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發掘文化資源優勢建設荊州“文化名城”

2014-09-15 00:56:58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政協荊州市委員會

    建設文化名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性舉措,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技水平和健康衛生水平,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諧發展,提升城市軟實力和城市形象,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正確認識文化資源現狀,增強“文化名城”意識
    1、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底蘊為建設“文化名城”提供了現實基礎。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二十代楚王定都于此,長達411年,一度成為當時世界大國的首都之一。此后,一直是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和正在發掘的熊家冢楚墓等都折射出楚文化的光輝。1982年,國務院在公布荊州(江陵)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所列舉的3個歷史文化要素,即荊州古城垣、楚故都紀南城遺址、八嶺山古墓群,現均在荊州。燦爛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莊王、屈原、孫叔敖、張居正等一批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杰出人物。荊州是著名的三國征戰故地。120回的《三國演義》,有82回寫到荊州,威鎮華夏的三國名將關羽駐守荊州10年,演繹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荊州擁有長達11.275公里、且保存完好的古城墻,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荊州孕育了楚文化、三國文化、名人文化、水鄉文化。

    2、文化建設突飛猛進為建設“文化名城”提供了保障。荊州有6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城墻與西安、南京、興城城墻捆綁列入國家申遺物質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舉世矚目的熊家冢楚墓已邊發掘邊開放。除已建成的博物館、屈原廣場、天問廣場、金鳳廣場、古玩城、文化商業街等基礎設施外,張居正故居一期工程和關羽祠一期工程已經完工,關廟廣場、太暉觀、玄妙觀整治工程已啟動。太湖桃花村“農家樂”項目已進入省旅游局資金扶持項目庫。被譽為“楚聲、楚歌活化石”的馬山民歌,已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荊州“踞三楚要害,為七省通衢”,水陸交通條件日臻完善。
 
    3、建設“文化名城”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近年來,荊州經濟快速發展,但相比之下,文化事業的發展較慢,文化產業實力薄弱;管理體制不順,造成開發利用上的分散,資源不能有效整合,未能形成拳頭產品和精品;區域人文精神塑造不夠,思想觀念滯后。這些都說明破除文化建設中舊觀念、舊習慣、舊體制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實施“文化名城”戰略
    1、樹立“文化名城”指導思想。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以傳承與弘揚楚文化和三國文化為重點,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為突破口,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努力建設具有時代特征、充滿活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名城”,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2、確立“文化名城”戰略定位。至“十二五”中期,將荊州古城基本建成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文化力與生產力和諧互動、事業繁榮與產業興旺相得益彰的人文區域。初步建立和形成與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基本相適應的,擁有先進配套的文化設施,充滿活力的文化體制,繁榮有序的文化市場,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文明進取的市民素養和開放興旺的城市形象,使荊州古城成為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名城”,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3、制定“文化名城”發展規劃。結合荊州古城的實際,分古城內外進行規劃。將古城內文化旅游規劃為“五區”:以東門為中心的三國故事實景表演區;以南門為中心的關公文化祭祀區;以西門為中心的文物博展區;以北門為中心的荊州古玩和民俗展示區;以護城河為環繞的城墻三國故事瀏覽區。將古城外文化旅游規劃為“兩街三片”:“兩街”分北街和南街,北街即以古城墻為背景,在護城河外岸和太湖港渠堤之間,新北門至西門(繁榮北街東邊),建“楚文化休閑娛樂一條街”,以此街作為展示楚文化的載體之一,南街即以古城墻為背景,在護城河外岸,新南門至西門(繁榮南街東邊),建“三國文化休閑娛樂一條街”,以此街作為展示三國文化的載體之一?!叭奔矗汗糯幕糜纹?,以“三古墓四遺址”為主,即湘獻王墓、八嶺山遼王墓、熊家冢特大型楚王墓,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楚故都紀南城遺址、古郢城遺址、馬山陰湘城遺址;水文化旅游片,以“一堤二庫三亭四湖”為主,荊江大堤、太湖港水庫、沙港水庫,荊江分洪紀念亭、九八抗洪紀念亭、荊江大堤起點亭,長湖、北湖、廟湖、海子湖;現代生態文化旅游片,以桃花村、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丁家咀、紀南生態園等為主。

    4、搭建“文化名城”展示平臺。以紀南城、熊家冢、荊州博物館等為平臺的楚文化展示;以荊州城、關廟、關羽祠、點將臺、馬跑泉等為重點的以關公為代表的三國文化展示;以荊江大堤、息壤、萬城閘、長湖、北湖、廟湖等為代表的水文化展示;以張居正故居、張居正街等為代表的名人文化展示;以馬山民歌、楚劇、漁鼓、道琴、荊河戲、楚繡等為載體的民間文化與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以玄妙觀、太暉觀、開元觀、鐵女寺等為代表的宗教文化展示;以荊州魚糕、千張扣肉、八寶飯、冬瓜鱉裙羹等為代表的餐飲文化展示;以桃花村、太湖港水庫等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展示。編制相應的文化發展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線路規劃,逐步建成區域文化中心、文化景觀帶和文化片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拓展文化旅游市場。

