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宏 兵
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決定》以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迅速,取得了較大成績。從2008年9月份開始,我直接參與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及省市(州、林區)規劃對接、項目論證、實施效果檢查等部分相關工作。現就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品牌建設,提出五點建議:
建議一:相關部門組織一個關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的政策和理論宣講團,到八市州、林區及重點縣市區巡回講解有關政策和理論
我們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各地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戰略相關政策的解讀和理解不一樣,觀望、等靠要等現象存在,需要從認識和理論方面充實提高。
首先,要抓住一個“圈”字。要把鄂西建成以生態文化資源為基礎、以發達的旅游業為引擎的綜合圈。在這個“圈”的建設中,旅游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其次,要扣住一個“綠”字。“綠”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發展的基礎和內核,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發展要以“綠”為特色、以“綠”為重點、以“綠”為突破口,重視旅游發展中的生態保護問題。
第三,要從戰略高度去認識和推進。解決發展中觀念滯后、體制改革滯后、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不足、旅游產品結構單一等問題。
第四,要深入研究旅游發展及其引擎作用。前者目前比較重視,后者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建議相關部門今后更要關注后者。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戰略不是旅游產業發展戰略,而是一個區域發展戰略。所以說,當前仍然存在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戰略的認識問題,需要統一思想。可以考慮定期舉辦研討會和培訓班的形式。
建議二:高度重視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與聯動發展,打造在國際國內有明顯競爭優勢的旅游綜合體
1、加大區域旅游資源整合力度,打造五個旅游綜合體。做好以下整合:楚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三國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炎帝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土苗風情旅游資源的整合、長江三峽旅游資源的整合、大洪山旅游資源的整合、清江流域旅游資源的整合、神農架生態旅游資源的整合、武當山遺產旅游資源的整合、荊山生態旅游資源的整合。以價值鏈為核心,以資源整合為先導,以交通為紐帶,以旅游產業發展內在聯系為依據,整合現有景區景點和旅游交通、賓館、旅行社等相關行業及機構,優先打造五個在國際國內競爭優勢明顯的旅游綜合體,通過大型項目的建設“引爆”區域旅游的提檔升級,實現區域旅游跨越發展。
(1)以武當山為依托的旅游綜合體。以武當山為龍頭,整合武當山和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聯合申報武當山世界地質公園,提升武當山和青龍山知名度。大武當的開發建設是鄂西圈文化旅游發展的優選項目和工程,規劃期內首批創5A。
(2)以神農架為依托的旅游綜合體。以神農架為依托,建設泛神農架旅游綜合體。涵蓋神農架、房縣、興山、巴東、保康、竹山的部分臨近地區,并輻射到重慶東部、陜西東南角的部分地區。
(3)以三峽東部地區精品景區群為依托的旅游綜合體。三峽東部地區精品景區群是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做好各景區景點的升級和系統集成工作,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巨型旅游綜合體。
(4)以清江為依托的旅游綜合體。重點是“鞏固兩頭貫通中間”,以清江為依托的旅游產業集群建設要成為鄂西圈文化旅游發展的突破性工程。推進長陽、五峰、宜都相關景區景點的建設,加大恩施大峽谷和利川騰龍洞的改造升級工作力度,貫通水布埡到恩施的清江旅游線,最終形成以清江為依托的串聯相關景區的“清江畫廊”旅游精品區。以騰龍洞為龍頭,在加大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力度的基礎上,整合恩施大峽谷及清江中上游,形成覆蓋范圍更大、地質旅游資源更豐富的地質公園,積極申報清江世界地質公園。圍繞“清江畫廊”布局項目,打造以清江為依托的旅游產業集群,使新的“清江畫廊”成為旅游大發展的“引爆點”之一。清江世界地質公園建設、水布埡到恩施的清江旅游線綜合開發、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綜合開發都將是亮點和突破口。
(5)以文化旅游資源為依托的旅游綜合體。主要包括楚文化、三國文化、炎帝神農文化、現代文化等為依托的旅游綜合體建設。
2、高度關注和重視五個方面的整合聯動。一是大武當的整合,尤其是與河南、陜西的整合聯動。二是大三峽的整合,尤其是與重慶的整合聯動。三是泛神農的整合,尤其是與重慶的整合聯動。四是土苗民族旅游區的整合,尤其是與重慶、湖南、貴州的大整合聯動;宜(都)長(陽)五(峰)的整合也要重視。五是荊(州)荊(門)宜(昌)城市群的建設及旅游業的聯動發展。
建議三:加大地方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力度,實現文化與旅游的良性互動
