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加大湖北長江岸線資源開發力度的建議

2014-09-15 00:56:39  
字體大小:【

 

政協黃岡市委員會


    根據省政協統一安排,4月上中旬,黃岡市政協副主席高迎濤同志帶領市發改委、市港航局和市政協相關委室的負責人就“長江岸線開放開發”課題,深入黃岡沿江七縣市區進行專題調研。5月中旬,市政協副主席張友啟同志帶領專題考察組赴安徽省蕪湖市和江蘇省張家港市、江陰市、常熟市考察了臨江經濟發展情況。主要情況如下:

    一、黃岡長江岸線開放開發的基本情況與潛力
    黃岡地處長江中游下段,沿江有7縣市區,依次為:團風縣、黃州區、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和龍感湖管理區,長江主江岸線全長212.9公里。自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決定后,黃岡市各級各部門積極搶抓機遇,進一步推動長江岸線的開放開發。一是黃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長江岸線的開放開發。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深入全市沿江地區,就長江岸線的開放開發問題進行專題調研,市委常委會進行專題研究全市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及重大項目布局、產業結構調整。沿江各縣市區也積極做好長江岸線開發的各項工作。二是科學制訂規劃。市政府主持進行《黃岡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編制了“黃岡臨港經濟區”發展規劃,還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了黃岡市長江岸線資源利用、團風羅霍洲港區、黃岡市船舶工業發展、黃岡臨港經濟區和南湖工業園等5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并結合黃岡實際,提出了三年實施方案。沿江各縣市區也在抓緊制訂長江岸線開發規劃。三是加快發展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沿江港口、碼頭、公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沿江各地原已建成泊位176個,年吞吐量1711萬噸,黃岡唐家渡綜合碼頭、黃岡禹杰物流綜合碼頭、武穴市件雜貨綜合碼頭、黃岡國盛綜合碼頭正在建設,沿江路(唐家渡—李家洲)改造正在進行;加快建設臨江工業園區、物流園區,到目前為止,全市在沿江岸線已建成或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物流園區17個,其中工業園區15個,物流園區2個; 加快發展臨江工業,全市臨江工業近年來發展迅猛,重點推進的沿江“六百三千”(鋼構、飲品、船舶、造紙、糧油加工、生豬養殖加工各百萬噸生產能力,水泥生產能力千萬噸,泊位通過能力千萬噸,核電綜合投資千億元)產業工程取得較大進展。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黃岡岸線開放開發的潛力有:
    第一,具有得天獨厚的岸線資源優勢。據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2009年9月出具的《黃岡市長江岸線資源利用規劃報告》,黃岡長江主江岸線212.9公里,洲灘岸線68.3公里,其中一級岸線45公里、二級岸線75公里、三級岸線100.6公里,目前利用率僅有15%左右,多數岸線處于自然狀態,有70%以上的岸線外灘地縱深在200至500米,具備建設大型碼頭和大型船廠。同時黃岡還具有豐富的洲垸資源。面積在10000畝以上的江心洲有5個,分別是葉路洲、羅霍洲、戴家洲、新洲、張家洲,其中葉路洲達到33.5平方公里、5萬畝,羅霍洲17平方公里、2.8萬畝。這5個洲洲灘河勢穩定,地形穩固,水流流態好,且深水近岸,不但建港條件好,而且適合多用途的開發。團風縣根據武漢新港發展總體規劃,已編制完成武漢新港羅霍洲作業區的綜合開發規劃,計劃在羅霍洲上建設港口作業區、船舶修造區、現代物流區、休閑旅游區和生態農業區。

    第二,具有先發先導的區位優勢。黃岡是湖北的東大門,是湖北承接長三角輻射的先發區,也是湖北跟進長三角龍頭的關健區域。當前,上海、江蘇岸線已得到較多的開發,加上土地、勞動力成本相對較高,臨江產業向長江縱深轉移已成為大趨勢。而江西岸線資源有限,安徽處于下游的潮汐江段,防洪壓力較大,江灘范圍窄,不太適宜發展臨江工業。因此,處于武漢下游的黃岡市發展臨江產業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同時,黃岡與武漢一衣帶水,是距武漢最近的城市之一,是武漢城市圈東部的“核心集聚區”,是武漢城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地區性增長極。隨著黃岡長江公鐵兩用大橋的建設,黃岡將實現與武漢的全方位對接,黃岡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

    第三,具有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黃岡境內依傍一條“黃金水道”(長江),緊鄰兩座機場(武漢天河機場、九江機場),貫通三條鐵路(京九鐵路、合九鐵路、京廣聯接線),飛架五座長江大橋(鄂黃大橋、鄂東大橋、黃石大橋、九江大橋、正在建設中的黃岡長江公鐵兩用大橋以及規劃中的滬蓉高速公路橋),縱橫五條高速公路(滬蓉高速、黃小高速、麻竹高速、武英高速、大廣高速),已具有公、鐵、水、空聯運優勢,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通江達海”的交通優勢。

