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湖北沿江地區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幾點建議

2014-09-15 00:56:40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既要開發長江,更要保護長江。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戰略的提出,給我省沿江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預計在未來的開放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豐沛的長江水資源必將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區域水資源生態環境也將面臨更大的壓力。要確保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順利推進,就要高度重視長江水資源的保護,實現水資源保護與經濟建設相協調,真正做到用好水、管好水和治好水!

    一、水資源利用的現狀和問題
    湖北沿江地區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布,長江橫貫全境,且有漢江及洞庭湖諸水匯入,為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水源條件。改革開放30多年來,沿江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尤其是武漢的振興,宜昌、黃石、鄂州的快速發展均得益于長江河網和大小湖泊提供的水資源保障。然而,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在水資源的利用過程中,仍潛存著大量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暴露出了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與用水效率不高、用水嚴重浪費現象并存。沿江地區近年平均降水量1175mm(據湖北省2000—2008年水資源公報計算),自產水資源總量平均為572.80億m3,波動范圍426.97—675.65億m3,人均水資源量略為1733m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220m3);畝均占有水資源量為2195m3,低于長江流域畝均2560m3和鄰省四川3120m3、湖南3130m3、江西4220m3的水平。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發展,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繼續下降,水資源形勢將更加嚴重。與此同時,用水效率不高、用水嚴重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從耗水結構看,農業灌溉耗水量占大頭。由于在農田灌溉方面大水漫灌仍十分普遍,引水渠利用率僅為50%,即有一半的水白白地滲漏掉了。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也很低,武漢市為40%左右,其他城市僅為10—30%。城市生活用水和管網跑、漏、滴浪費損失估計在20%以上。嚴重的水資源浪費不僅使有限的水資源利用更為緊張,而且也加劇了水環境的破壞和水質的污染。此外,沿江地區雖然自產水資源量有限,但過境客水豐富,常年入境客水水量為6395億m3,多年平均入境客水為自產水資源量的11倍。巨量的入境客水為沿江地區農業灌溉、城市生活及工業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時也構成了巨大威脅。

    2、水質污染與湖泊富營養化加劇,已到了極為嚴重的程度。沿江城市近岸水域水質較差且發展趨勢不容樂觀,宜昌、荊州、武漢、鄂州、黃石、武穴等城市江段均存在長度不等的岸邊污染帶。沿江地區水體污染物主要來源于工業和城鎮生活的廢水、農業生產的退水、船舶漏油和化學物質泄漏、網箱漁業生產以及城鄉周邊的入河垃圾。隨著經濟發展,城市的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長江岸邊污染帶的長度也不斷增加,加之有毒有害的固體廢棄物隨意堆放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等,使長江流域大多數湖泊、長江干流沿城市岸邊和相當多支流水質污染嚴重,水質日益下降或惡化,近年來沿江地區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并呈上升趨勢。長江近岸水體與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是大部分沿江城市的供水水源地,沿岸污染的發展勢必引起沿江城市引水用水面臨威脅。同時,目前沿江地區湖泊大部分都處于富營養化狀態,部分湖泊富營養化嚴重,水華現象時有發生。主要是由于農業面源污染的匯入,加之湖泊得不到江水的及時補充和更換,尤以城中湖最為嚴重。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垃圾漂浮江河水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應該引起人們重視。

    3、水資源管理體制的分割,影響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現行的水管理體制是部門分割和城鄉分割并存,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污,管排污的不管治理回用,這種“多龍管水”的管理體制,容易造成部門扯皮,有利就爭,無利就推,這種局面與水資源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極不相適應。

    4、水利水電工程引起水環境和水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無序的水電開發,對河流水文情勢影響較大,筑壩引水、攔蓄徑流導致河流脫水斷流,引發下游地區生態環境逆向演替。上世紀80年代以來,沿江地區河流斷流河道主要發生在松滋河、藕池河、東荊河、灄水、倒水、舉水、環水、巴水、浠水和蘄水等。湖區水利建設,如河流改道、涵閘及電力排水泵站建設、“江河分離”工程等,直接導致湖泊來水減少,造成湖泊大面積萎縮和消亡。時下,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壩上壩下水生態環境治理任務日益繁重。因三峽大壩阻隔及下游河道徑流調節,壩上壩下水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顯現,防治任務非常繁重。一是水華問題日益突出。二是地質災害加劇。三是荊江河段崩岸和漢江中下游堤防面臨新的考驗。四是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問題比較嚴重。五是庫區水污染防治缺乏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六是農業灌溉保證率降低。

