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
2009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決定,并將我省沿江地區建設成全國中小型特種船舶、江海直達船舶、船舶配套產品設計、研發、制造、出口基地作為一個重要目標。根據省政協十屆十四次常委會會議調研工作安排,經濟委員會于5月中下旬就我省沿江船舶工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沿江船舶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湖北是我國內陸重要的船舶工業基地,目前共有各類涉船單位280多家(其中船舶建造企業100多家、船舶修理企業20多家、船舶設計及配套企業150多家),船舶工業總產值、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等指標位居全國先進行列,船舶專業人才培養能力全國第一,研發設計能力國內名列前茅,船用配套產業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綜合實力穩居內陸第一。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省船舶工業搶抓機遇、銳意改革、克難奮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造船能力和實力不斷提升,船舶配套產業在全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整個行業呈現出平穩快速發展的態勢。
1、經濟持續增長,效益大幅提高。2009年,全省船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3.7億元,同比增長36.2%,其中,造船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3.5億元,同比增長46.8%;配套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0.2億元,同比增長20.6%;實現利潤18.2億元,同比增長30%。全省船舶產品出口額達14.09億元,同比增長29.9%,占全省機電產品出口的27.95%。工業總產值、造船完工量、出口創匯等各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
2、結構明顯改善,能力顯著增強。一是行業結構明顯改善。隨著青山船廠“2111”工程、武穴開陽星造船有限公司、鄂州市光大臨江造船有限公司、宜昌船用柴油機有限公司、武漢重工鑄鍛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船廠和配套企業技術改造工程的實施,我省船舶整體建造和配套實力顯著增強。2009年,全行業共有11家企業總產值超過5億元,同比增長83%,40家企業產值過億元,同比增加48%,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二是產品結構明顯改善。2009年,隨著青山船廠建造的華中地區最大船舶—出口希臘的57000噸散貨船的交付,結束了我省船廠只能建造3萬噸以下船舶的歷史。2009年交付船舶中,海洋工程船、化學品船、大艙口重吊船、公務船、游艇、液化氣船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所占比重進一步增加,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是產業結構明顯改善。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各企業除努力開拓傳統優勢船舶和船用配套產品外,還加大了非船(橋梁、水庫門閘等)、海洋工程裝備的開發力度,形成了船舶及船舶配套、非船、海洋工程裝備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在大型骨干船舶穩定發展的同時,我省一批以建造內河船舶為主的中小企業也得到蓬勃發展。
3、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一是重大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其一,武漢船舶配套工業園和武船雙柳基地建設進展順利,工業園土地變性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其二,骨干船廠改造和擴建全面推進,青山船廠“2111”工程第一期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中的船臺技改完成后可同時總裝6艘7萬噸級船舶合攏和6艘2萬噸級船舶建造,并滿足全天侯船舶下水要求,岸壁式碼頭工程完工后,可供2艘5—10萬噸級船舶進行舾裝作業;其三,重大船舶配套項目建設順利進行,武漢重型鑄鍛有限公司中速柴油機曲軸鍛造生產線、船用中速機曲軸加工生產線、銅合金螺旋槳鑄造、船用大型低速柴油機曲軸二期等船舶配套重大項目建設按計劃進度推進。二是技術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其一,由中船重工第701所、707所、709所、722所和武漢理工大學、長航船舶重工總公司等單位組成的武漢金船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7月正式掛牌成立,11月,“綜合船橋系統”研制項目順利通過了工信部組織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12月完成了該項目各分項合同和技術規格書的簽訂工作,并獲工信部1500萬元經費支持,目前研制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其二,新船型開發取得新突破。去年,701所正式簽訂了國家863計劃項目—75米級金槍魚圍網漁船船型研究技術服務合同、與浙江海事局簽訂了80米巡邏船設計合同等,長江船舶設計院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出近海航區多功能工作船“中油應急101”號,該船是國內最先進的多功能工作船等。這些重大技術創新項目進一步鞏固了我省船舶研發在中部乃至全國的重要地位。
4、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一是國家和省支持船舶工業政策的出臺,為我省船舶工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國家《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和《湖北省船舶工業調整與振興實施方案》的出臺,國家“中部崛起”戰略和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正式啟動,武漢新港和長江航道整治工程抓緊建設,為我省船舶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船舶修造技術許可證審查認證工作基本完成,船舶建造市場進一步規范。為加強船舶建造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規范船舶建造市場,省有關職能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行業標準》、《湖北省水路交通管理條例》,向符合條件的102家企業頒發了船舶修造技術許可證,在其他省市未按全國標準進行許可證認證的情況下,使我省船舶企業承接國內訂單優勢進一步顯現。三是推進戰略合作成效顯著,為我省船舶工業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我省與中船重工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協議明確中船重工將在鄂建設以特種船、海洋工程裝備及船舶配套產業為主的八大產業,到2011年末,總產值將達到300億元,到“十二五”末,總產值將達到600億元,并以此支持我省船舶工業“十二五”末實現千億元產業的戰略目標。