    第四,具有快速增長的經濟支撐。黃岡市近幾年來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努力擴大消費需求,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切實改善和保障民生,經濟呈現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幅保持全省領先,全市GDP突破700億元大關。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全口徑財政收入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均在2006年的基礎上實現了翻番。

    二、長江岸線開放開發面臨的主要障礙
    1、缺乏統一的管理體制。由于統一的岸線管理部門尚未明確,岸線開發的法規、政策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港政管理職責不明,岸線可持續利用意識不強,珍貴的岸線資源未能得到合理統籌利用、加以保護,岸線開發仍然處于盲目狀態。

    2、辦理岸線許可門檻高、手續多、耗時長、費用大。深水岸線的許可由交通運輸部會同國務院宏觀調控部門批準,淺水岸線的許可由省交通運輸廳會同有關部門批準。申報港口設施建設,除須編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外,還有五個以上的專項報告,如《防洪報告》、《通航環境安全評估報告》、《通航條件分析報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地質災害報告》等等。這些報告都需有資質的咨詢單位編制,費用高。一般來說,建設一個中型的深水岸線碼頭,前期費用需要200萬元以上,建設一個淺水岸線碼頭,前期費用也達100萬元以上。這些前期費用相當于建設一座中小型碼頭的工程直接費用。而且,按照正常程序,這些手續辦下來,一般都得一年半載。手續多、費用大、耗時長,導致很多想投資港口建設的單位和個人望而卻步。

    3、無統一的岸線開發規劃。全省尚沒有制定統一的長江岸線開發規劃,使岸線利用結構不合理。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不夠協調,無序開發和過度開發問題突出。岸線資源配置不合理,缺乏高效利用。一些地方岸線開發以工業和港口等生產性占用為主,城市、居住休閑和旅游景觀等生活性岸線占用較少。一些企業專用碼頭和地方一般性碼頭占用了部分深水岸線,致使深水區未能發揮出深水潛力,浪費了好的岸線資源。

    4、集疏運基礎差。雖然黃岡外圍交通網絡較好,但是岸線基礎建設較為滯后。大部分縣市的鄉鎮沒有沿江高等級公路串通,到碼頭的公路等級偏低,不方便大載重量汽車的進出;港口碼頭設施陳舊,裝卸自動化程度不高,不能靠泊大噸位船舶(只能靠泊2000噸及以下船舶),水運運量大、成本低的優勢難以發揮;供水、供電能力不足,通氣、通網建設也不到位,制約了岸線經濟的發展。

    5、缺乏有效的協商平臺。浠水縣與黃石市同處一江兩岸,多年來雙方都有合作意向,擬在浠水的散花鎮建立開發園區,浠水縣政協和黃石市政協也積極開展調研,向上提出建議,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協商平臺,到目前還沒有搭成一致意見。黃梅縣與對江的江西省九江市,雙方都有在黃梅縣小池鎮進行聯合開發的意向,但是由于雙方地位不對等,雖多次協商還是沒有達成合作意向。

    6、臨江企業產權難以確定。臨江企業用地,用而不征,而且灘地禁止企業建設廠房、設施,使企業對投資心有余悸,沒有土地、房產作抵押,在金融部門又貸不到流動資金,使企業難以發展。

    三、外地長江岸線開放開發的經驗
    蕪湖市和張家港市、江陰市、常熟市在長江岸線開放開發上的經驗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
    1、實施“以港興市”戰略,將長江岸線打造為“黃金海岸”。地處蘇南的張家港市、江陰市、常熟市從本世紀初就開始拉開了沿江開發的帷幕。張家港市原只有單一的農業經濟,遠離上海、南京這些大城市,沒有航空、鐵路和高速公路,更沒有礦產資源,被稱為“蘇南的北大荒”。他們充分發揮60多公里長江岸線的資源優勢,全面實施“以港興市”戰略,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實現了港口經濟和城市發展的互動互進。張家港口岸是長江內河流域最早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之一。現有泊位6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的泊位44個,開通了與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19條國際航線,是國內木材、鋼鐵、糧油、化工的重要中轉港。2009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5億噸,集裝箱運量87萬標箱。江陰市擁有35公里的長江岸線。2001年以來,江陰堅持把實施沿江開發作為第一發展戰略,大手筆推進沿江大開發。江陰港目前已建成萬噸級泊位21個,江陰口岸形成了由集裝箱、石化產品、煤炭、糧食等五大支柱貨源構成的港口群。在常熟市37.5公里的長江岸線上,芬蘭UPM、新加坡泛聯集團、日本大金、香港華潤等眾多國際知名跨國公司一字排開,一個以能源電力、造紙、精細化工、鋼鐵、汽車零配件等為重點的產業帶將這里打造為“黃金岸線”。