    三、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綜合實力
    1、優先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結合荊州古城內外“五區”“兩街三片”的文化旅游規劃,重點發展古代文化旅游產業與現代休閑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文化旅游產業,對現有文化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優化產業結構,重點扶持旅游(包括觀光農業)、餐飲、歌廳、演藝廳、歌舞團隊、收藏業、紀念品制造業等門類。樹立“精品”戰略,針對旅游、購物、娛樂、食宿等旅游要素,突出打造五大文化旅游精品,即楚文化精品、三國文化精品、馬山民歌精品、生態文化精品和名人文化精品。組織好一年一度的祭祀屈原的龍舟賽、關公祭,開發馬山民歌的一臺戲、一個音像光碟和一本書,發展一批傳承人,開發楚繡、仿古漆器、荊州魚糕等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工藝品和風味食品,豐富商業步行一條街、古玩工藝品一條街、文化娛樂一條街、地方名吃一條街,發展壯大荊州賓館、云天、金九龍、聚珍園等餐飲服務企業,形成與旅游配套的文化旅游產業鏈。鼓勵非國有經濟成分和非文化性質企業發展文化產業,實現文化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2、重點發展文教科衛體產業。在大力發展教科文衛體公共服務事業的基礎上,結合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文教科衛體等領域的產業化。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營運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在適當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時,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文教科衛體企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新格局。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扶持健康文化,取締腐朽文化。促進科技產業特別是信息技術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應用高新科技武裝、改造、提升文化產品,帶動文化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結構重組。完善教育多元投入機制,支持職業教育、民辦教育健康有序發展。引導體育消費,加快培育體育市場,確定體育重點發展區域和領域,引入社會資金改造體育場館和設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提升健康素質的需要。

    四、突出荊州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建設“亮點”
    1、強化基礎建設。一是結合花臺改造,建設集演藝、展示、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活動中心,為大型文藝匯演、集會、會展、電影放映等文化活動提供場所。二是扶持壯大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等,以文化館、圖書館為依托,建設名人作品陳列館,將荊州名人或與荊州有關的名人,如歐陽山、王元化、關肅霜等的著作、藝術成果等作陳列和展示,并為經常性的書畫、盆景、根雕等藝術展覽提供場所。三是結合荊州古玩城的發展,加強全省首批影視基地的建設,建設具有較高水準的電影、電視拍攝基地,吸引全國各地以至海外的影視集團的攝制組前來拍攝。四是按照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推進鄉鎮文化(體育)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有線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五大工程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功能,拓寬服務內容,促進農村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各鄉鎮要以原電影院、文化站為基礎,建設鄉鎮文體服務中心。同時,通過扎扎實實地開展“生態文明家園”的創建活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共建潔凈、優美和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2、構建文化載體。一是以現有的《楚都文學》、《楚風》、《楚風詩訊》等為基礎,辦好文學刊物,網絡文學人才,打造“詩詞之鄉”。創作整理宣傳荊州文化的《荊州名人集》、《荊州詩詞歌賦集》、《馬山民歌集》、《荊州歇后語俚語集》等書集和光碟。二是抓好文聯工作,加強文藝家學會、協會等組織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群眾的文化藝術品位,抓好“金鳳文藝獎”的評選,鼓勵出大獎,活躍荊州文壇。三是運用現代科技,創辦文化網站,加強文化交流。

    3、繁榮文化活動。堅持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大力普及城鄉文化活動和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農村實用科學技術。保證村村一年一臺文化演出、一年一次“科技趕集”、一年一場電影放映。進一步推廣民俗鬧春、消夏納涼晚會、金秋歌會、隆冬賽場及街坊鄰里節等成功經驗,堅持文化活動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唱響文化“四季”歌。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以民間傳統體育和現代體育相結合,增強人民體質。

    4、打造文化品牌。抓好有楚地特色的旅游產品的開發,在政策許可范圍內,開發仿制“虎座鳥架鼓”、“越王勾踐劍”、彩繪鴛鴦豆、“楚爰”(楚國最早發行的黃金幣)等一系列可作為旅游紀念品的產品。抓特色餐飲產品的開發,以特色餐飲企業為基礎,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將荊州有代表性的餐飲產品做大做強,打出品牌,推向全國和海外市場。抓藝術產品的開發,重點將馬山民歌搞好“包裝”,將馬山民歌唱響全國。

    5、加強遺產保護。繼續深入開展《文物保護法》宣傳,根據文物保護法及有關文物保護政策,制訂荊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辦法,把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搶救、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及有效管理為一體,納入法制軌道??h(市、區)、鎮、村三級應與重要歷史文物古跡所在單位簽定文物保護責任狀,完善和健全文保網絡,及時發現、有效打擊破壞文物的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