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開發襄樊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2014-09-15 00:56:59  
字體大小:【


政協襄樊市委員會

    一、襄樊文化文物資源稟賦
    襄樊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區域。襄樊市最豐富的旅游資源就是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自古養育、匯聚了眾多的名人雅士和英雄豪杰,如楚國文學家宋玉,雄才大略的漢光武帝劉秀,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西晉名臣羊祜,東晉高僧釋道安,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名相張柬之,宋代書畫家米芾等。在這里演繹過卞和獻玉、龍飛白水、馬躍檀溪、司馬薦賢、三顧茅廬、隆中對策、水淹七軍、岳飛抗金、昭明苦讀等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眾多故事;留下了雕龍碑遠古農耕文化遺址、楚文化遺址、三國文化遺址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形成了襄樊特有的人文旅游之魂,即以荊楚文化為發端的開拓精神,以諸葛亮為代表的智慧勤勉,以孟浩然、米芾為代表的文采風流。中國燦爛的漢唐文化精華,體現在襄樊的人文景觀上,輝映出襄樊旅游獨有的魅力,也是外地游客被吸引的重要因素。即便是襄樊的自然生態景區,也無不打上了古老的荊楚文化烙印。目前,全市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6處。襄樊市的旅游,就是從其中的一些可觀可游的地方開始的。如古隆中、水鏡莊、米公祠、襄陽王府綠影壁等。從1988年開始,襄樊市的旅游進入了從接待型、事業型,向產業型逐漸轉變的階段;到2000年,襄樊市開始把旅游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初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三國文化游”、“古城訪古風貌游”、“漢江文化游”、“荊山文化和生態游”等著名的旅游線路。

    同時,在襄樊市的旅游發展過程中,文藝表演及文化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有黑暗傳(保康縣)、沮水嗚音(保康縣、南漳縣)、薅草鑼鼓(南漳縣)、老河口絲弦、端公舞、老河口木版年畫、襄陽花鼓戲、趕象、宜城蘭花筒等一大批傳承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推出了一系列反映歷史文化題材、有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在近幾年的旅游黃金周,所有的A級景區都舉辦了演藝活動。南漳、宜城、谷城、保康、老河口等縣市的專業文藝團體專門為繁榮景區的文化氛圍,自編自演有地域特色的演藝節目76個,襄樊市豫劇團在古隆中演出的《三請諸葛亮》、大型歌舞《夫人城》等節目深受游客的好評,已成了不少景區的保留節目。民營的“新伊莎”演藝廣場已壯大為襄樊最有名的演藝團體,大大完善和彌補了襄樊旅游長期以來缺乏娛樂環節的不足。文藝演出豐富和完善了襄樊的旅游產品,旅游業的發展也為文藝繁榮創造了條件,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文化創意產品成為襄樊旅游商品的一大特色。依托本地歷史人文資源,襄樊市開發出三國系列旅游商品,以及襄陽柳編工藝品,南漳玉、石、木雕,保康木制工藝品,谷城根雕,市區的國畫、紡織、刺繡工藝品和玻璃紀念品等十大系列旅游商品。特別是古隆中的諸葛羽毛扇、米公祠的米芾書法復制品、多寶佛塔和綠影壁的明信片深受游客歡迎。全市旅游商品的銷售,已占到旅游景區收入的20%。

    二、襄樊發展文化旅游、提升鄂西圈魅力的舉措及建議
    襄樊旅游起步晚,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如龍頭景區還沒有真正形成,離建成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還有較大差距;襄陽古城等一批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資源尚未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城市知名度不高,旅游形象不夠鮮明;旅游人才支撐體系尚未形成;體制性矛盾仍然存在,旅游規劃實施效果差強人意,產業要素之間沒有形成有機整體;旅游企業“小、散、弱、差”,缺乏在國際國內市場有影響力的大型骨干企業,行業整體素質不高。為解決這些瓶頸問題,市委、市政府根據全省統一部署,按照把襄樊“建成鄂、渝、陜、豫毗鄰地區的區域性旅游目的地和華中旅游、中西部旅游的門戶與游客集散地”的目標,制訂了襄樊市旅游發展規劃,重點推進以下文化旅游建設項目:
    一是古隆中風景區。古隆中風景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風景旅游區,是三國歷史遺存最豐富、三國文化氣息最濃厚的地區之一,文物古跡年代久遠,保存完好,植被茂盛,環境清幽,是游覽三國旅游線的首選地之一。計劃以古隆中出口路改造為契機,突出文化觀光和休閑度假,建設包括三國文化街、三國文化度假村、三國城、文化產業園、高科技生態旅游園、農家樂等景點,挖掘旅游文化內涵,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提升景區品位,形成以三國文化為主要特色、融人文景觀和現代高科技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區。目前,省圈投公司、武漢三特公司、隆中管委會已簽訂協議,計劃投入巨資對隆中景區(包括廣德寺)進行高水平旅游開發。

