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黨湖北省委員會
當前,湖北長江經濟帶先進制造業發展成效顯著。但同時也存在產業層次總體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創新能力不足、整體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且能源資源保障能力較弱,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凸顯,以消耗大量資源為代價的傳統制造業已不適宜在湖北長江經濟帶持續擴大發展,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正成為湖北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運用先進制造技術,發展先進制造業,培養產業集群,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在更大范圍內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國內競爭與合作,使“湖北制造”崛起在中部,走向全國和世界。
一、湖北長江經濟帶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思路
1、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制造業的關系。發展先進制造業并不等同于不要傳統制造業,特別是對于湖北長江經濟帶來說,面對自主創新能力弱、傳統制造業比重偏大等諸多制約因素,既要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又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增加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必須堅持以現有制造能力為基礎,以調整、優化和提高為方向,以研發、創新和增值為重點,不斷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產業附加值。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技術,著力提升汽車、裝備、船舶、電子信息等優勢制造業的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發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制造業和戰略產業,優化發展鋼材、石油化工等基礎制造業,努力增強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和服務能力。
2、優化產業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由于湖北長江經濟帶內部經濟發展基礎條件的相似性、經濟聯系上的緊密性,在發展先進制造業過程中必然有大量的合作存在。同時由于內部資源和外來資源的有限性,也必然使得這些地區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且當前主要表現為競爭有余,而合作相對不足,地區之間的壁壘較大。而從湖北長江經濟帶整體考慮,應構建國家級的先進制造業體系,這需要統籌規劃沿江產業布局,建設各具特色的沿江經濟走廊,從而推進長江經濟帶產業一體化發展。即:把鄂東段建成長江中游地區實力最為雄厚的外貿出口商品綜合性生產基地;把江漢平原段建成以出口創匯農業和輕化紡出口加工為主體的綜合性商品創匯基地;把鄂西段建成我國最大的水電供應中心、綜合性原材料生產基地和世界級旅游區。
3、促進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持續健康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制造業的集群化趨勢不斷發展,這種跨企業的合作有利于專業分工、資源共享、科技創新,從而提高集群內企業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在2008年湖北省審定的52個省級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中,湖北長江經濟帶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共計27個,盡管集群的水平還不高,但已經顯示出特有的活力。今后要努力提高產業集群內部分工協作程度,增強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和提升產業集群治理水平。
4、推進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鼓勵企業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聯合開發和自主創新等多種方式,在電力、石化、鋼鐵等一批重點領域取得集應用性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于一體的突破。實施專利與技術標準行動計劃,推動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施自主創新產品品牌培育計劃,集中力量扶持并鞏固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培育和發展一批新的知名品牌;抓大促小,既要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企業推動技術創新,又要幫助和指導廣大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動湖北長江經濟帶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引導企業開展聯合開發,建立跨城市研發中心,形成跨地區的產品加工及出口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大力推進城際間的企業重組和產業整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
二、湖北長江經濟帶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對策建議
湖北長江經濟帶定位為加快湖北經濟發展的空間主軸,必須用信息化實現經濟帶高度密集的智能資源的優化配置,用信息化來實現制造業等經濟產業的技術跨越。建議:
1、加大政策扶持和規劃引導。應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建議爭取中央給予財政支持,地方也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梢钥紤]采用經濟手段,以貼息、建設園區、改善環境等形式,支持湖北長江經濟帶先進制造業發展。與此同時,國家應加強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引導,省級政府制造業主管部門應在研究國家制造業發展政策、總結國內其他地區制造業發展規劃編制經驗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湖北長江經濟帶先進制造業發展規劃》,積極引導湖北長江經濟帶先進制造業高起點持續發展。
