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庭 中
全面加強郵政與旅游合作,積極推進集郵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對于打造湖北精品旅游品牌,促進湖北向旅游強省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近期,省郵政管理局就旅游與集郵文化協同推進、打造“郵游”合作品牌、共謀發展課題,組織調研專班,以實地考察和專家研討等形式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加強“郵游”合作、共同促進湖北向旅游強省發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我省旅游資源豐富,為加強“郵游”合作、共同促進湖北向旅游強省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資基礎。我省資源富集,地區差異性強,景觀資源品位高,在全國乃至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稱旅游資源大省。一是山水風光獨特,自然景觀異彩紛呈。據統計,我省現有旅游景區(點)1500多處,其中得到初步開發利用的達500多處。二是文化沉淀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全省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座、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1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9個、國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4家。三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現代旅游資源豐富。武漢城市圈四通八達,“兩型社會”特征逐步顯現,武廣高鐵帶熱城際旅游,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整體開發成效顯著,湖北長江經濟帶資源豐富,三峽大壩秀美風光舉世聞名。豐富的旅游資源為“郵游”合作、共同促進湖北旅游強省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2、建設旅游強省需要將加強“郵游”合作、促進集郵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發展作為重要舉措。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作為連接東、西部的湖北,迎來了十分有利的發展機遇。近年來湖北抓住機遇,依托全省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不僅促進了我省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還有效地提高了湖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近年來我省旅游業高速發展,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步提高,但與先進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是以湖北為旅游目的地的消費者群體發展滯后,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都處在中游地位,落后于旅游發達省份。據湖北省第二次經濟普查分析研究成果等資料表明,我省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存在“旅游資源整合不夠、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發展方式比較粗放、旅游企業不大不強、旅游關聯帶動作用發揮不夠”等急需解決的問題。更具體地講,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問題:一是對外宣傳缺乏力度,“湖北”名片影響力有限。二是精品名牌效應拉動不足,產業核心競爭力有待提高。我省世界級、國家級的旅游產品有100多個,但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知名度較低。三是旅游市場深度開發不夠,旅游產品單一,缺乏地方特色。旅游景點和旅游產品的層次、檔次還不夠高,缺乏整合,缺少品牌。如黃鶴樓、武當山等景區90%以上的“旅游紀念品”都是煙、酒等常規商品,而富含荊楚文化底蘊、具有湖北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則少之又少,極具地方特點的“國家名片”—地方題材郵票及個性化集郵品則更難看到。反觀國外,大小風景點都有頗具地方特色的風景郵票、明信片等出售,這也使游客在景點買郵票、寄出明信片成為一種普遍的旅游習慣。四是旅游市場新興業態開發不夠,文化底蘊不足。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使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將成為我省旅游業重要發展方向。
2009年底,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強調要大力推進旅游與相關產業和行業融合發展,充分依托相關方面優勢,積極培育旅游消費熱點。郵政、旅游同屬于服務行業,都是直接服務于廣大消費者的,具備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天然合作條件。郵政可利用自身優勢,結合自身特點,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依托,以日益突顯的旅游經濟為契機,以郵政先進的網絡、技術為支撐,服務景區、服務游客,融入湖北旅游發展的熱潮,為湖北旅游經濟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同時,湖北省委、省政府下發了《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意見》,這為郵政與旅游部門攜手,形成合力,互惠互補,合作共贏,發展集郵和旅游文化,跟進全省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二、郵政服務旅游強省建設的優勢及近年來取得的實效