    二、幾點建議
    作為以長江為依托的經濟帶,湖北長江經濟帶在開發利用各種資源的過程中,有一個回避不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對長江流域水資源的保護。保護是開發的重要條件,從可持續發展而言,保護比開發更重要。只有保護好水資源,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此,我們建議: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實行長江流域水環境的綜合管理。湖北長江經濟帶與整個長江經濟帶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建議國家盡快建立統一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考慮制定出臺《長江利用與保護法》,為實施流域水環境綜合管理奠定基礎。因為我國在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中,長期實行單一的行政區域控制。然而,單純按照行政區域實行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規劃與管理的做法,已不能有效解決流域污染問題。有必要將流域管理作為基礎和核心,建立和健全按流域進行統一規劃的法律法規制度,通過流域規劃,明確各地政府保護水環境質量的責任,將流域的水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納入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同時,還需要建立和健全解決跨行政區域污染糾紛的法律法規制度,協調好江河湖泊跨行政區域的污染防治工作。當前,我們要優先推進與水功能區管理制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以及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等規定相配套的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制定。

    2、以節水為重點,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湖北沿江經濟帶在產業布局上應統籌考慮,積極促進沿江大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調整工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加大以節水為重點的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壓縮高耗水產業,發展節水型工業,淘汰高耗水工藝及設備。鼓勵各工礦企業改革生產用水工藝,使用節水設施和設備,并注重工業用水回收循環利用。從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著手,減少耗水量大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培育、推廣抗旱能力強、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品種栽培。

    3、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內城市的水價改革,建立節約用水的價格促進機制。長期以來,由于水價構成不合理和水價偏低,沒有反映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環境治理成本,導致目前水資源浪費相當嚴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武漢城市圈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應在圈內城市加快推進水價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的作用,逐步建立節約用水的價格促進機制。比如:合理調整城市供水價格,逐步推進超計劃、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鼓勵居民選用節水型器具,提高廢水再利用的自覺性。農業用水要實行國家發改委頒發的“兩部制”水價,核心是計量收費, 工業用水要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發展”的思路,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時,推進水價改革時要統籌考慮,一要公開自來水生產成本和污水處理成本,廣泛宣傳,爭取廣大居民理解和配合;二要做好低收入群體補貼工作,確保其基本生活用水需要;三要實行水廠建設與管網建設分離,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

    4、探索建立長江流域水資源與生態補償機制。一是希望國家能在三峽工程后續規劃中統籌考慮壩上壩下水生態環境治理問題,建立和完善三峽工程生態補償機制。二是積極爭取將漢江中下游納入中央生態補償范圍。同時,積極探索施行排污權交易制度、鄰域污染雙向補償制度。積極爭取國家研究制定長江流域中下游財政轉移支付、稅收調節、產業扶持等生態補償標準和辦法,通過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管理以及相關利益方廣泛參與,促進全流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5、加強沿江地區湖泊資源的保護。以科學的方式退田還湖,即從有利于行蓄洪、妥善處理群眾生活與生產,以“單退”(退人不退耕)或“雙退”(退人又退耕)等方式積極恢復湖泊水域和容積。應著力解決規模稍大、侵占湖容較多的民垸繼續實施退田還湖;在已建的分蓄洪垸創造條件,實施人員集中、與土地分離,在高水時蓄洪,可更好發揮湖泊的蓄滯洪作用;對廣大平原區湖泊及蕩淀,也要按照需要和可能,還以必要的水面和容積,以有利于農田排漬和灌溉;在城市要結合城市規劃,啟動退地還湖,以培育城市環境及解決排水困難。把治理水污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防治湖泊污染和富營養化,加大污水處理力度,嚴格監控污染源和富營養化源地。需加大工程措施的投入,加強流域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各類污染物收集和處理率,杜絕有毒有害物向長江水域排放,或通過水利工程引江凈湖,變湖泊死水為活水,增強自身凈化能力。

    6、加強水資源保護能力建設。加強水資源保護能力建設的目標,是要建成和完善可滿足水功能區管理、省界水質目標控制需要的和快速處置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需要的、現代化的水質監測網絡,使其具有較完備的長江干流省級行政單元的入河污染物接納總量和省界水質目標監控能力。一是要加強水資源保護機構的能力建設,在逐步完善常規水質監測的基礎上,大力提高水環境監測系統的機動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自動測報能力。二是要建立基于公用數據交換系統和衛星通信的水質信息網絡,增強對突發性水污染事故預警、預報和防范能力。三是要進一步做好對從事水資源保護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提高水資源保護隊伍的整體素質。四是要依靠科技進步解決水資源保護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保護工作的科技含量。五是要注重政策研究,特別是在資源保護中的經濟政策,為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提供指導,吸引社會資金流入水資源保護領域。六是要加強研究與開發,掌握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滿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需求。

    7、實行節水教育。提高和樹立全社會的節水意識,加強全民對水資源短缺的認識,切實保護和節約用水,增強水資源保護意識,讓環保節能成為全社會的主流意識和生活方式,廣泛利用宣傳媒體、新聞廣播、電視、報紙雜志、舉辦專題講座等宣傳工具,把節水的主題教育貫穿于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持久地宣傳保護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