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宜昌市委員會
按照省政協辦公廳統一安排,我們緊緊圍繞發揮宜昌特色文化作用,充分開發利用地方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提升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文化魅力,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地方文化資源現狀
從調查情況來看,宜昌特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生態文化。宜昌地處中西部銜合地帶,降水充沛,氣候宜人,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理想地之一。長江三峽、清江畫廊、沮漳河風光形成了宜昌秀美山水的金三角。壯美神奇的西陵峽、美若仙境的清江畫廊,以及三游洞風景區、車溪風景區等全市范圍內340多處魅力獨具的秀麗風景,加上良好的氣候,獨特的區位,構筑了宜昌生態文化原型。
二是巴楚文化。巴楚文化是宜昌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宜昌市域內,是楚文化的搖籃,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楚文化的交融地。巴文化和楚文化是中華文化歷史上兩朵絢麗的文化奇葩。巴文化是三峽地區一支重要的文化源流。楚文化是與中原文化并肩屹立的文明成果。巴楚文化是荊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三峽地區交融形成的特色文化圈,它是宜昌地域文化的代表,也是宜昌歷史文化中最為厚實、最為獨特的資源。在中國地域文化圈中,宜昌以巴楚文化而聞名遐爾。近些年來,宜昌加強巴楚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力度,民族舞劇《土里巴人》、音樂電視《雀尕飛》、廣播劇《三峽移民第一村》、電視劇《家在三峽》等作品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繼《土里巴人》獲文化部文華大獎之后,2007年,大型民族風情音畫《楚水巴山》獲文化部文華大獎特別獎。
三是土家文化和民間文化。土家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土家民族文化是植根于宜昌市域內的文化奇葩。宜昌市域豐厚的文化土壤,積淀著絢麗多彩的、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其載體和形式共有民間故事、山歌、民歌、吹打樂、巴山舞、長陽南曲、花鼓戲、民間版畫、服飾等數十種。
四是名人文化。宜昌天鐘神秀、人杰地靈,孕育了無數英才。秭歸誕生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興山誕生了民族和睦使者、絕代佳人王昭君,宜都誕生了著名學者楊守敬。此外,夷陵大地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等歷史文化名人留下的不朽的詩篇。
五是軍事文化。以三國文化為代表的軍事文化,既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又是名人文化的延續與拓展。近些年,我市充分整合名人、軍事文化文物資源,深度挖掘文物景點的文化內涵,提高和擴大文物景點的檔次和規模,文物旅游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六是水電工程文化。宜昌區域建有隔河巖、高壩洲、水布埡、葛洲壩、三峽電站等五座特大型水電大壩,還有諸多中小型水電站。已初步形成了言水電必談宜昌、言宜昌必談水電的文化背景。這些電站水壩不僅產生強大的電能,而且派生出豐富的水電工程文化、水電生產文化、水電科教文化、壩區移民文化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水電工程文化。
二、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宜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過程中,要有效地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從調研的情況來看,還存在以下困難和問題:
一是文化旅游設施有待完善。宜昌市與文化旅游相關的通訊設施、交通設施、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著差距,文化旅游景區可進入性較差。相關公共服務體系不發達,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尚未建成,城市文化旅游引導標識系統不健全,旅游咨詢、網絡營銷等功能有待開發完善。加之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雖然景點數量多,但大多數規模小,景區產品開發各自為政,導致文化旅游資源割據,集群化發展不力,文化旅游綜合功能顯現不出。
二是核心景區有待做大做強。宜昌市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品位高,部分旅游資源在世界上具有壟斷地位,但單個景區開發投入不足,建設水平不高,景區規模偏小,缺乏競爭能力,經營效益不佳。兩壩一峽旅游區是宜昌市核心旅游區域,應突出集高科技、環保、建筑美學等多種文化內涵于一體的水電文化特色,但是該區域部分景區資源深度開發不夠,還沒有配套的水電博物館及青少年科普中心,與周邊環境缺乏整合和系統集成。近幾年,宜昌市年接待量超過百萬人次以上的景區僅有三峽大壩旅游區一家,第二位的三峽人家風景區年接待量70萬人次,屈原祠景區和車溪民俗旅游區,年接待量游客最多為40萬人次左右,其他的年接待量都在25萬人次以下。
三是投入力度有待加大。近年來,宜昌市財政對文化旅游專項資金雖逐年有所增長,但與國內同等城市發展文化旅游比較,市財政投入明顯不夠,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只有700多萬元。由于財政投入不足導致一些重大文化旅游項目缺少前期引導性資金支持而進展緩慢。有些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短期內恢復文化景觀還有一定困難,如爾雅臺、墨池書院、東山寺、楊泗廟、至喜亭、至喜堂等。同時,城市文化品味還不高,還缺乏一批現代文明的標志性文化工程,如大劇院、科技館、博物館、電影院、會展中心及有特色的公共文化體育建筑和文化旅游特色街區等。