鄂西地區濃縮并集中了楚文化、三國文化、炎帝神農文化、武當文化、巴土文化、三峽峽江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目前,鄂西圈文化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但結構仍需調整;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多元發展的格局;文化藝術精品不斷,但利用、挖掘文化資源仍顯不足;文化與旅游聯動效應明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進一步增強,但深層次問題較多。推動鄂西圈文化與旅游的聯動,應堅持體制創新、產品創新、運作機制創新,進一步挖掘鄂西圈的文化內涵,激活文化產業,加強文化旅游聯姻,形成文化旅游產品。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路子,促進文化與旅游、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科技結合,從而推動文化旅游大聯姻,促進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和經濟社會實現大發展。通過文化旅游聯動保傳承,促進文化遺產保護。
1、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博物館、保護性開發一批大遺址展示中心。“一館一特”:十堰博物館重點展示武當武術文化、恐龍,荊州博物館重點圍繞絲綢展示楚文化、襄樊博物館重點展示三國文化、隨州編鐘博物館重點圍繞音樂藝術展示楚文化、神農架博物館重點展示炎帝神農文化、宜昌中國三峽博物館主要展示長江治水文化及三峽工程文化、恩施博物館重點展示土家族苗族民族民俗文化,荊門博物館主要圍繞竹簡展示楚文化。重點建設紀南城遺址公園、熊家冢遺址公園、紀山楚墓群遺址公園、楚皇城遺址公園、九連墩遺址公園、唐崖土司城遺址公園、棗陽雕龍碑遺址公園(新石器時代氏族聚落遺址)。
2、策劃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學藝術作品。(1)旅游演藝節目、歌曲。“一城一戲”、重點景區“一景一演”。把《楚水巴山》、《呀吙咿嗬》、《夢幻襄陽》、《神農架梆鼓敲起來》、《家住長江邊》、《十二月等郎》、《襄陽米顛》等打造成旅游者喜愛的演藝節目;進一步鞏固并創新《盛世峽江》、《夢·三峽》、《比茲卡》、《武當武術》、《夷水麗川》、咸豐《南曲》等旅游演藝節目;深度策劃并打造好《王昭君》、《曾侯乙》、《炎帝神農》等重點旅游演藝項目。創作一批新的反映鄂西地方文化特征的民歌,形成鄂西民歌系列,組織參與全國性相關比賽,推廣傳唱。(2)文化旅游出版物。策劃、編輯及出版一批反映鄂西圈歷史、文化及旅游的圖書、電子音像等出版物。包括鄂西名城系列圖書、名人傳記系列圖書、名山圣水系列圖書、神奇鄂西系列圖書(針對重點旅游地)、文化三峽系列圖書、武當系列圖書、神農系列圖書等,同時可配套出版音像材料。鼓勵各地根據各自基礎及資源特色組織專項策劃,整體推出。(3)電影或影視劇。以鄂西圈歷史、文化或經濟社會發展等為題材,策劃拍攝若干部電影或電視劇,既可宣傳鄂西圈的歷史文化,又能宣傳該區域的自然旅游資源。重點做好《三國》、《赤壁》、《洪湖赤衛隊》、《三國荊州》等的利用和新作品推出。
3、打造一批特色歷史街區(城市)和特色文化鄉村(鄉鎮或村落)。按照“一城一街一景”的原則,將文化遺產保護、游憩商業、旅游休閑等功能融為一體,打造一批體現不同城市文化和產業特征的特色歷史街區,建設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如荊州市可以大型楚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項目建設為契機形成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色的歷史街區;隨州可以炎帝神農故里或編鐘博物館的建設為契機建設展示炎帝文化的文化游憩商業街區等。把歷史文化名鎮(村)建設、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建設融入到周邊旅游產品的開發中,深化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提升文化品位。如宜都市可在全市的龍頭景區突出體現“中國民間故事之鄉”的文化內涵,同時做好典型的民間故事村落的保護、民間故事的挖掘和整理等;恩施市三岔鄉為“中國儺戲之鄉”,可在重點保護核心村落景觀和建設好演出場所、培養演藝人員的同時融入到鄉村旅游開發中,在旅游中展示儺戲文化。宜都市高壩洲鎮青林寺“中國謎語村”、呂家河“武當民歌村”以及38個省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均應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適度開發。將鄂西圈內的35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有景區點進行整合利用,豐富旅游活動內容,增加現有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
4、培育一批文化底蘊深厚的特色旅游節事活動。按照“一區一節”的原則,充分利用鄂西圈文化資源,采取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范管理的運作方式,鞏固已有的文化旅游節會:武當國際文化旅游節、宜昌三峽國際旅游節、襄樊隆中三國文化節、隨州炎帝神農故里尋根節、荊州國際龍舟節等。創新開發一批文化旅游節會:依托恩施土家女兒會、提升形成面向國際市場的國際旅游節,依托荊門啤酒節、提升形成荊門國際啤酒節,繼續鞏固擴大神農架國際生態旅游節的國際影響。
