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湖北省委員會
我省是我國的糧食生產大省,水稻是我省的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糧食生產的50%左右,總產量達到糧食總產量的70%。據種子管理部門統計,2008年我省早稻種植面積538萬畝,中稻種植面積為2124萬畝,晚稻為600萬畝,水稻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來自中稻。
早稻生產以常規稻占主要地位,晚稻主要是三系雜交稻,中稻生產品種兩系雜交稻和三系雜交稻面積各占一半。兩系法雜交稻為我省首創,目前我省生產面積亦是全國最大。然而,兩系法雜交稻在雜交種子生產上存在一定風險,如在生長的幼穗分化的關鍵時期,突遇日平均低于25℃的溫度在三天以上,制種的不育系就會部分產生花粉自交結實,如果其不育系生產過程不規范,而使不育系的起點溫度漂變,甚至在日平均25℃以上時亦可自交結實,而雜交種里的不育系種子在來年的水稻生產中它依然不結實,嚴重時可造成產量大幅度下降,給農民帶來巨大的損失。
由于受湖北氣候的限制,我省雜交稻生產有“楚國種田,吳蜀供種”之說,兩系雜交稻種子幾乎全部在江蘇省的鹽城及淮安、泗洪等地生產。常年在江蘇兩系雜交稻種子生產情況較好,不育系育性轉換成可育的情況只有零星、少量發生,在個別年份也出現一些問題,不過損失規模有限。但在2009年,由于天氣特殊,在幼穗分化的關鍵時期,持續長時間的陰雨低溫,日平均溫度低于25℃的連續時間較長,在江蘇鹽城的制種基地,大面積出現不育系育性發生變化,田間肉眼就可觀察不育系的可育花粉,“豐兩優一號”、“揚兩優6號”、“兩優6326”等組合種子質量問題嚴重。按2008年兩系雜交中稻生產情況保守估計,2009年生產的種子應在1000萬公斤以上,如果對其中一些不合格種子不嚴格管理,將會給我省2010年中稻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極大地損害農民的利益。
為規避2010年兩系雜交稻生產風險,我們建議:
(一)疏堵結合,化解2010年兩系雜交稻生產風險
1、加強水稻種子市場管理,從源頭上杜絕隱患,降低兩系雜交稻的用種風險。目前規模較大的種業公司大多各自具有獨占經營權的水稻品種,并根據市場需求各自安排種子生產和經營。因此,必須要求種業公司詳細上報2009年兩系雜交水稻種子的生產詳細情況。內容應包括品種名稱,確切的生產產地,播種、收獲期,種子純度質量狀況。種子管理部門可根據已掌握的情況進行嚴格核查,并切實做好海南大田純度鑒定,對不合格種子作商品糧處理,以杜絕隱患。在種子銷售時期對市場上的兩系雜交稻種進行拉網式的檢查取樣,并設立專項資金隨時隨地在權威單位的實驗室對樣品進行DNA指紋純度鑒定,確定種子的純度質量,根據檢測結果對種子作出處理意見。
2、摸清2010年水稻用種缺口,提前做好水稻種子儲備,并給制種者以適當經濟補償。應立即組織調查,摸清2010年水稻用種缺口,并從四川等地調進三系雜交稻種,在省內組織一批常規稻種補缺,但要嚴把質量關,確保用種安全,做到平抑稻種價格,穩定種子市場,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兩系雜交稻有著三系雜交稻不可替代的優點,現今的兩系制種者大多是一些專業制種公司,他們為我省的兩系雜交稻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些公司每年的制種規模較大,如不給予制種者以適當的經濟補償,2009年有一些公司會損失慘重,不能排除他們會將不合格種子拋向市場或大幅度提高種子價格以減少損失的可能,政府應給予他們一定的補償,排除目前稻種市場的質量隱患。
(二)建立保證生產兩系雜交稻種子質量的長效機制
1、建立可靠的兩系雜交稻種子生產基地,進一步完善兩系雜交稻的生產機制。兩系雜交稻的不育系育性受環境調控,制種質量的不可預見性和不可控制的風險主要來源氣候,因此有必要組織有關專業部門對目前制種基地的風險進行評估,并尋找一些更安全的基地;對目前生產者資質進行評估,確保有必要的技術支撐可進行生產。
2、建立兩系雜交稻種子生產的氣候預警機制。相關專業部門應聯合起來,針對兩系雜交稻種子生產特點進行研究,定期對兩系雜交稻制種的風險提前進行預警,使得稻種的生產者、經營者能提前做好防范。
3、設立兩系雜交稻制種風險基金。當今的氣候變化無常,盛夏低溫出現的頻率高,兩系制種的風險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可考慮由制種者、種子的經營者從每年的利潤中抽取一定比例,加上政府的部分補貼組成兩系雜交稻制種風險基金,以抵擋這類風險,避免出現最后政府總是“買單者”的情況。
4、進一步完善雜交稻種子純度檢測機制。目前雜交稻種的純度檢測是由種子管理部門接受樣品送海南進行大田種植鑒定,周期比較長。而DNA指紋鑒定技術可靠,周期短。政府應投入資金建立水稻種子DNA指紋純度鑒定實驗室,把兩種技術結合起來使用,完善雜交稻種子純度檢測機制。
5、建立長期的雜交稻種子儲備機制。雜交稻有著常規稻不可替代的優勢,而其種子生產無論兩系法還是三系法雜交稻種子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有必要總體規劃,增加投入,建立雜交稻種子儲備制度,維持種子市場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