    2、謀大做強,將沿江地區打造成產業聚集區。安徽省在沿江開發上雖然起步較遲,但是起點高、氣魄大、建設速度快。規劃建設三大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包括蕪馬巢產業集聚區、合肥產業集聚區、安慶產業集聚區,每個產業轉移集聚區規劃面積達到200多平方公里以上,其中蕪湖集中區達到230平方公里。通過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合作開發、錯位開發、集中連片開發,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大力度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形成皖江城市帶三大增長極。依托長江港口優勢,江陰市初步建成特種冶金、船舶修造、石油化工、新材料、電力能源為主的沿江工業基地,建成了以長江綜合港口物流園區為龍頭的物流倉儲基地。張家港市搶抓機遇,積極向上爭取設立保稅區、區港聯動保稅物流園區、國家級的揚子江化學工業園和揚子江冶金工業園。目前沿江區域聚焦了張家港市70%的經濟總量,成為江蘇省沿江開發的示范區和先導區。    

    3、出臺優惠政策,大力扶持沿江地區的開放開發。安徽省及時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力扶持皖江開發。包括投資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外貿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勞動保障政策。如土地政策規定:支持和加快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在加強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的前提下,合理增加示范區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布局,保證示范區合理的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對重點項目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予以傾斜,允許提前使用下一年度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用于省重點項目建設。依法需要國家批準用地的建設項目,建立項目用地審批“綠色通道”,優先受理,及時審批,需要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依法及時予以調整。支持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增加周轉指標,用于示范區建設。允許村莊、集鎮、建制鎮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的使用權有序開發經營和流轉。

    四、加快長江岸線開放開發的建議
    1、把沿江地區建成產業聚集區和“兩型社會”示范區。借鑒東部沿江地區發展經驗,沿江地區最大的優勢在于發展工業和港口物流業,通過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業拉動工業的快速發展,通過大力發展工業支撐港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建議省委、省政府在大力發展武漢新港的同時,在沿江地區規劃布局一批較大面積的以“兩型社會”建設為主題的工業園區,像抓仙洪試驗區一樣,由省委、省政府領導親自抓沿江地區的工業園區,以提升沿江工業園區開發層次,增強園區對外招商引資吸引力。

    2、制訂出臺沿江地區開放開發優惠政策。借鑒武漢新港建設的經驗,在沿江開放開發中,省委、省政府應在用地保障、稅收減免、融資、企業發展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在用地方面,優先保障項目用地,不占用當地用地計劃;在稅收方面,老港區和港航企業外遷改造,存量土地出讓價格的50%用于搬遷企業補償安置及企業發展,免征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等;在融資方面,列入規劃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可享受貸款貼息等。

    3、建設沿江快速通道。為加快沿江各縣市區岸線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集疏運條件,建議將武漢至陽邏的快速通道延伸到黃梅小池。同時,支持團風羅霍洲大橋、蘄春黃石長江大橋、武穴長江大橋項目的立項審批,建立水運快速通道,與陸運、航空實行對接,構建立體快速運輸網絡。

    4、精簡報批程序。建議減少岸線開發行政許可的前期工作環節,一個地段一個時期內一次性由地方政府完成《防洪報告》、《通航環境安全評估報告》、《通航條件分析報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地質災害報告》,不再要求每個項目都要完成五個方面的報告。對淺水岸線的許可實行只申報一個綜合性報告。

    5、編制長江岸線開發總體規劃。由省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全省長江岸線開發規劃。該規劃定位要準,內容要全,起點要高,不僅包括岸線資源利用、沿江經濟產業布局、物流園區建設等分區分項規劃,而且要與全省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武漢新港、城市總體規劃等規劃相協調統一。同時,鑒于三峽大壩和南水北調工程的修建、長江南京以下流域的疏浚、江心洲防洪標準的提高,應積極爭取長江水利委員會等部門的支持,取消湖北境內的幾個大的江心洲(如葉路洲、羅霍洲、戴家洲、新洲、張家洲等)單退行洪民垸區的設置,將江心洲的開發列入編制范圍,發揮好它們的良好洲垸資源優勢。

    6、建立統一的協調開發機制。應理順長江岸線管理工作體制機制,明確一個機構,統一履行長江岸線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職能。嚴格按照編制的規劃,強化岸線資源管理。參照土地使用管理辦法,對閑置岸線限期收回,禁止占而不用、多占少用。開展多層次、多平臺的協商合作。黃梅小池與江西九江,武穴與江西瑞昌,浠水、蘄春與黃石,黃州、團風與鄂州、武漢,如何突破行政區劃阻隔,實現跨江、互利、互補開發,需要由省牽頭建立協商機制。一些特殊問題還需特殊對待。龍感湖管理區與黃梅縣本屬兩個平行的行政區域,該區雖然擠進了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的籠子,編制了實施方案,也精選了項目庫,向上報了不少項目。但是,由于省有關部門將龍感湖管理區視同黃梅縣的縣屬單位,凡是龍感湖管理區報送項目都必須通過黃梅縣上報,這樣既占用了黃梅縣的項目指標,又增加了龍感湖的申報環節,影響了雙方的項目申報效果。建議省對龍感湖管理區在項目申報等方面實行單列。此外,省委、省政府在長江開放開發的部署中,應將黃岡與鄂州、黃石同樣作為發展重點,統籌考慮“一江兩岸”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