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隨州市委員會
隨州作為“承東啟西”的節點城市,如何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突出特色和重點,奮力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門戶,做大做強文化旅游品牌是我們持續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隨州文化資源豐富,發展文化旅游業勢頭強勁
隨州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且具有典型性,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興未艾,特別是炎帝神農尋根游和古樂編鐘文化游發展勢頭強勁。
1、炎帝神農尋根游。炎帝神農是全球華人的始祖,是一張世界級名片。“華夏仰始祖,天下共烈山”、“中華一家親,炎帝故里行”,已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目前景區包括“尋根謁祖朝圣區”、“圣跡觀光體驗區”、“農耕文化展覽區”、“旅游服務及沿河景觀帶”、“自然生態景觀區”五大功能區,致力將其建設成為世界華人謁祖圣地。民間相傳,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為炎帝神農生辰紀念日,每年此時數以萬計的海內外炎黃子孫不顧路途遙遠,千里跋涉來厲山拜謁炎帝神農,緬懷華夏始祖。2009年5月20日首屆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的成功舉辦,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尋根節盛況,使炎帝神農故里的名氣空前提升,同年11月,經國家旅游局批準,炎帝神農故里景區成為國家4A級景區,進一步提升了景區的名氣。
2、古樂編鐘文化游。曾侯乙戰國時期的編鐘距今2400多年,出土的65件編鐘,以保存之好、數量之多、鑄造之精、音律之全、音域之廣、音色之美震驚世界,其音階結構與當今國際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屬同一音列,能演奏古今中外各種樂曲,改寫了世界的音樂史,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曾侯乙墓被稱為古代“地下音樂廳”。曾侯乙編鐘出土以來,數百萬觀眾和130多個國家及地區外賓參觀,還遠赴香港、臺灣、日本、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演,并4次參加國慶匯演。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歸慶典會上,曾侯乙編鐘演奏了《交響曲1997·天·地·人》,使全球華人激動不己。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瑞環等參觀編鐘演奏給予高度評價:“中華民族的驕傲,世界文化之瑰寶”。2008年隨州市政府投資8000萬元,新建隨州市博物館,集中展示了隨州編鐘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做大做強文化旅游品牌
1、突出特色,打造極具競爭力的旅游品牌。一是打好“兩張名片”,即“炎帝神農故里,編鐘古樂之都”。二是打造核心品牌。神農故里景區重點要抓好新景區建設、新老景區配套及4A級景區的功能配套及完善;擂鼓墩景區要發揮城區近郊優勢,重點抓好旅游規劃編鐘,下決心解決文管處與博物館管理機構整合、古墓區與博物館、文化廣場資源整合,景區駐軍搬遷及整個景區的環境整治與改造等,盡快形成規模效應。抓好中華農耕文明園的建設,鋪就中華五千年文明隧道。三是突出精品線路的打造。經過1—2年的加緊建設,整合推廣尋根祭祖之旅、編鐘音樂文化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加強與全國及圈內各市州特別是周邊省份的旅游合作,與陜西西安共同推廣兵馬俑—曾侯乙編鐘文化旅游線,與湖南炎陵共同合力推介炎帝神農文化旅游線,與谷城、神農架共同推出“探神農”旅游線,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布局合理,既富共性又具差異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旅游產品格局。
2、全面加強建設,夯實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基礎。要加強旅游大通道和網絡體系的構筑,大力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交通建設。要增開市區主要景區的公交班線和旅游專線,提高景區間的公路等級,打通主干旅游交通瓶頸,培育自駕車旅游交通服務系統;加強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城鄉的旅游咨詢服務系統;鼓勵和支持旅行社走集團化、網絡化發展之路,建立批零銷售網絡體系;加快高星級飯店建設,加強旅游車船管理,大力發展旅游商品業和娛樂業,夯實旅游業發展的行業基礎。