    二是襄陽古城景區。襄陽古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全國保存較為完好的幾座古城之一,襄陽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和建筑藝術。由古城墻、古城樓、古街、護城河以及環繞古城的山水等景點形成的襄陽古城景區,融山、水、城為一體,集人文和自然于一身,文化底蘊豐厚,景觀價值較高,旅游發展潛力巨大。打造襄陽古城旅游區,可以襄陽古城為核心,修復損毀城墻、連通城池,通過水網、路網雙層交通架構山水景觀體系,將襄陽古城打造成一處以“三國文化”為亮點,以“山水環境”為底襯,以“漢水文化”為靈魂,融入多種文化要素的國際古城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時,爭取將襄陽城墻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明清城墻”的擴展名錄。

    三是習家池景區。位于峴首山南,是東漢初年襄陽侯習郁依傍一泉(白馬泉)一池(習家池)而建造的私家園林,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私家園林,也是國內少有的可以準確指認的漢代建筑遺址,還是全國習氏的祖庭。內有習郁宅、習郁祠、四賢祠和六角亭等古建筑。園內奇樹名花互相掩映,拱橋、亭閣、流水,巧妙布局。習家是襄陽的名門望族,代代經營,到東晉著名史學家習鑿齒居住在這里,進一步美化了園林建筑,還修筑了白馬寺。我國佛教史上劃時代的高僧釋道安,曾攜弟子釋慧遠等400余人駐白馬寺弘法傳道,使習家池一度成為全國著名的佛學中心。習家池也是孟浩然、皮日休等唐代著名文學家經常游歷的地方,留有許多詩文。可以按照歷史記載,逐步恢復原有建筑,使之成為園林藝術與佛學文化交相輝映的景觀。

    四是襄樊博物館。2009年,襄樊市委常委會決定啟動博物館新館建設;2010年,市政府又將新館建設列入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加緊籌建。目前已確定了新館選址和規模,定在烈士陵園西側,占地129畝,可根據需要擴展到15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以上,預算總投資4億元。計劃2010年完成前期準備工作,2011年正式啟動工程建設,2013年底建成并對外開放。下一步將按照“一百年不落后、在全國同級別城市中處于一流水平”的標準,面向全國乃至全球招標設計方案,務必將新館建成展現襄樊省域副中心城市氣派的地標性建筑,成為集中展示襄樊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內涵的核心平臺。

    五是襄陽鹿門山景區。鹿門山風景區鄰近市區,西傍漢水,區位優勢良好。植被茂密,景色秀麗,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豐富的“隱文化”、“詩文化”、“藥文化”、“佛文化”、“三國文化”等多種文化。要塑造景區鮮明的主題,圍繞眾人皆知的名詩《春曉》,開發一系列的景點,并在整個區域主要營造“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意境,對景區的建筑物和樹木進行園林化、生態化改造,通過背景音樂、景點名稱、故事傳說、模擬場景再現孟浩然的隱居生活,演繹浩然正氣(正氣凜然、追求真理)、崇尚山水的人文精神。

    六是南漳水鏡莊和古山寨景區。水鏡莊是“司馬薦諸葛”的三國故事發生地,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隆中景區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湖北省荊山生態旅游主景區之一,被譽為三國旅游熱線的源頭。景區地貌主要以丹霞地貌和部分巖溶(喀斯特)地貌相結合,山青水秀,風光優美。深度挖掘三國文化內涵,在增設具有水鏡莊文化內涵的景觀的同時,統一規劃水鏡湖、七里山旅游項目的開發,建立協調管理機構,抓好系列景點和配套設施建設。春秋寨、臥牛寨以風格獨特、氣勢恢宏、特色鮮明而著稱。要以“山寨兵戈傳奇,荊楚民俗神韻”為項目形象內涵,重點開發建設春秋寨、臥牛寨、茅坪河和東鞏鎮游客集散中心,全力打造“荊山·楚源·古兵寨”項目主題品牌,建成融三國文化、荊楚文化、宗教文化、自然風光為一體,集科學考察、歷史觀光、民俗表演、生態體驗、鄉野風情、水上娛樂等綜合性的文化生態旅游區。

