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推進我省長江經濟帶城鎮化建設的調查與建議

2014-09-15 00:56:48  
字體大小:【



農工黨湖北省委員會


    實施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是加快構建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進程的戰略舉措,其核心工作是推進我省長江經濟帶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為此,農工黨湖北省委會調研組于5月初分別赴黃石和荊州兩市,采取聽取部門匯報、組織專家座談、深入實地考察等方式,圍繞我省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發展的現狀、制約地方城鎮化建設的困難和問題、長江沿岸地區城鎮化布局的調整優化等專題,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長江經濟帶城鎮化建設取得的成績
    1、小城鎮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鎮成長為新的區域中心。涌現出了宜昌龍泉、荊州容城、陽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明星城鎮。小城鎮已經成為全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的中心、產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務工經商農民集聚的中心,成為湖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支撐。

    2、城鄉融合步履穩健,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近幾年,各地通過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生產發展、農民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同時實施一批農業重點工程建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主要體現在全省鄉鎮企業正迅速突破“三就三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為生產、為生活、為市場服務)的分散布局模式,向農村小城鎮、工業小區集中。一批經濟發達的鄉鎮以企業為支撐,把發展工業小區與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

    3、城鎮的園區建設,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近年來,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總規模已超過1000萬人,其中跨省轉移700萬人。去年全省鄉村從業人員總數超過2000萬人,比上年增加48.16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為35.92萬人,同比下降1.6%;非農業勞動力達到20.45萬人,同比增加7.8%。小城鎮及園區的迅猛發展,使城鎮吸納就業、集聚人口的能力快速提升。

    4、城鎮面貌有較大改觀。近年來,我省的城鎮基礎設施發展較快,長期困擾的行路難、飲水難、入廁難、乘車難、住房難等問題得到顯著改善。特別是高速公路、區域性供電設施等更是發展迅猛,城鎮間的相互聯系進一步增強。如黃石市,2009年全市投資3.78億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1800處,解決了10.88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投資3億元實施高產農田建設和低丘崗地改造18.2萬畝,減少貧困人口3.4萬人。

    二、我省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城鎮規模偏小,經濟實力不強。在我省長江沿岸的大多數地區仍然停留在“小鎮區、大農村”的階段,城鎮平均人口偏少,很多建制鎮人口不足1萬人。由此,人口規模小,產業不集中,難以形成支柱產業,導致經濟實力弱、發展后勁不足。以荊州市為例,除中心城區超過50萬人以外,6個縣市城區人口均小于20萬人,鄉鎮鎮區人口規模基本都在5萬人以下,而且74%的鄉鎮鎮區人口小于1萬人,從城鎮規模等級結構看,缺少中等城市,重點鎮規模偏小。

    2、行政區劃變動頻繁,中心城鎮帶動作用不強。近年來,我省行政區劃變動頻繁,致使原有的一些中心城鎮偏離了地理或行政中心,新的中心城鎮又沒有發展成熟,導致中心城鎮帶動作用明顯減弱。如荊沙合并后,地區行政區劃出現較大調整,中心城市偏離地理中心,加之交通聯系不便,造成中心城區與東、南部城鎮聯系較弱,對城鎮輻射帶動作用不強。

    3、城鎮空間分布結構不合理。由于地理自然條件的限制和長江防洪的需要,我省長江沿岸地區普遍在市域空間層面上存在城鎮分布不均衡的狀態。以荊州市為例,長江以北城鎮密度高于長江以南地區,長江防洪堤以內地區的城鎮數量和密度均高于防洪堤以外區域。在長江防洪堤以內區域,由于地處平原水網地區,城鎮分布相對較為均衡。

    4、城鎮產業層次低,二、三產業發展滯后。多數城鎮屬于自發形成的傳統農業服務型的行政中心,結構單一,資源優勢尚未真正轉化成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缺乏產業支撐。城鎮產業發展基本上以農業尤其是種植業為主體,二、三產業比重很小,總體產出功能不高,經濟效益低下。特別是飲食服務業、商品零售業等第三產業仍處于落后狀態,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文教衛生、金融保險等高層次的行業比重偏低。農產品加工率不足5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農產品加工值僅相當于江蘇的64%、廣東的51%、山東的41%。

    5、城鎮環境設施不全,生態污染嚴重。隨著城鎮人口的迅速增加,生產規模的急劇擴大和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廢水、廢氣、廢渣不斷增加,噪聲加劇,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居民的健康。在建制鎮中,只占33.7%的鎮具有工業廢水的專門處理裝置,居民生活垃圾及時清運的鎮只占49.4%,加上農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廢物總量增加,造成城鎮周圍的大部分水體質量在三類水以下,與此同時,大氣、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較嚴重。

    三、制約我省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原因
    1、城市規劃相對滯后。我省長江沿岸大多數地區都存在總體規劃及城市規劃與形勢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城市規劃的統籌性不夠強,由于規劃、國土、房產、城管等部門在規劃及其實施以及政策研究等方面未能形成統一有效的協調機制,規劃工作存在政出多門的情況,遠未做到“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管理一盤棋”,各類信息資源的共享及銜接不夠,在相同的空間制定了不同的規劃,規劃成果不能有效地指導規劃實施,造成空間資源的浪費。

