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十二五”期間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創建生態文明城市的調查與建議

2014-09-15 00:56:42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黃石市政協教衛體文史委員會
 
 
    建設“兩型社會”,推進生態文明,是事關黃石城市戰略性轉型、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根據市政協主席辦公會“十二五”規劃編制專題調研安排,市政協第三調研組就黃石“十二五”時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建生態文明城市,在方東明、周永勝副主席的帶領下,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到市開發區、發改委、建管委、國土局、林業局、水利局、環保局、園林局等單位部門進行了深入調研,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十一五”時期,我市緊緊抓住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試驗區的國家政策機遇,以《黃石市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實施方案》出臺為標志,開始全面探索“兩型社會”建設之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通過城市轉型,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先后啟動了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兩型”產業發展改革、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等試點工作,三次產業結構有所優化;通過推進節能減排,實施關停并轉,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產能力,促進了環境保護,到2009年,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到2.20噸標煤/萬元;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對主要湖泊進行了治理,礦山修復有重點展開,城鄉綠化穩步推進,全市森林覆蓋率38.4%,建成區綠地率37.18%,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黃石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和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等稱號。

    盡管“十一五”期間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作為重型工業結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黃石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突出的狀況未根本改觀,在“十二五”及今后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還將面臨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資源趨于枯竭,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增大。
目前,我市礦產、煤炭等主要資源的可開采量成大幅下降趨勢,資源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力明顯下降。在現存生產的礦山中,50%以上的礦山剩余服務年限不足10年。經過多年的礦山采煉,地質災害隱患多,破壞面廣,治理難度大,生態系統脆弱。

    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沒有根本消除,轉變發展方式的壓力增大。一二三次產業結構仍然不合理,工業中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產業結構沒有得到根本調整,高新技術產業比例增長幅度不大。工業生產的能源消耗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與我省“十一五”末1.21噸標煤/萬元的節能目標要求有很大差距。

    三是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壓力增大。總體來說,我市的“兩型社會”建設尚處于初期摸索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綜合決策協調體制機制還有待健全,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還有待形成。
 
    “十二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經濟增長由“環境換取”向“環境優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對黃石來說,也是實現經濟社會率先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和環境質量轉折性改善的至關重要時期。黃石在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創建生態文明城市方面,既面臨著嚴峻挑戰,也面臨著歷史性機遇。從國際上看,生態環保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化潮流,國際社會逐漸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排放”的生產生活方式,人類文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推進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進程;從國內來看,中央已經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這為推進生態文明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證;從自身來講,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改革試驗區為我市探索“兩型社會”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先行先試的政策機遇,黃石及大冶雙雙被確定為全國資源枯竭轉型試點城市,我市將在國家資源型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及項目布局等方面獲得重大扶持。


    基于以上分析,“十二五”時期,建議我市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圍繞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創建生態文明城市,要重點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發展低碳經濟為重點,著力解決產業結構不優的問題。
推進產業轉型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核心,要以發展低碳經濟為導向,按照傳統產業低碳化、低碳技術產業化、產品價值高端化、低碳文明社會化的思路,探索低碳經濟這一全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化解長期以來制約我市經濟發展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結合黃石實際,優化能源結構,積極開展低碳能源技術研究,開發能源高效利用新技術,重點做好火力發電中的煤炭清潔利用,推進天然氣使用率和熱點聯產使用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延伸煤炭產業鏈,做好煤層氣的開發利用。培育壯大光伏發電、風力發電設備等戰略新興低碳產業。在黃金山新區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的基礎上,擴大試點范圍,爭取將黃石列為國家級低碳經濟試點城市,探索區域低碳能源、交通、產業的發展模式和有效運行機制,建立促進資源節約、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

    二、以開展污染防治為重點,著力解決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
“十二五”期間,在環境總量控制為主的前提下,要在解決常態污染的基礎上加強質量控制。在治理現存污染的同時,堅決防止新污染源的產生。其重中之重是將解決飲水安全,磁湖、青山湖、大冶湖、網湖、保安湖等重點湖泊污染物超標問題作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將解決顆粒物污染超標問題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將解決大冶羅橋地區土壤鎘重污染修復、農藥與化肥面源污染作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點,將解決油煙、噪聲污染作為城區生活污染防治的重點。統籌城鄉,高度重視農村生產和生活污染問題,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探索農業與農村污染防治的新途徑,著重做好畜禽規?;B殖造成的空氣、水體和地表污染。加強環保風險防范,要把大冶有色冶煉廠砷渣、振華化工鉻渣以及電子垃圾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管理和風險管理作為重點,防范重大污染事故的發生。

    三、以實施礦山地質治理為重點,著力解決地質災害頻發的問題。
鑒于我市采掘時間長、礦山破壞面積廣、生態環境脆弱、整治難度大的實際情況,建議按照“誰開發、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采取“部門協作、資金捆綁、重點突破”的模式,整合捆綁國土、水利、環保等部門的土地復墾、礦山治理、水土保持等專項項目資金,用于實施水系網絡構筑、山體生態構筑、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退耕還林后續扶持及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等工程?!笆濉逼陂g,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重點做好黃荊山麓等開山塘口的整治綠化,銅綠山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工業尾砂庫的整治消化,桐廠社區等地下采空區的回填治理等項目工程。

