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旅游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之一。新形勢下的旅游業已成為觀光、休閑、度假等復合型旅游產業。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它不僅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環境功能和效益。加強濕地保護,有利于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也為湖北長江經濟帶建設提供了新的亮點。既達到保護濕地的目的,又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一、湖北長江經濟帶濕地資源現狀與旅游特色
(一)湖北長江經濟帶濕地資源現狀
湖北長江經濟帶,國土面積54168.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1%。區內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具有十分豐富的濕地資源,濕地分布非常廣泛,在全國處于重要的地位。依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湖北省濕地總面積約161.69萬公頃,占全省國土總面積8.5%。湖北濕地分為河流、湖泊、沼澤和沼澤化草甸、庫塘4大類。這些濕地類型主要分布在湖北長江沿線區域。
多年來,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加大了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建設力度。截止2009年底,湖北省已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小區)45個,其中約60%分布在長江沿線,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縣市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5個,同時湖北省還相繼建立了6個國家級和6個省級的濕地公園,其中10個濕地公園位于湖北長江經濟帶內。目前湖北長江經濟帶內大部分濕地得到了較為有效地保護。
(二)湖北長江經濟帶濕地旅游特色
湖北是全國旅游資源豐富的省份,山河壯麗、文化燦爛,景觀豐富而獨特。其中濕地生態旅游是湖北省旅游的主要特色之一。目前,湖北濕地被作為休閑和旅游的類型主要是擁有瀕危稀有物種、生境、群落、生態系統、景觀、自然過程或濕地類型,如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長江三峽、洪湖、梁子湖等。此外,湖北長江經濟帶內還分布有溫泉,其中不乏全國知名的。濕地景觀和濕地文化成為其提升和拓展旅游經濟能級的優勢資源基礎,對湖北旅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二、湖北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和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濕地保護與管理存在的問題
1、濕地面積萎縮,功能下降。湖北省濕地喪失的原因很多,填湖造田、濕地被作為廢物處理區或垃圾填埋場、城市的擴展外延等使許多濕地喪失。這些改變,多發生在河流、湖泊和沼澤地區。湖北省濕地以湖泊為主,對湖泊的盲目改造使得湖泊面積萎縮,功能下降。
2、環境質量未從根本上改善,許多濕地區域達不到功能區劃要求。污染是濕地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之一,濕地污染不僅使水質污染,也對濕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危害。湖北省很多濕地作為工農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區,濕地整體質量下降。許多湖泊富營養化程度嚴重。
3、管理機制不順,建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導。長江沿線濕地作為生態系統,包含許多資源,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如林業、農業、漁業、水利、環保、旅游等。因而在濕地的管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中,存在著各部門之間的相互競爭和利益沖突。
(二)濕地旅游存在的問題
1、旅游資源豐富,但缺乏有效整合。湖北長江經濟帶沿江地區風景秀麗,風景如畫,是湖北省旅游資源聚集地重點區域,而且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旅游特色:鄂西段以山水旅游等自然景觀為特色;荊江段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以歷史人文景觀為特色;鄂東地區形成以武漢為核心的都市旅游區。雖然資源豐富,但各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條塊分割嚴重,使得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影響了湖北旅游業的發展進程。
2、濕地旅游文化宣傳不夠,未構建完善的濕地旅游產業鏈。湖北長江經濟帶濕地旅游形式比較單一,對濕地科學內容普及宣傳較少,對濕地生態旅游資源的科學內涵關注不足,濕地景觀與濕地文化結合較少;濕地旅游產品比較單調,對旅游者的吸引力還不夠,經濟效益普遍不高。
3、旅游發展與濕地保護未能有機地結合。目前在湖北長江經濟帶的主要典型濕地,國家已經實施與正在實施濕地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這方面的項目未能與生態旅游建設有機地結合;有些重要旅游項目建設未能重視環境影響評價。
三、湖北長江沿線濕地保護和促進生態旅游的對策建議
為使湖北省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同時積極響應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濕地旅游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
制定統一的濕地旅游發展專項規劃,要以新一輪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為契機,以大長江、大旅游的區域整合為指導,依據各地的資源特色,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統籌規劃;確立特色鮮明的旅游理念,結合整個長江湖北段的旅游資源特色,提煉出一個具有長江湖北段旅游特色的形象主題和口號,并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實施整體營銷策略,開辟和拓展客源市場。要在繼續發揮政府主導規劃制定、環境優化等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培育市場主體。
(二)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建立不同級別的保護區,合理開展生態旅游
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成為目前濕地保護的主要措施。同時將湖北長江沿線濕地生態環境保護進行分級區劃,在核心區內嚴禁任何旅游開發活動,在緩沖區內嚴格限制人類活動,在保護的前提下,適當開發其他區域,項目的開發建設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破壞濕地的生態完整性并通過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三)積極發展濕地生態旅游業,構建濕地旅游的產業鏈
充分利用湖北長江經濟帶的濕地資源優勢和人文景觀優勢,全方位、多角度、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旅游資源,開發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濕地旅游的產業鏈??筛鶕煌瑵竦氐奶攸c逐步開展湖濱度假、漁業觀光、水上體育競技、垂釣等旅游活動。通過保護性開發,形成旅游、觀光、娛樂、度假、體育競技和水產養殖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同時提供生態化的綠色服務產業,以此帶動湖北濕地旅游商品的整體開發,樹立湖北濕地生態旅游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四)深度開發,注重科學內涵,提高效益
以獨特的濕地資源為主體,在保證濕地景觀視覺的連續性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在保護的前提下遵循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加快旅游項目建設,打造有特色的生態旅游品牌,做足做好“濕地”文章。要突出濕地科學內涵,設計科學合理的旅游線路、科考線路與科普線路等,加快濕地保護與管理人才和旅游人才的培養。
(五)多渠道籌措資金,以適應湖北濕地保護和旅游發展的需要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要將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規劃,各級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同時,積極吸納社會資金參與濕地保護和生態旅游項目的建設。另外,應考慮建立資源保護經濟補償機制,把濕地生態旅游部分收入投入到對濕地的保護中,實現濕地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