3、構筑營銷平臺,實現區域聯合促銷。一是通過共享品牌形象、共享銷售隊伍、共享銷售渠道、共享客源市場,實現營銷資源全面共享。二是統一制定營銷推廣、廣告、包裝、公關等對外傳播活動計劃,使用統一的旅游促銷主題、宣傳口號、形象識別符號(標志)等,統一策劃“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主題宣傳、推介,實現“捆綁銷售”和“集約營銷”,取得最佳效果。三是因地制宜,開拓市場。圈內的主客源市場,可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節、三峽國際旅游節、三國文化節、炎帝神農誕辰紀念、編鐘音樂文化節等特色節會,舉辦“游三峽、探神農、登武當、品三國、聽神曲”等體驗活動,開展主題促銷;借助網絡優勢,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開展代理促銷;選擇大中學生、離退休老人等特定群體,開展定向促銷;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開展大眾促銷。發揮“炎帝神農”和“古樂編鐘”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大力開展海外促銷,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4、創新工作機制,全力破解旅游業發展瓶頸。隨州旅游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是體制和資金問題,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在體制方面,要理順旅游管理體制,整合旅游、園林、文化、風景區管理部分職能,對市及區(市、縣)旅游局實行“大局制”改革,堅持有所放、有所收,根據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增加編制配置,賦予旅游部門以規劃編制、旅游項目前置審批、旅游市場管理、客源市場開拓、旅游人才培養等項權利,以強化其職能,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擂鼓墩等景區要盡快成立統一的旅游管理機構,解決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體制桎梏。在資金方面,一是要堅持政府主導,確保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旅游項目建設、旅游宣傳促銷上政府財政投入隨著財力的增長逐步有所增長;二是市政府注資成立的市旅游開發投資公司,要用市場化的辦法多方籌資,搭建起生態文化旅游建設的融資平臺;三是鼓勵旅游企業通過合作開發、合資、參股、委托經營等方式取得對景區的經營權,鼓勵引導企業開展跨區域聯營、重組,通過兼并、收購、控股、上市等多種方式聚集資金,培植市場主體;四是堅持不懈地開展招商引資,為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不斷地注入生機和活力。
三、幾點意見和建議
1、舉全省之力擦亮炎帝神農、古樂編鐘兩張文化名片。炎帝神農、古樂編鐘,是湖北獨一無二的文化元素、世界級的文化資源。在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過程中打好炎帝牌、編鐘牌,能夠更加有效地增加鄂西圈的文化魅力和世界影響。建議省委省政府繼續大力支持隨州建設炎帝神農故里核心景區、編鐘文化城、中華農耕文化園;在隨州設立世界烈山宗親會總部;適時爭取國家主辦炎帝神農故里世界華人尋根節;支持編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加大對隨州的項目扶持及資金支持力度。隨州作為全省最年輕的地級市,旅游業發展較晚,基礎較差,但發展潛力巨大,后發優勢明顯。抓住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難得機遇,可以說隨州旅游業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正處于加快發展就能后來居上、喪失機遇就可能一落千丈的十字路口。為此,建議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規劃編制和旅游項目資金的安排上給予隨州傾斜,尤其要在跨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精品旅游線路策劃、旅游主題形象塑造與提升、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重大影響的營銷節事活動策劃等方面加強研究,給予支持。
3、加快旅游大通道建設。鄂西旅游交通網絡一體化是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前提與基礎。必須打破行政區劃分割,以資源為核心,建立起圈內完善的連接通道,使旅游活動暢通無阻。一是全力推進宜萬鐵路、漢襄鐵路、滬蓉高速、隨岳高速、麻竹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提升核心城市、旅游景區間公路等級,形成連接8個市州的旅游快捷通道,使圈內相鄰主景區通達時間不超過2小時、1周內可輕松游完圈內核心景區,降低景區互通成本,提高旅客安全度和舒適度。二是推進跨省、距區域高速公路連接線建設,有序發展水陸空交通,大力支持改擴建及新建宜昌、襄樊、恩施、十堰、神農架、荊州六個支線機場和宜昌、襄樊兩處等級航運碼頭,在宜昌、襄樊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成兩個國際空港和航空一類口岸,形成南北通達、東西交匯、連通世界的對外輻射交通網,使各地游客從任何方向都能水陸空并舉進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三是以三峽景區、三國文化景區、武當山景區、神農架景區、大洪山景區等為核心,完善各大中心景區至配套景區之間的交通網絡,全方位構筑圈內便捷、舒適的旅游交通網。四是大力發展旅游專線交通、異地汽車租賃和各種形式的旅游運輸工具,營造便捷友好的旅游交通氛圍。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逐步實現旅游區內各縣(市)快速交通的全面融合, 產生“同城效應”,保證旅游者“進得來,出得去,游得快捷方便舒適”。
4、不斷拓寬融資渠道。建議省政府及圈內各地各級政府要隨著財政收入逐年增長,不斷加大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同時,應充分發揮投融資平臺作用,廣泛運用市場化的辦法,不斷拓展新的投融資渠道,積極培植旅游市場主體,為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