5、開發一系列文化內涵豐富的特色旅游商品。積極引導鄂西圈內各市州依托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研制開發一系列凝聚鄂西區域文化特質、具有高附加值、工藝精湛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延伸文化旅游鏈,壯大文化旅游產業。依托楚文化,研制開發文物復制品,楚文化特色商品(真絲品、青銅制品),帶有楚文化標志的紀念品,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有仿古青銅器、仿古漆器、竹簡、楚文化系列手工地毯、系列真絲品、青銅系列文物仿制品、湖北工藝箔畫、湖北旅游紀念卡(冊)、楚國四寶、關公銅像等。依托三國文化,開發三國人物紀念品和三國故事動畫片,在各種旅游工藝品、日常用品和禮品中體現三國文化,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有三國“六古”旋轉筆筒、諸葛亮汽車掛件、隆中對三維動畫片、諸葛亮銅像、三國文化真絲織錦、襄樊諸葛亮八景等。依托土苗文化,研制開發體現土家、苗家生產勞動成果的旅游商品,制作反映土家、苗家民俗風情的音像影像制品,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有西蘭卡普、年畫、挑花刺繡、繡花鞋、寶石花漆筷、服飾、飲食等。依托武當文化,研制開發系列化健身養生器材及保健用品等,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有武當劍及武術健身器材、武當山水晶筆筒、武當武術服裝與造型鐵藝等。
建議四:出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投資促進辦法》或《條例》,創新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投資環境
要實現鄂西地區旅游業大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統籌鄂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改善投資環境是鄂西圈建設的首要任務之一。充分認識到投資資金還是比較充足的,缺乏的是好的項目和投資環境。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投資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一是產業基礎薄弱,缺乏核心競爭力。二是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滯后,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三是區域合作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區域網絡化體系有待完善。四是周邊地區快速發展,面臨被邊緣化的困境。五是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矛盾有待進一步協調。
鄂西圈投資環境優化的對策建議:首先要因地制宜,利用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其次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硬環境。第三要加強區域協作發展,建立產業互動機制。第四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第五要建立多層次的現代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可以考慮組建一所旅游學院。第六要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推動產業一體化建設。在優化鄂西圈投資環境中,需要解決好三個核心問題:一是政策問題,建議出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投資促進辦法,對用地、稅收等作出相關規定。二是交通問題,大交通與小交通問題,小交通問題已非常突出。三是政府服務規范與效率問題。
建議五:建設國家風景道體系示范基地和地質公園,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旅游認證制度
1、深度推進國家風景道體系示范基地建設。目前,環“一江兩山”交通沿線景觀工程建設正在推進。“兩區兩段”示范工程建設已基本完工(孝感服務區、武當山服務區、武當山至神農架、宜興公路夷陵段),“漢十、漢宜” 高速公路旅游景區交通標志牌全面開工。但是,景觀工程建設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國家風景道體系示范基地建設,下一步要向深度推進,要與周邊旅游和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
2、地質公園建設要控制數量、提高質量,以世界地質公園建設為重點。目前,湖北有國家地質公園6處、鄂西地區有4處(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武當山國家地質公園、長江三峽國家地質公園),湖北省其他兩處是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大別山(黃岡)國家地質公園。湖北有省級地質公園13處、鄂西地區有10處(隨州大洪山省級地質公園、清江長陽人省級地質公園、房縣野人谷省級地質公園、丹江口石鼓省級地質公園、遠安張家灣水生爬行動物化石群省級地質公園、南漳水鏡湖省級地質公園、利川騰龍洞省級地質公園、五峰省級地質公園、竹山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恩施州清江源省級地質公園),湖北省其他三處是通山九宮山省級地質公園、崇陽百泉省級地質公園、通山隱水洞省級地質公園)。全省形成并保留地質遺跡140處,建成地質遺跡保護區7個,還有1個國家級礦山公園(黃石)。我省地質公園資源豐富,但建設過泛、檔次不高。建議制定地質公園建設專項規劃,提高檔次,世界地質公園建設應作為下一步重點。
3、出臺生態補償辦法,建立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建議出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生態補償辦法。同時,建議構建一套適宜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生態旅游發展的生態旅游認證體系,包括認證標準、認證程序、認證機構等。強化行業準入機制和行業監管,提高旅游業進入門檻,建立旅游行業退出機制,支持國有旅游企業通過整合成為大型的旅游企業集團,爭取1—3家大型旅游企業上市;加強重點產品、重點線路、重點旅游目的地的市場秩序管理,嚴防各種過度競爭行為。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