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
我們以武漢城市圈各城市1999—2008年統計年鑒的數據為依據,以萬元GDP生態占用為指標,計算了武漢市圈各城市2008年的生態占用,分析了1999至2008年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資源利用效率。結果顯示:2008年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生態占用差異較大,生態占用供需結構存在明顯的不對稱,雖然1999至2008年各城市資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仍然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狀態。
根據對2008年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生態占用和生態承載力分析,武漢城市圈的生態需求遠大于生態承載力,人口與資源、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空氣、土壤、水源、湖泊污染愈加嚴重,癌癥發病區日益擴大,政府醫保投入日益緊張。1999至2008年10年間,武漢城市圈萬元GDP的生態占用并不樂觀,盡管在這10年間里,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經濟增長在逐年提高,但生態占用的不良狀態,使得武漢城市圈仍然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當前,正是中部崛起實現趕超的絕佳時期,而武漢城市圈作為中部區域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對于提升中部地區整體經濟實力、實現中部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鑒于以上情況建議如下:
1、建立一整套的生態補償機制。一方面要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生態補償基本原則,建立多層次的生態補償主體,確保補償資金的多元化,加強排污費的征收和稽查力度,加強管理資源稅的合理使用,重點保護武漢城市圈耕地、林地、水域等生產型土地。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在武漢城市圈內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分配和排污權有償交易,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使資源有價化并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和保護。
2、加大對生態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各級政府可嘗試建立專門的生態發展建設基金,省、市、縣三級財政每年向該基金投入基本發展金,同時積極開拓資金籌備渠道,加強國際合作,努力爭取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的項目支持。
3、積極調整產業總體布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方面要積極做好承接國際和東部沿海地區相關產業轉移,在加快發展第二產業的過程中注重增強第二產業的技術更新和創新能力,建立起一套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產業體系。既要快速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又要實現經濟和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各城市應根據四類主體功能區和生態環境功能的規劃要求,逐步實現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和開發秩序良好,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4、控制人口增長,轉變人口消費和生活方式,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率。人口增長是導致生態承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有效控制人口增長,不斷提高人口質量。要通過科普宣傳、觀念引導、案例教育,逐步改變人們的生產舊方式和生活舊習俗,更新消費觀念,提倡綠色環保的消費和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武漢優越的科研教育資源,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大力推廣新型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條件下,不斷提高土地生產力。
5、大力推行可持續發展縣域循環經濟,發展以紅色旅游經濟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武漢城市圈中多數城市農業仍然是當地的基礎性產業,要盡快轉變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的空間集聚度,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以縣和中心城鎮為單位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同時依托紅安、麻城、羅田、大悟、英山等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打造一條鄂東紅色旅游產業,通過生態資源實現帶動老區脫貧致富的第三產業質與量的提升。
6、推行技術創新,實施清潔生產,高效利用現有的資源,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生產和消費體系。開發資源要合理、科學,留有余地,保持生態平衡;引進項目、開發項目,要堅決執行人民利益第一、環保第一、生態第一的科學發展觀原則;堅決杜絕政績第一、GDP第一、唯經濟利益的“官本位”思想,對拍腦袋工程的政府官員,必須撤職法辦;不允許沒有建起和使用防污、清污設施的企業、項目上馬和開工;加大對排污大戶、集體企業、縣辦企業、鄉鎮企業、個體企業的監管,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關停危害生態環境的企業、開采業。
7、鑒于以往懲處力度較小,處理不果斷、不嚴格,使得一些當事的單位、負責人、政府官員因違法違規被處理所付出的代價小于其所獲得的收益,導致成本代價不成比例,致使破壞生態的事件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教訓,必須嚴格對照國家的有關法律對破壞生態環境的單位、負責人和政府官員嚴加懲處,或法辦或罰沒,使其為之付出的代價遠遠大于其所獲得的收益,徹底消除其僥幸心理。
8、加強法治教育、科學知識教育和環境危害教育,使干部、企業經營者、民眾多了解環境生態惡化對人類、地區、國家、單位所帶來的長期危害和生存危機,提高所有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自覺保護社會環境的責任感。要形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源就是保護自己、保護自己家園的生存意識和習慣性思維;要做好武漢城市圈生態資源環境規劃,形成保護地方生態資源環境、規范武漢城市圈經濟健康發展的法規,使武漢城市圈經濟真正進入可持續發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