    七是棗陽白水寺景區。棗陽白水寺風景區是紀念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歷史文化名勝風景區。此景區地勢巍峨,殿宇古樸,白水依山,樹含清郁,靈山秀水,風景綺麗,是人們觀光游覽的勝地。要突出“帝鄉風光”和“劉秀文化”,建設劉秀祠組群、石牌坊、山門、千級臺階、報恩寺、漢文化展覽館、漢文化廣場等景點,完善游客中心、白水寺賓館、旅游廁所等配套服務設施。逐步帶動開發九連墩景區,打造精品線路,形成文化底蘊濃厚的文化觀光旅游區。

    八是樊城普陀堰生態公園。位于樊城牛首鎮的普陀堰,是關羽水淹七軍的水源地之一,既有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大面積的平緩崗地和廣闊的水面,適宜發展生態休閑旅游。要充分利用普陀堰優越的區位條件和自然條件,完善外圍交通,建設以體育休閑項目為主體的運動休閑度假區。

    九是建設四個遺址公園。嚴格保護鄧城、宜城楚皇城、棗陽九連墩、雕龍碑等遺址,并依托遺址保護工程,在建設遺址展示中心、配套必要的旅游設施后,逐步轉型為遺址公園。

    十是舉辦三大經典旅游節慶活動。第一是諸葛亮文化旅游節。節慶主題:品味諸葛亮成才傳奇故事,探索當今世界成功之道。發展目標:通過多形式活動表現諸葛亮用兵如神的雄韜偉略,打造“龍臥襄陽、策驚天下”的諸葛亮傳奇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節慶形式及內容:大型三國文化藝術表演、諸葛亮影展、三國人物繪畫展、經貿洽談、中外名車展等。第二是襄樊熱氣球節。節慶主題:放飛希望,崛起鄂西。發展目標:將節會打造成國內熱氣球品牌賽事,讓人知曉襄樊是國內熱氣球的主要研發生產基地。節慶形式及內容:熱氣球競賽、民俗藝術表演、旅游產品交易會等。第三是米芾書法藝術節。節慶主題:賞米公墨寶,游襄陽古城。發展目標:通過讓人們了解米芾與襄樊的緊密關系,來了解襄樊厚重的文化底蘊,并弘揚書法藝術,提升襄樊城市品位。節慶形式及內容:游覽米公祠、書畫大賽、奇石展、文化商品展銷等。

    十一是策劃一臺特色旅游演藝節目。充分整合現有文化團體力量和文化設施條件,創作打造出一臺具有三國文化特色的舞臺藝術類精品,豐富城市旅游的文化娛樂活動,滿足游客和本市居民的需要,使之成為景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十二是出版四大系列文化旅游出版物。按照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印刷精美的標準,策劃、編輯及出版襄樊名人傳記系列、名山圣水系列、名城傳奇系列、三國文化系列等四大系列圖書,擴大襄樊歷史、文化及旅游的影響力。

    十三是拍攝一批電影或影視劇。以襄樊歷史或當代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策劃拍攝若干部電影或電視劇,宣傳襄樊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

    十四是打造好若干條旅游精品線路。第一是鄂西圈內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線、“浪漫荊楚”文化體驗旅游線、“炎帝史跡”踏訪旅游線,第二是區域合作的“精彩三國”文化尋蹤旅游線、一江兩山三城旅游線、朝秦暮楚旅游線、中國古城精華旅游線、漢水文化體驗游等。

    襄樊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西生態旅游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如何整合文化旅游資源,不僅事關襄樊旅游自身發展,也事關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全面均衡發展的全局。建議省政府支持襄樊重點旅游項目建設,配套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培育襄樊旅游的后發優勢,鞏固襄樊作為鄂西文化生態旅游圈的門戶地位,帶動圈內其他地區旅游發展;建議省有關部門為襄樊三國旅游發展搖旗吶喊,幫助襄樊的三國文化旅游項目招商引資,支持襄樊建設好三國文化景區、開發好三國文化旅游產品,提升襄樊旅游發展的地位,為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做出更大貢獻;建議省財政對襄陽古城墻的保護給予經費支持,每年安排襄陽城墻專項保護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