四是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宜昌市文化旅游人才隊伍結構不盡合理,懂經營、善管理的高層次專業人才比較匱乏。旅行社高層經理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占66.4%,導游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為56%,但旅行社高層經理人員管理類比重不到50%,導游人員中初級導游占97%,外語導游僅占10%,小語種導游嚴重缺乏。線路策劃、景區規劃、電子商務、會展旅游等方面的專業性人才不足。
三、提升鄂西圈文化魅力的建議
第一,加強統一領導,健全規劃保障。建議成立全省高規格的文化旅游業發展領導協調機構,堅持每年辦幾件推動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大事、要事、實事,著力解決突出問題,積極創造發展條件。一是建立定期議事協調制度、目標管理制度、督辦問責制度,及時協調解決文化旅游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二是結合制定“十二五”規劃,聘請國際一流機構、一流專家,廣泛集中各方面智慧,進一步完善鄂西圈總體規劃,制定出一個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的發展藍圖。圈內各地要以此為依據,搞好本地發展規劃和專項發展規劃,建立規劃落實的長效機制。三是鄂西圈內各地要樹立一盤棋思想和文化大旅游觀念,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推動文化旅游業發展,形成步調一致、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
第二,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文化功能。要采取改革的辦法,通過多種渠道融資,建好文化基礎設施。鼓勵和支持民間投資興建根雕奇石館、民間民俗文化館等特色文化設施,逐步改善文化基礎設施落后面貌,使文化設施成為城市的旅游景觀和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要營造良好環境,推進城市環境綠潔亮暢美。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文化遺產和建筑物保護。加強圈內聯動,開發跨區精品。要加強與恩施州旅游合作,開發三峽清江環型大峽谷民俗生態旅游線路,加快與神農架林區和十堰市合作,開發“一江兩山”精粹文化旅游線。
第三,整合文化旅游資源,提高旅游整體效益。鄂西圈的文物資源較為豐富,如宜昌市的三游洞、屈原祠、江瀆廟、昭君村、黃陵廟、關陵廟、玉泉寺、楊守敬紀念館等。這些文物在文化旅游經濟發展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宣傳包裝不夠,經營比較分散,整體效益不高,可采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通過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形式,提高和擴大文物景點的檔次和規模,加大文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強文物旅游的綜合效益。要實施精品名牌戰略,省直和圈內各專業劇團要在充分吸收優秀獲獎劇目精華的基礎上,根據文化旅游市場需求,創排適合中外游客觀賞的“鄂西生態文化風情”歌舞節目。如宜昌市的《土里巴人》、《楚水巴山》等優秀獲獎劇目,突出三峽文化特色,適應鄂西圈文化旅游的需要,擬將其打造成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第四,創新投資融資機制,健全資金投入保障。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拓寬旅游投資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資格局。積極利用國債、地方債、重大專項等資金,加強鄂西圈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在重大旅游項目上,政府在加大前期引導性投入的同時,廣泛吸引民間資本、外地資本參與,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項目的投資建設。三是加大財政旅游專項資金支持力度。四是對全省旅游節事創意、大型旅游文化演出等項目啟動階段給予引導性資金扶持。五是進一步加大文物資源的開發投入,建設好一批重點特色文化旅游景區,不斷提升鄂西圈城市的文化品位,如宜昌市的黃陵廟、關陵廟、三游洞、屈原祠、昭君村等重點文物保護項目。
第五,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為鄂西圈提供智力支持。建議在進行文化資源開發時,可建立文化專家科學論證小組,在省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經論證小組論證,實行文化開發審批制度。要重點組織民間民俗文化和文物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幫助旅游景點找準文化定位,確立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風格,從旅游資源規劃、形象設計、景點命名、文藝表演、各種展覽展示、旅游工藝品開發等方面提供服務。建議將文化旅游經濟發展方面的理論知識納入黨校和行政學院干部培訓計劃,加快培養和引進高層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制定完善高層次和急缺專業類旅游人才引進政策及配套政策。要有計劃安排國家、省和高校旅游相關專業干部專家到鄂西圈城市掛職交流,選拔引導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和碩士畢業生進鄂西圈城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和重點旅游企業就業。加強鄂西圈城市居民的非物質文化傳承教育、生態教育和文明習慣教育,為鄂西圈城市發展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