二、我省船舶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尚未出現全面復蘇,國內經濟全面復蘇的基礎仍比較脆弱,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很多,經濟運行中的新老矛盾相互交織,保持平衡較快發展的難度增大,且由于船舶工業是一個特殊行業,金融危機對船舶工業的影響具有滯后性,船舶工業面臨的生產經營形勢依然嚴峻。目前,我省船舶工業的發展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和制約因素。
1、產業集群度不高,配套能力不夠強。
全省船舶企業主要分布在武漢、宜昌、鄂州和黃岡等沿江沿河地帶,而且非常分散,沒有形成產業集群。企業規模偏小,全省100多家造船企業,一級一類企業僅2家,一級二類企業也只5家,占總數70%的是三級企業,且80%的企業是近10年新建發展起來的,絕大多數企業起點低,投入不足,基礎薄弱,條件較差。與浙江、江蘇等船舶大省相比,我省企業絕大多數是小而全,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社會化配套服務不發達,不能滿足現代建造船舶企業的需要。
2、資源整合不到位,優勢發揮不充分。
船舶配套、船舶設計和特種船舶的建造本是我省的優勢,但這些優勢發揮不充分,特別是船舶配套業,除旱板機械、重型鑄鍛件和大功率船用柴油機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外,其他大量的、附加值很高的船舶配套業,如船用電纜、電器、管件、涂料、輔料、錨、鏈等產業發展不夠,在船舶設計方面,我省擁有701所、719所、長江船舶設計院、武船等為代表的近20家船舶設計單位,但我省具有代表性的船型不多,且相當多企業的船舶設計要依賴外省(市)。
3、管理水平不高,經濟效益較低。
我省船舶企業多數是民營企業,絕大部分實行的是家族式管理,雖然各企業都有或多或少、或簡或繁的管理制度,但多數只是一種形式,執行很不到位。只有少數企業通過了現代企業所要求的ISO系列標準認證。在造船方式上,除了武昌船廠、青山船廠等少數一級企業是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分段、總成的現代造船模式組織生產外,絕大部分企業仍然是按照傳統的整體建造模式在組織生產,不僅生產效率低下,而且船舶建造質量難以保證。由于企業管理水平不高,造船方式落后,我省船舶工業的經濟效益不高,去年全行業總產值304億元,利潤18.2億元,平均利潤率只有5.9%,低于全國裝備制造業12%的平均水平。
4、信用、保險不發達,企業融資很困難。
造船業是周期性長、勞動和資金密集性的產業,由于其資產主要是土地,而我省還沒有頒發岸線資源使用權證,造船企業無法以土地抵押貸款,銀行也沒有開展在建船舶抵押貸款業務,因此,我省船舶企業的融資渠道很少。同時由于信用保險業不發達,中小企業船舶建造保險、出口船舶保函開具都很困難,嚴重制約了我省船舶工業的發展。
三、對我省沿江船舶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船舶產業已納入國家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是產能過剩的產業,國家在總量上是限制其發展的,金融部門也把它作為高風險行業。近幾年來,在整個船舶行業處于低迷時期,我省船舶工業得到快速健康發展,主要得益于我省比較雄厚的船舶科研實力和發展適銷對路、附加值相對較高的中小型特種船、江海直達船、船舶配套產品的研發設計以及武船、青山船廠等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在實施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過程中,將船舶工業作為發展沿江先進制造業的一個重要抓手,對促進沿江地區制造業發展、提升產業層次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根據我省船舶工業發展的現狀、特點和優勢,制定船舶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要充分體現湖北船舶工業的特點、優勢及船舶行業的發展趨勢,對我省船舶工業企業的兼并重組、船舶工業園區的配套建設、船舶產業集群發展、重點船型的研發及重大船舶技術的攻關等方面,要有切實可行的支持政策,力爭經過“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使我省船舶產業產值超過千億元。
2、進一步加強對船舶工業的組織管理。目前,全省船舶行業管理歸口省國防科工辦,各市由經委、交通或其他部門管理,這種體制不適應造船行業的發展要求,建議省委省政府綜合國防科工辦、經委、交通運輸、港航部門對船舶制造業的管理職能,成立專門機構或者賦予國防科工辦更多職能,以加強對全省船舶工業的組織和領導。
3、強化對船舶行業發展的服務和引導。一是要依法開展船舶修造技術許可證考核和管理工作,加強對船舶建造質量安全監督檢查,確保全行業不出現重特大質量安全事故。二是要加強對行業經濟運行監測,特別是對重點企業的監測,重視對國際造船市場形勢的分析和研究,幫助企業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三是要引導企業加強管理,用市場的方法引導企業兼并重組、合理分工與協作,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
4、切實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困難。要積極借鑒外省(市)岸線資源使用權證抵押貸款的做法,開展我省岸線資源使用權證的頒發工作;協調金融機構開展履約保函和融資保函業務,為船舶企業融資拓寬渠道;重新調度資金給湖北中企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作為船舶出口專項擔保資金,或在省級擔保平臺中保留船舶擔保專項,并明確一個比例用于船舶出口擔保,解決我省船舶出口融資擔保難的問題。
5、積極支持船舶工業技術創新。建議省政府拿出一定資金,支持對船舶配套產品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江海直達新船型、大功率智能柴油機、高檔游艇、太陽能電動游(客)船、低耗高效船用電機電器等新產品、新技術的研制和開發。
6、強力推進武船雙柳基地建設進度。一是與交通部協調,解決武船雙柳重型裝備制造基地占用3.8公里長的長江岸線規劃。二是與長江水利委員會協調,解決雙柳重型裝備制造基地的下水滑道建設難題,由于滑道建設涉及長江大堤的破堤與重建,需長江水利委員會對滑道的整體建設項目防洪評價予以審批。三是盡快解決雙柳重型裝備制造基地110KV雙回路、容量10萬KVA供電線路的建設問題。四是加快漲渡湖濕地保護試驗區(市級保護區)規劃調整審批進度,早日通過基地建設的環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