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打造荊襄文化旅游走廊建設鄂西精品旅游線路

2014-09-15 00:56:53  
字體大小:【

 

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整合鄂西文化旅游資源,挖掘鄂西地方文化特色,打造鄂西精品旅游線路,是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重要內容。“荊州—荊門—襄樊”沿線區域,不僅開發歷史悠久、經濟基礎雄厚,是驅動整個鄂西地區發展的軸承,而且集中分布著我省數量最多、品位最高的楚文化和三國文化遺存,是鄂西歷史文化的重要區域。因此,整合荊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荊襄文化旅游走廊,是建設鄂西精品旅游線路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鄂西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騰飛的希望所在。

    一、荊襄文化旅游走廊的提出
    1、荊襄古道的歷史沿革。從荊州城到襄陽城的交通道路,史稱“荊襄古道”,自古就是我國最重要的南北通道。秦漢時期,荊襄古道就是關中和中原地區通往長江中游和嶺南地區的交通要沖。至于唐代,荊襄古道成為長安—荊州之間號稱“次路驛”的重要路段,其交通地位僅次于長安—洛陽兩個都城之間的“大路驛”,當時荊州號稱“南都”,荊襄一線,十分繁華。南宋以后,雖然由于都城的遷徙,荊襄古道的繁華有所衰落,但始終是中原通往嶺南的干線交通,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新中國成立后,荊襄古道成為207國道的重要路段,焦柳鐵路大體上也是沿著這條古道通行。如今,沿荊襄古道又修建了襄荊高速公路,荊襄古道已成為縱貫湖北西部、連接襄樊和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最重要的交通軸線,對鄂西地區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2、荊襄古道的文化旅游資源。荊襄古道長達200多公里,所積淀的悠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不僅是荊楚人民不斷開拓和奮進的見證,更是荊楚先民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旅游資源。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先人就在這條路上跋涉,以篳路藍縷的精神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青銅器、漆器、樂器樣樣舉世無雙。秦始皇出游會稽而經云夢,取途荊襄古道歸咸陽。三國時期,群雄逐鹿,荊襄古道更是兵家必爭,烽火連綿;關羽失荊州、走麥城,趙子龍大戰長坂坡,金戈鐵馬,事越千古,而古隆中、長坂坡、荊州古城、荊襄古道,遺跡猶存,一任后人追思懷古,登臨覽勝。南北朝時,中原士人南下,襄樊繁華,盛極一時,成為樂府之都,“襄陽樂”名聞天下。至于盛唐,次路驛車水馬龍,襄樊荊州之間的“大堤艷曲”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千金散盡還復來;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在襄陽鹿門山下的吟唱,引得杜牧、劉禹錫、歐陽修、蘇軾等詩人對古道風景心馳神往,更添許多文化佳話。下迄南宋,湖北成為抗金前線,民族英雄岳飛在荊襄古道上筑城堡,布重兵,阻止金兵南犯。元文宗從江陵赴北京登基,取道荊襄驛道,曾在子陵鋪歇息,現有“太子岡”地名為證。明代末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曾攻打過襄陽、荊門等城。近代以來,荊襄古道既是交通的要沖,更是文化的走廊。荊襄古道上發生的歷史故事、留下的遺址遺跡、流傳的傳說故事、積淀的文化精神,舉不勝舉,所有這些,都是鄂西圈寶貴的旅游資源。特別是荊襄古道沿線的楚文化和三國文化旅游資源,數量多、品位高、分布集中,具有整合開發的有利條件。如果說襄樊和宜昌是湖北的“腎”,荊門是湖北“丹田”,則荊襄古道就是湖北的“金腰帶”。

    二、荊襄文化旅游走廊的文化內涵及開發現狀
    1、文化主題與典型景點。主要有:
    一是浪漫荊楚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盛極一時,在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包括青銅鑄造、絲織刺繡、漆器制造、音樂舞蹈等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荊州、荊門、襄樊、隨州四地擁有最為豐富的楚文化遺址遺跡。典型景點有:熊家冢古墓群、紀南城遺址、紀山楚墓群、棗陽九連墩楚墓群、隨州擂鼓墩編鐘出土地、荊州博物館、荊門博物館、隨州博物館等。

