不高,認為新社區建設只是政府的事,當碰到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如征地拆遷,往往會對政府提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對拆遷工作形成阻礙。
二是社區配套設施相對滯后。農村新社區是新的社會區域,涉及到人口的流動與聚集,也涉及到社會資源重新配置與整合,需要落實配套設施,才能確保新社區的良性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尚顯不足,與城市配套設施相比,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路網、水網、電網、供排水網、供氣網、通信、商業服務點等各種公益設施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建設與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不足以提升農村新社區的凝聚力、吸引力。
三是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農村新社區建設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集中居住點建設、基礎設施配套、管理服務費用支出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資金短缺的瓶頸制約非常突出。中央和省市財政投入有限,地方財政薄弱無力,加上村組集體經濟較弱,使得區域經濟對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整體帶動力不強。
四是新社區管理人才缺乏。在農村開展社區化管理和服務對于廣大農村基層干部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和實踐,大多數村干部沒有受過社區管理的相關培訓,甚至于從來沒有接觸過社區管理,缺乏現代社區建設理念和管理知識。而農村基層干部待遇偏低、成長環境較差,要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加入“村官”隊伍真正發揮作用也比較困難。
二、推進農村新社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1、完善規劃,優化布局。在農村新社區建設中,規劃是龍頭,要進一步完善、優化和細化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一是努力做好規劃的銜接。新社區布點規劃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其它相關專業規劃相銜接;二是調整完善村莊布點規劃。在實際建設進程中應該嚴格按照擴大中心社區、縮減一般社區的要求,將有限的資金重點傾斜于中心社區建設,先打造一批示范點,再以點帶面;三是細化新社區規劃布局。應根據新社區布點規劃所確定的類型,將社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發展公共事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社區共同意識等納入規劃編制內容。
2、規范審批,強化監管。根據先批后建、先拆后建原則,加強農戶建房管理,規范農戶建房行為。一是加強建房審批管理。經批準的新社區建設規劃,在啟動建設前,必須向規劃主管部門上報總平面規劃圖,經技術審查方可建設;二是加強農房建設管理。農戶建房監管部門和駐村指導組負責人員要全程跟蹤村民建房,確保村民按批準的位置、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層高和建筑層數建造住房。要改變單一的獨立式戶型,全面推行聯排房安置,鼓勵有條件的鎮、村建設多層公寓,規劃設計一批美觀實用的聯體和多層戶型,滿足不同層次的建房和住房需求。同時還應抓緊配套建設道路、水電、通信、有線電視及生活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改善建房環境和居住條件;三是加強違章建房監管處置。嚴禁村民在規劃點外加層、翻建和以加固維修為名重建住房。街道、鎮、村組織是農村居民建房管理的直接責任人,對規劃區外的農村居民建房應早發現、早制止、早上報,發現苗頭應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3、出臺政策,加強保障。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特別是前期的啟動工程,需要出臺專項政策,在資金籌措、費用減免、土地供應等方面給予保障。一是多方籌集建設資金。應鼓勵農村新社區建設市場化運作方式,充分利用村企結對、經濟顧問、村企共建、合作開發、募捐基金等各種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收益,引導企業參與農村新社區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和產業資本在農村發展產業和社會公共事業;二是加大規費減免力度。要保證新增財政支出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市政配套設施管理部門要出臺專門針對農民集中居住點道路交通、地下管網、水、電、氣、通訊、寬帶網等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的收費標準及優惠政策,減輕農民建房成本與村級配套壓力;三是盤活土地資源。在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宅基地異地置換、宅基地流轉等方面研究解決辦法,建立宅基地的合理置換機制,優先保障建設用地,對農村新社區建設中農村社會事業和公益事業發展所需要的場所,給予一定的配套用地。
4、強化產業支撐,發揮聚集帶動作用。農村新社區能否建設好,能否聚集人氣,能否產生良好效應,產業支撐十分關鍵。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強化社區產業發展,讓農村社區擁有強大的生命力。發揮開發區、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業建設的輻射帶動效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社區居民發展二、三產業,成立農民合作組織和小型公司,發展優質品種種植、養殖,帶動社區產業的發展。
5、培育農民群眾的社區歸屬感。凝聚人心,培育社區歸屬感和共同意識是農村新社區建設中的難點。一是研究物業管理辦法,對新社區供水、排水、道路、環衛、園林綠化、市政維護等基礎設施推行市場化、社會化管理模式;二是不斷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通過發展和健全村級(社區)民主,增加農民參與村級(社區)事務,進一步調動其參與農村新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三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培育文明鄉風。通過開展文化進社區活動,創辦文化活動中心(站)、農家書屋、農民夜校和組建農民劇團,不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增進新社區成員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