1、借助郵票的國家名片功能,可以提升湖北旅游的品牌。紀特郵票有“國家名片”的美譽,是宣傳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重要成就,傳承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凡是記錄在郵票上的題材,無一不是代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領域卓越的成就和深遠的影響。通過將湖北題材郵票與湖北旅游文化的融合,借郵票的品位宣傳湖北旅游、宣傳湖北建設成就,可以有效提升湖北旅游的品牌和經濟發展地位。在已發行的新中國郵票中,反映湖北題材的已達到80多種。
2、借助集郵可有效開展景點宣傳,提升景點品牌形象。湖北題材郵票眾多,并與境內旅游資源呈一一對應態勢,是開展我省旅游宣傳的最佳利器。如三峽風光、大江截流和三峽工程系列;武當山、神農架、黃鶴樓、古琴臺等風景名勝系列;李先念、董必武、徐海東、王樹生、屈原、李時珍、王昭君等人物系列;曾侯乙編鐘、漆器與陶器、龍形玉飾等文物系列;三國演義、辛亥革命等歷史事件;東風汽車、長江公路大橋、長江一橋、電網建設等經濟建設題材郵票。上述湖北題材的郵票、郵資封片等郵品資源,為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開發了多種集郵宣傳產品,將郵票文化與地方經濟發展、文化建設、品牌宣傳融于一體,通過開展集郵文化研究、開發旅游類集郵品等方式,宣傳了湖北特色的旅游資源和湖北建設的成就,擴大了湖北的知名度。
3、借助集郵可有效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提升景區文化品味。在旅游景區設置景點門禁系統,投放特色郵品、明信片,可以有效完善景區設施,宣傳景點文化,提升景區品味。作為“城市名片”的郵資明信片景點門票,集門票、郵寄、收藏、紀念和宣傳功能為一體,不僅可提升景點的文化內涵,而且可有效擴大景區知名度。如2010年5月1日,黃鶴樓門禁系統正式啟用,首期發行“鶴舞江城黃鶴樓”專用郵資圖明信片200萬枚,此后年發行量將達到100萬枚,成為武漢又一文化名片,對于拉動武漢及湖北省旅游市場,打造湖北旅游品牌將起到重要作用。調研發現,游客購得普通門票后,入門即廢,既浪費資源,又不利于環境衛生,而采用門票明信片,游客購得后即可就近郵寄給親朋好友,主觀上達到了傳情達意的目的,而在客觀上對景區形成了二次宣傳。
4、借助集郵可有效實施招商引資,助推地方經濟發展。每套郵票發行時,相關的省市都會對郵票原地進行論證,論證的過程也是宣傳形象和知名度的過程,并舉辦隆重的首發式活動。通過舉辦郵票首發式實現“郵票搭臺、經貿唱戲”,已經成為各級地方政府開展招商引資、宣傳推廣城市形象的有效載體。如2006年4月,《千枚牡丹》個性化郵票成為洛陽繼《洛神賦圖》郵票之后的又一張“城市名片”,促使洛陽在此次花會吸引資金500億元,簽約項目160個。近年來,我省先后舉辦過武當山、神農架、董永與七仙女(孝感)、虎座鳥架鼓(荊州)、長江三峽、李先念、十大將(徐海東、王樹生)等10多次郵票首發活動,都取得了宣傳城市、推動招商引資的實效。
三、加強“郵游”合作、共促湖北旅游強省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郵游”合作工作的組織協調。建議建立我省“開展郵游合作,加快精品建設”工作協調機制。成員有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郵政管理局、省旅游局和省郵政公司,負責組織協調精品開發有關問題。
2、積極申報發行湖北題材郵票。省郵政管理局、省旅游局和各級地方政府聯合,積極申報發行湖北題材郵票。如辛亥革命100周年、鐘祥的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咸寧通山縣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宮山,以及武漢市的長江第一隧等。同時,舉辦首發活動以及相關景點集郵品首發式、集郵展覽等旅游文化活動,共同宣傳地方品牌。
3、加強景區郵政設施建設。借鑒世界各地著名風景區通行的做法,在游客活動的主要區域設置富有景區特色的郵政亭,展示銷售該景點的風光明信片、與景區有關的郵品、郵政紀念品和相關紀念戳以及郵寄服務,并將其作為全省國家3A級以上景區的認證條件之一和提升旅游景點形象及服務的重要措施。積極推行景點風光郵資明信片門票,建議主要景點都采取郵政部門免費提供與之相配套的門禁系統。
4、拓展有關旅游景區的特色郵政服務。建議郵政部門制作、發行與景區有關的專題郵品、風光郵冊、郵資信封和以郵票為載體和特色的景區紀念品。充分借助郵政遍布城鄉的網絡優勢及郵政名址信息庫,依托郵政商業信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定向宣傳,拓展旅游景點的宣傳渠道。依托各級郵政網點,開展旅游景點門票聯網銷售,拓展旅游景點的營銷渠道。開發旅游包裹市場,利用郵政窗口銷售景點特色商品,拓展旅游景點的收入渠道。借助郵政的金融網絡優勢,為旅游景點的景點擴建及升級改造提供信貸等資金融通服務。
5、“郵游”聯合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建議各景區與當地集郵協會溝通,充分發揮集郵協會的作用,聯合舉辦景區專題郵展、論壇,提升景區的文化品味和影響力。建議各地舉辦青少年集郵夏令營活動,各景區與當地集郵協會聯手,舉辦各類青少年集郵夏令營活動,在有效擴大景區知名度、提升景區文化品味的同時,拉動景區旅游增長。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省郵政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