    二是精彩三國文化。該走廊是三國文化的重要發生地,三國文化賦存豐富多樣,既有有形的三國古戰場、古陵墓、古廟祠,也有很多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典型景點有:襄樊古隆中、夫人城、徐庶廟、水鏡莊;荊州古城、關羽春秋閣、華容古道;當陽長坂坡、當陽橋、關陵、二陸城;宜昌猇亭古戰場、黃陵廟等。

    三是炎帝神農文化。隨州作為炎帝神農故里,被海內外華人廣泛認同。海外華僑華裔已在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烈山宗親會,每年都組團到隨州烈山拜祭先祖。隨著隨州“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暨拜祖大典”的成功舉辦,炎帝神農文化的旅游吸引力將會越來越大。典型景點有:隨州炎帝故里、棗陽雕龍碑、谷城五谷農耕園等。還可以與神農架景區聯合開發炎帝主題旅游線路。

    四是歷史名人文化。該走廊歷史名人旅游資源眾多,既有有形的名人故居、名人墓地,也有無形的名人傳說、文學作品;既有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又有綠林好漢、科技巨匠。歷史名人主要有:隨州明玉珍、高僧慈忍等,襄樊孟浩然、米芾、張自忠等,荊門陸九淵、陳友諒、王匡等;荊州楚莊王熊旅、公安“三袁”、張居正等;宜昌屈原、王昭君、楊守敬等。各地除了獨立開發歷史名人旅游資源外,還可以聯合開發名人主題文化旅游,比如“關公文化旅游”,可以整合的景點有荊州春秋閣,江陵馬跑泉、偃月城、拍馬山、點將臺、關帝廟,宜昌點軍坡、猇亭古戰場,當陽關陵、玉泉寺、珍珠泉、麥城,襄樊鄧城古戰場等。

    2、開發現狀及問題。荊襄文化旅游走廊文化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品位也高,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旅游開發優勢。目前各市已相繼完成了對接性的“一總三專”規劃,建立了近、中遠期旅游建設項目庫,一批大型文化旅游項目正陸續展開。但是,資源整合意識和精品旅游意識還比較缺乏,文化旅游開發水平仍然較低。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文化主題繁多,整體形象不夠突出。比如襄樊,同時打造的文化主題就有三國文化、漢水文化、都市休閑文化、荊楚文化、宗教文化、園林詩詞文化等“六條文化線”。荊州則有荊楚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治水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六大類。各地缺乏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形象,無法突現其文化內涵。
    二是資源尚未整合,缺乏精品旅游線路。走廊內文化旅游資源分布廣泛,荊州、荊門、襄樊的三國文化、楚文化分布相對集中。從旅游資源開發的角度來看,旅游資源尚未進行整合,各行政區、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較少,各自為營、重復開發現象比較嚴重。經營方式單一、產品缺乏配套,尚未形成精品旅游線路。
    三是文化旅游可說的多,可看可玩的少。三國文化、楚文化由于年代久遠,飽經歲月洗刷,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跡較少,導致可說的故事多,可看的景觀少,可參與體驗的項目幾乎沒有,使得一些游客乘興而來、抱憾而歸。無形資源沒有物化的展示,文化旅游產品的形式和內容就會顯得單薄,缺乏持續發展潛力。
    四是旅游營銷不夠,養在深閨人未識。走廊內的旅游客源以省內客源為主,市場吸引半徑較小;客源又以觀光型游客為主,人文景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很薄弱。但從資源基礎、區位優勢來看,走廊內的三國文化、楚文化和歷史名人文化旅游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三、打造荊襄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精品旅游線路的對策建議
    我們認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要經過四個階段:一是挖掘文化旅游資源的精髓,凝練文化旅游的主題,結合市場需求做好開發定位;二是整合文化旅游資源,包括旅游規劃整合和資源空間整合;三是文化旅游資源的產品開發,包括旅游產品的開發和文化產業的開發,旅游產品的開發既有有形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的開發,又有無形文化資源的物化開發,變文化資源為旅游吸引物;四是文化旅游的營銷策劃和品牌打造,即對旅游產品開發進行營銷推廣,最終實現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上述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路模式,針對荊襄文化旅游走廊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打造荊襄文化旅游走廊的對策建議:

    1、發掘文化內涵,突出楚文化、三國文化和名人文化。要充分發掘荊襄文化旅游走廊的文化旅游內涵,凝練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主題。綜合考慮走廊區域的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基礎,其文化旅游主題可用楚文化、三國文化和名人文化來統領。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西周至春秋時期興起于江漢之間的地域文化,它以荊襄走廊為核心,以青銅冶鑄、絲織刺繡、木竹漆器、美術音樂、老莊哲學、屈騷文學為特征。三國文化是魏、蜀、吳三國在荊襄地區縱橫捭闔而形成的文化,后來因《三國演義》等文學、戲劇、影視作品而蜚聲國內外。名人文化是荊襄走廊上點綴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是“黃金腰帶”和“走廊長龍”的閃光點。

    2、整合文化旅游資源,構建鄂西文化旅游的“走廊長龍”。一是規劃整合。要將荊襄文化旅游走廊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規劃,啟動《荊襄文化旅游走廊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對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做出戰略部署。通過規劃,統一走廊內5個市旅游開發的思想和策略。二是空間整合。包括同一地域不同文化主題的空間整合和不同地域同一主題資源的文化整合。要以荊襄古道為主軸,以5個市為節點,以標志性文化符號為核心,整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三國文化旅游資源、楚文化旅游資源和名人文化旅游資源,以一體化交通為紐帶,加強5個城市之間的旅游聯系,形成具有整合功能、規模效應、聯系緊密、協作互動的荊襄文化旅游走廊。三是區際整合。要以荊襄走廊為核心,以現代高速交通體系為前提,聯合周邊地區,開展文化主題旅游。比如“關公文化旅游線”,區域內可整合荊州、當陽的旅游景點,區域外可聯合山西運城謝州關帝廟、河北涿州“桃園三結義”舊址、河南“身在曹營心在漢”許都舊址、河南洛陽關林等地,開發“關公生平足跡尋覓游”的主題旅游線路。

    3、物化文化資源,變可說的為可看的,建造一個世界級的“鄂西文化博覽園”。變可說的為可看的,變無形的為有形的,將文化資源“物化”成旅游吸引物,是打造荊襄文化旅游走廊的必由之途。建議在荊襄古道節點城市(最好是在處于“丹田”位置荊門)結合博物館、體育館、文化館的建設,修建一個世界級的大型的“鄂西文化博覽園”,將楚文化、三國文化、名人文化乃至區域民俗文化等無形資源,通過具有物質實體和空間形態的規劃設計物化、場景化開發,用具象的形態生動形象地表達無形文化的主題思想和文化內涵。具體設計要突出標志性文化特征,通過原物復制、微縮景觀、名人蠟像、古代工藝技術復原等途徑創新打造文化旅游的精彩看點。

    4、協調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群。荊襄文化旅游走廊要形成文化為本、產業為體的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齊頭并進的協調發展模式,實現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在產業平臺上的最優配置與多元開發。要創新文化資源在旅游產業中的轉化機制,構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互融互動、互惠互享的利益鏈條。在旅游服務、藝術品生產和經營方面進行文化產業配套開發,加強歌舞表演節目、動漫網絡游戲、影視音像作品的研究開發,嘗試進行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醫藥文化、工藝技術的復古開發,在荊襄文化旅游走廊沿線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5、精心策劃,加強宣傳,強力推介荊襄走廊精品文化旅游線路。精心策劃、強力打造以楚文化、三國文化和名人文化為代表的荊襄文化旅游走廊品牌,使“荊襄走廊”成為鄂西文化旅游的代名詞。加強5個市之間政府、企業間的通力合作,建立區域旅游統一形象、統一標識、統一促銷的走廊合作協調機制。重視網絡信息的服務營銷功能,加快荊襄走廊文化旅游的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以各地旅游政務網為基礎,結合旅游景區、旅游企業等網絡信息,開發荊襄文化旅游走廊信息網站。政府和旅游企業要更新營銷理念、加大營銷投入、創新宣傳手段,面向客源市場大力推介荊襄文化旅游精品線路,打造精品旅游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