    四、以創建生態宜居城市為重點,著力解決生態修復的問題。
按照“生態城市”和“園林城市”的標準,統籌城鄉綠化一體化發展,實施好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長江防護林等林業重點工程項目,擴大森林覆蓋率,增加森林碳匯。加強風景區、森林公園和濕地資源的建設與保護。在中心區建設黃荊山森林公園、河口植物園、磁湖濕地保護區、團城山生態文化主題公園,構建城市生態屏障,增加生物的多樣性,促進生態平衡。結合黃石中心城區山水相間的自然環境特點,構筑由山脈、湖泊、農田組成的多樣城市生態綠地體系。提升城市綠化水平,形成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都有可供市民休閑的綠色敞開空間。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完善城市配套設施,努力建設具有黃石特色的長江中游生態宜居城市。

    五、以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為重點,著力解決環境承載力不足的問題。
鑒于“十二五”期間減排潛力下降,主要污染物減排空間逐漸減小的壓力,要進一步強化環保責任,減少污染物產生量和資源能源消費量。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力,開展小水泥、小煉鋼等小企業的專項整治,關閉華新水泥4、5號窯,督促尖峰水泥降低粉塵排放,切實改善中心城區、鎮區的環境質量。在全市開展第二輪礦產資源開發整合。將全市重點礦區和勘查區納入整合范圍,組建大型礦山企業。開展“無尾礦礦山示范工程”建設,鼓勵礦山企業采取先進的采、選、冶技術,淘汰落后的采礦方法、選礦技術和生產設備。推廣清潔生產。在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電力家電、服裝輕紡等行業中建設一批清潔生產示范企業,推廣行業具有共性的清潔生產關鍵技術,開展“零排放”示范,從生產源頭降低污染排放量。

    六、以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著力解決資源節約利用的問題。
在發展規劃上,遵循“物質減量化、產業集群化、園區生態化、產業高新化”的思路,發展循環經濟。要著重綜合利用資源。以再生資源拆解加工利用、廢棄金屬再生利用、裝備再制造、生活垃圾資源化為重點,用技術的手段推進再生資源的資源化利用。完善再收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加快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建設,提高可再生利用資源的綜合加工能力,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可持續發展。要著重發展循環型工業。積極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從冶金、建材、電力等重點行業和新冶鋼、有色、華新等5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入手,培育一批有帶動作用的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推進下陸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要著重發展生態農業。建設高效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和基地,大力發展沼氣工程,有重點地推廣循環立體農業關鍵技術,建立適合不同形式的生態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要著重建設生態型社區。推進住宅建設向信息化、智能化、生態型和節能型方向發展。推進居民綠色能源使用,提高燃氣普及率、太陽能使用率和集中供熱率,推廣新型節能建筑材料,統籌處理城鄉垃圾,提高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七、以完善體制政策為重點,為生態文明創建提供保障支持。
一要制定“十二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開展生態文明創建。緊緊圍繞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改革試驗區整體規劃,結合黃石實際,抓緊編制“十二五”時期黃石生態文明建設整體規劃及專項詳規,引領全市“兩型社會”建設。同時,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迅速出臺相關配套文件。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抓點帶面、層次推進的原則,在全市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態文明機關(單位)、企(事)業、社區、村組創建活動,推動全市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的開展。二要建立促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建議市政府成立專門機構整合協調環保、國土、建設、水利、林業等多個職能部門在環保和生態建設方面的共有職能,發揮合力,形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運轉體制。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制,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實績作為對干部特別是黨政主職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進行年度目標管理和任期目標管理,嚴格問責,實行一票否決。三要出臺財稅政策,突破環境治理恢復的資金制約。擴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的征繳范圍和力度,建議參考湖南衡陽、江西萍鄉等資源枯竭城市的做法,對境內自產煤炭、礦產等征收資源補償費,嚴格做到“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以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環境成本轉移的問題。四要建立和完善環保規章,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供支撐。建議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序列原則,盡快啟動全市功能區劃編制工作,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敏感區域如風景區、森林公園、濕地等的保護上,要有明確法規意見。要嚴格建立城市綠化“綠線”管理制度,綠線劃定的園林綠色建設用地,未經審批,不得改作他用,市規劃、國土、房產、園林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定位準確、審批嚴格、許可落實、監督有效”的城市綠線管理運作機制。五要強化環保和生態建設監管,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積極探索和建立“綠色GDP”考核評價體系,確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范圍和指標,制定監測標準和規范,強化節能減排、節能降耗、資源利用等監測執行體系。強化環保、國土、林業、水利等資源環境保護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和重點案件移送督辦機制,加大對破壞資源環境案件的查處追究力度,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進一步拓寬環保公眾參與的渠道,充分依靠和發揮人大、政協、各類社會組織包括民間環保組織以及全體社會成員的作用,形成多方面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監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