2、形成區域統一市場。首先,要構建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的“聯合發展、共同繁榮、要素雙向流動”的機制,使沿江各市州的商貿聯系在公平競爭中獲得共同發展。其次,要充分發揮武漢市場的輻射作用,推動沿江地區市場一體化建設,大力發展各類消費品批發市場和重要工業品專業市場和以武漢為中心的區域性資本、技術、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場,實現沿江區域要素資源優化配置。三要建立覆蓋湖北沿江地區的市場服務網絡體系,包括市場信息體系和商品報價中心網絡。四要扶持一批大型商貿企業集團和主體市場,特別是國有資本或國有資產控股的企業和市場,支持其在市場中發揮主導作用。
3、發揮水資源優勢,提升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以大耗水、大運量的冶金、石化兩大基礎原材料工業和汽車、船舶、裝備制造三大優勢產業為重點,推進制造業生產規?;?、產業高端化、管理現代化,全面提升湖北長江經濟帶制造業的產業層次和綜合競爭能力。一是發揮水資源優勢,打造國家級冶金、石化工業基地。要進一步加強鄂東冶金工業走廊建設,促進武鋼、鄂鋼、新冶鋼三大鋼鐵企業技術創新和錯位發展。支持武鋼做大做強,建成國際一流鋼鐵企業、全球最大冷軋硅鋼片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汽車板材生產基地。支持新冶鋼做專做精,建成全國重要的齒輪鋼、軸承鋼等特種鋼生產基地。支持大冶有色冶煉系統改造項目和中鋁大冶銅板帶高精度銅板帶加工項目建設,擴大銅板帶加工產能。扶持與冶金產業相關的橋梁及鋼結構產業的發展,支持大橋局為龍頭的橋梁產業集群發展和陽邏橋梁與鋼結構產業園建設。加快武漢80萬噸乙烯工程建設,延伸產業鏈,將武漢建成中部地區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以宜化、興發、沙隆達、葛化、楚源化工等企業為龍頭,促進磷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等產業集群化發展。二是發揮水運和科技優勢,振興汽車、船舶及裝備制造業。要借助水運運量大、能耗小、占地少、成本低、安全性高的比較優勢,盡力擴大汽車、船舶與裝備制造三大產業市場份額,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實現從“湖北制造”向“湖北創造”的轉變,增強市場競爭力。除了重點支持汽車工業外,要積極扶持武漢、宜昌、鄂州、黃岡、咸寧、荊州等沿江船舶工業聚集區的發展,推進組建船舶工業集團,發展沿江船舶工業走廊。同時,依托武鍋、長動、武重、中國南車、凱迪電力、江漢石油四機廠、長江高科、長江科技、力帝、黃石三環鍛壓、山力科技等骨干企業,加快發展成套設備、環保設備和石油機械制造等產業和產業集群,將武漢建成全國重要的電器設備、數控機床、鐵路運輸設備、環保設備、冶金裝備、激光裝備的制造基地,將荊州建成國內領先的石油鉆井裝備制造基地,將宜昌建成全國重要的電工機械基地、全國最大的插齒機基地、全國重要的環保設備基地。此外,要因地制宜發展建材、紡織服裝等大耗水的、有競爭力的傳統產業。建材行業加快發展“四新兩高”產品(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墻體材料、新型和綠色環保裝飾裝修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高檔玻璃及高檔陶瓷),積極開發綠色建材產品,推動產品升級換代。不斷提高科技含量,改造提高沿江紡織服裝產業,提升企業設計研發能力,進一步壯大棉紡和服裝兩大主體行業,支持荊州印染工業園突破印染瓶頸,加快發展。
4、大力推行品牌戰略。一要明確主攻方向。對汽車、鋼鐵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品牌,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擴大生產規模,千方百計增大其市場占有量。二要突出戰略重點。瞄準湖北工業在裝備制造行業的傳統優勢,采取聯合、兼并、出讓等多種形式,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在這一領域的全面合作,加速規模擴張,盡快提高名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三要發揮科教優勢。大力促進科教、經濟聯姻,把科技創新作為提升“湖北制造”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來抓。湖北是公認的科教大省,要實現科教興鄂戰略,首要任務就是制造業化科教優勢為產業優勢。四要重視市場開拓。發揮湖北承東啟西、交通便利的物流業優勢,大力發展物流業。積極培育本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品牌,促進工商攜手,推動市場對“湖北制造”的認同和選擇。
5、注重發展節約型經濟。一是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要在制造業生產中大力開展節能、節水、節電,努力引導企業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廢棄物和再生資源。二是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要以武漢市東西湖、青山兩大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為依托,構建武鄂黃沿江大循環經濟發展試驗區?;ぁ⒃旒埿袠I的所有企業以及存在嚴重環境污染隱患的企業依法實行強制清潔生產審核,鼓勵其它企業實行清潔生產。此外,沿江地區要探索建立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選擇部分重點行業和企業,適時啟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以點帶面,促進經濟帶循環經濟發展。
6、多角度推進制造業信息化。一是深入開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企業的信息化應用示范。從層次上看,要將面向湖北長江經濟帶汽車、船舶、裝備制造業、化工等若干重點行業以及重點區域加快完成重點企業的信息化集成應用示范與推廣。從類型上看,要加快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示范工程質的提升。二是適應國民經濟信息化的潮流和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要依托“金企網”等實現企業內部網和互聯網的互聯,搞好信息網絡建設,促進企業通過信息網絡進行市場營銷、電子商務,開拓國內外市場。三是進一步建設好技術服務體系。要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軟件企業為技術支撐,整合湖北長江經濟帶現有的優勢資源,建成以武漢市制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為核心,以各類技術服務中心和公司為基礎的技術服務體系,為湖北長江經濟帶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四是積極開展關鍵共性應用技術的攻關。要結合推廣應用的需求,開展制造業信息化和先進制造技術的前沿技術研究和攻關,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實現制造業信息化的持續快速發展。五是積極推進軟件產業化。要組織技術攻關,在具有特色和優勢的行業應用軟件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集中力量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系列,形成一批國內制造業信息化軟件的知名產業品牌,大力推進軟件園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