    2、城鎮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建設資金不足是制約我省長江沿岸地區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瓶頸。僅就交通而言,“十一五”期間省交通廳對地方項目全面實行定額補助投資方式,補助的資金一般僅為項目總投資的30%,其他的大部分資金需要地方政府自籌或通過招商解決。以黃石市為例,由于公益項目自籌資金總量大,各級政府籌資困難,致使很多項目難以啟動。同時,由于城鄉基礎設施經營類建設項目投資金額巨大,收益周期較長,導致很多投資商舉棋不定,招商引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此外,規劃工作經費匱乏,每年在規劃編制、宣傳、新技術應用、城市勘察、城市測量上的資金投入也比較少。

    3、城鎮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在地方經濟中比重較大且農業產業化程度偏低,工業在地方經濟中所占比例偏低且工業化水平不高,對城鎮發展支撐力度不夠,從而推進城鎮化的動力不足。以荊州市為例,荊州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屬于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農業占GDP總量的30.1%,客觀上造成了農村人口比重較高,而且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農產品加工業比重偏小,對城鎮發展的帶動力不夠;工業占GDP總量的33.8%,工業吸納的就業人口有限,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化進程。

    4、鄉鎮經濟實力不強,聚集效應不足。目前,我省多數鎮級政府的財政屬于“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分有限,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普遍較少,加之鄉鎮融資能力較弱,致使建設資金短缺,城鎮建設的集聚效應難形成。同時,引進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城鎮的建設規模。如目前我省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2.5萬余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戶中小城鎮,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產品質量不穩,市場競爭力弱小,缺乏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

    5、鄉鎮科技創新水平低,創業領頭的人才不多。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鄉鎮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科技人才的支撐。然而,我省鄉鎮普遍缺乏既懂現代科學技術、又會經營管理的開拓型技能人才。雖然近兩年有大批大中專畢業生選調下鄉,但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對城鎮建設的作用近乎杯水車薪。與此同時,由于小城鎮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較差,加之留住人才的機制不夠健全,現有人才常有流失。

    四、推進我省長江經濟帶城鎮化建設的政策建議
    1、壯大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目前,我省長江經濟帶武漢、黃石、宜昌、荊州等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不夠,實力較弱、質量不高。因此,要壯大上述城市的經濟實力,完善區域功能,增強輻射能力,實現突破性的發展,使其真正成為帶動所轄區域發展的“領頭雁”。

    2、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我省長江沿岸地區中小城市數量較多,規模雖然不大,但分布較廣,具有城鄉易于融合、城市特色易于塑造、城市建設易于開展、個性化特征易于體現的特點。要進一步發揮這些中小城市的優勢,提升其城市功能,將其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產業優勢明顯、適宜人居住的新型城市。

    3、擇優培育中心鎮。小城鎮的發展必須具有適度規模,城鎮過小會出現諸多問題,如基礎設施不易配套、資源難以有效利用、就業崗位難以擴大等。因此,要變“重點發展小城鎮”為“發展重點小城鎮”,選擇基礎條件好、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加快發展,使其規模能達到3—5萬人,以增強對廣大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4、引導城鎮密集區有序發展。目前,區域間的競爭,已不再表現為幾個單一的城市,而是更多地體現在城市組群上,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莫不如此。目前,我省長江沿岸武漢、宜昌兩市的周圍城市相對密集,人口和產業比較集中,有的已形成連綿發展態勢。要加以積極引導,實行合理分工,優勢互補,互通有無,避免重復建設,促進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現城鎮的地域空間集聚,并做到有序發展,使這些城鎮密集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并引導全省全面步入小康社會。

    5、繼續致力于消除人口自由流動的政策障礙,積極倡導靈活的就業方式。在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以后,下一步政府應著力于大中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嘗試用市場杠桿來調節和引導人口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同時設法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涌入城市后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積極推進社區服務產業化,由此可在相當程度上緩解勞動力供需之間的突出矛盾。

    6、控制大城市工業用地指標,迫使企業遷移到地、縣甚至鄉鎮。建議省政府通過減少大城市工業用地指標的方式,引導甚至迫使企業遷移到地、縣市以及鄉鎮,這一企業遷移舉措無疑離不開大中城市地方政府的支持。為此,需要出臺一些鼓勵政策,包括降低企業遷出地的稅收任務等。將大城市逐步發展成為政治、文化、科研開發、金融、商業中心,而將制造業逐步從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市與鄉鎮。

    7、對轉移到中小城市、鄉鎮就業定居的農民給予適當的補貼。對轉移到中小城市、鄉鎮就業定居的農民特別是全家遷移的農戶,若已有固定職業,應給予其適當的住房補貼,并參加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以便讓他們長期定居,實現勞動力真正轉移。

    8、進一步鼓勵鄉鎮民營企業與鄉鎮集體企業的發展。積極扶持鄉鎮興辦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大力推進為大企業加工配套的鄉鎮企業的發展,從而就地消化部分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村發展。浙江、江蘇等沿海省份最初都是依靠鄉鎮企業的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富裕,這方面已有非常成功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并發揚光大。

    9、發展鄉鎮醫療、文化、教育事業,改善居住環境。政府應加大對鄉鎮的轉移支付額度,發展鄉鎮醫療、文化、教育事業,逐步改善農村鄉鎮的居住環境,將農村鄉鎮發展成為人們向往的居住地,縮小地域差別、城鄉差別。同時,還可以為大中專畢業生提供一部分就業崗位,尤其是有利于吸引來自農村的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就業。

    10、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拓寬小城鎮投融資渠道。加快小城鎮建設,資金是關鍵。為此,一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籌資功能,拓寬城建投融資渠道,推進小城鎮土地資產經營和基礎設施市場化建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二是要積極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切實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小城鎮建設健康有序地發展。三是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推動民間資本參與小城鎮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經營,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會資金建設小城鎮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