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強我省體育設施建設與利用的建議

2014-09-15 00:56:36  
字體大小:【

 

羅 明 福


    體育設施是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的重要載體,是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間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中部崛起重要戰備支點和大力推進體育強省建設的關鍵時期,抓住這一重要機遇期,進一步加強體育設施建設與利用,讓人民群眾享受更高水平的體育發展成果,是各級政府和體育部門的重要職責。

    一、我省體育設施建設和開發利用滯后
    “十一五”以來,我省體育設施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湖北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湖北省水上運動訓練競賽基地、武漢塔子湖體育中心、武漢體育中心等一大批現代化體育設施相繼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徑等小型體育設施遍布城鄉,人民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體育發展的成果。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相比,與體育事業科學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外省市相比,我省體育設施建設和利用仍顯滯后,主要表現在:

    一是數量不足。第五次全省體育場地普查顯示,我省現有體育場地33123個,平均1812個人才有一個體育場地,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為0.9平方米,剛達到1984年原國家體委和建設部《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額指標暫行規定》要求的城市人均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標準,低于全國1.03平方米的人均水平,與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質量不高、功能單一。除湖北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武漢體育中心、金銀湖高爾夫球場和金銀湖賽馬場的投資金額超過億元外,我省其他體育場地的質量和檔次均不高,且絕大多數為室外場地。同時,已建成的體育設施大多數功能單一,相關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只能滿足單項賽事和訓練要求,難以形成與商業、旅游等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綜合效益,場館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能力受到限制。

    三是結構不均衡。我省現有體育設施結構分布呈現“三多三少”的特點:一是新建設施以大型競賽訓練設施居多,適合群眾健身的小型多樣、簡便適用的體育設施偏少。二是非公益性體育設施居多,公益性體育設施偏少。我省體育設施的70.5%分布在校園,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也占了一部分,這些地方的體育場地一般不對外開放,而分布在居民小區的體育設施僅占0.44%。三是政府投資興建的體育設施居多,社會投資的體育設施偏少。我省體育設施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造成大型場館資源閑置,開發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適合群眾健身設施不足,從而加劇了體育設施的供需矛盾,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體育健身的多元化需求。

    四是區域分布不合理。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地的體育場地發展嚴重不平衡。經濟比較發達的武漢市和宜昌市,無論是在場地數量還是在投入上,均排在全省前列,而經濟發展比較遲緩的地區體育場地投入則嚴重不足。除已舉辦省運會的少數地市外,很多地市現有體育設施無法滿足承擔省運會比賽的要求,甚至部分縣市至今還是“三無”縣——無體育場、無體育館、無游泳館。

    二、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和利用十分迫切
    “十二五”期間,我省的經濟社會將快速發展,體育強省建設將全面推進,群眾健身需求將快速升溫。順應時代要求和群眾期待,構建規模適度、分布合理、結構均衡、利用充分、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體育設施體系,是擺在各級政府和體育部門面前的一件十分緊迫的任務。

    1、是滿足群眾體育健身需求的需要。目前,我省國民生產總值已突破萬億元,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體育健身消費由此進入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十二五”期間,群眾健身意識將進一步增強,健身熱情將進一步釋放,屆時,體育設施相對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2010年3月,在全省幫扶脫貧奔小康試點會議上,省委省政府公布了七個試點縣的工作規劃,七個縣的規劃都將體育設施建設列入了城鄉建設規劃,從縣城到鄉鎮、直至村都有體育設施的建設計劃和具體投資規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領導、群眾和社會各界對體育設施建設的共同心愿。

    2、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構建全民健身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而體育設施是構建全民健身體系的物質基礎。在城市以社區為中心,在農村以鄉鎮為中心,大力推進體育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體育設施體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早在2000年,大連市就建成了建筑面積7000多平方米的市民健身中心,各區也相繼建成了健身廣場或健身公園社區。上海市在“十一五”期間就提出各區縣要建立社區全民健身中心,建立覆蓋全社會的鄉鎮、街道和社區三級健身網絡,使市民健身鍛煉出家門不到500米就有健身點,不到3公里就有體育場館。江蘇省在2006年底已實現村村有體育場地。

    3、是推進體育強省建設的需要。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體育強省的奮斗目標,這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胡錦濤總書記“推進中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體育強省是一個綜合指標,涉及體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體育設施是一個重要的“硬性”指標。目前,江蘇、上海、四川成都等地都制定了體育設施建設總體規劃,在政府主導下,發改委、財政、規劃、國土、城建等部門共同參與,大力推進體育設施建設工作,三省市的做法值得我省學習、借鑒。

    三、建立以規劃為指導,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體育設施建設工作體系
    《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全民健身條例》都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最近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也明確要求:要加強中小型體育場館和體育服務設施建設,特別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體育設施建設,大幅度增加群眾性體育場所的數量,改善體育設施和服務的供給結構、質量和效率,滿足群眾性體育運動和健身需求。為此建議:

    1、將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十二五”城鄉建設總體規劃。體育設施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站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進行整體規劃、統籌協調。體育設施建設規劃既要考慮長遠發展需要,又要考慮現實可能性;既要從“質”和“量”上進行整體把握、全面推進,又要從區域分布、類型、結構等方面進行科學布局;既要發揮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既要發揮規劃的指導性作用,又要兼顧地方差異性等等。因此,建議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納入我省“十二五”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省政府的組織領導下,由發改委、財政、國土、建設、規劃和體育等相關部門共同起草我省體育場地建設專項規劃以及配套實施方案,在資金、項目、土地等各方面予以保證,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實現我省體育場地設施的跨越式發展。

    2、按照有關政策規定,著力解決影響體育設施建設的突出問題。一是按照《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的規定,城市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時,要配套建設相應的健身設施,保證體育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從我省已建成的居民小區看,很多居民小區配套體育設施建設不達標。建議完善相關審批程序,從規劃、建設和驗收各環節把關,保證“三同時”制度得到落實。二是建議在城市舊城區改造中,將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一并考慮,使體育設施建設用地達到《城市公共體育運動設施用地定額指標暫行規定》的要求,保證體育設施建設用地不因城市改造而減少。三是把體育設施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合理規劃布局體育設施用地,滿足農民體育文化需求。

    3、建立體育設施投資引導機制,調動社會參與體育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建立體育設施投資引導機制,合理界定政府和企業、民辦非企業等社會組織作為體育設施投資方的責權利。明確政府負責公共體育設施投資和建設,為群眾提供基本的體育公共服務;社會組織則根據群眾個性化、差異化的健身需求,建設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體育需求的體育設施。對于政府投資范圍內的公共體育設施,也可采用“建設—經營—移交”(BOT)、“移交—經營—移交”(TOT) 等成熟模式,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領域。

    4、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高現有體育設施的開放率。一方面,財政部門按照《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的規定,對現有公共體育設施的運行費用給予必要補貼,進一步提高公共體育設施開放率;另一方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符合條件的學校、企事業單位向公眾開放其體育設施,對學校、企事業單位開放體育設施過程中發生的必要的、合理的經費支出,由各級財政承擔。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常委、省體育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