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盟湖北省委員會
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依賴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這既是一個戰略問題,同樣也是一個現實問題。農業是基礎產業,農業的發展程度制約著我省小康社會建設的發展水平。大力加強鄂臺合作,借鑒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經驗,有利于推動我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增強我省經濟實力。
一、鄂臺農業合作的現狀
截至2008年底,湖北省共注冊臺資企業2020家,投資總額50.89億美元,其中臺資農業企業67家,協議投資1.29億美元,臺資農業企業數量占總量的3.3%,投資規模占總量的2.5%。而臺商在制造業上投資1258家,占全部的64%,在服務業上有485家,占全部的26.3%,臺商投資農業和制造業、服務業的差距非常大。
為了加強鄂臺農業的合作,在省臺辦和農業廳的大力推動下,我省已經建立了一個國家級的臺灣農民創業園和三個省級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區。其中,臺灣農民創業園位于武漢市的黃陂區,入駐臺資企業4家;三個省級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區分別位于蘄春縣、丹江口市和鐘祥市。
二、加強鄂臺農業合作的可行性
臺灣農業的優勢主要在于其先進的發展理念、成熟的農業技術和相對寬余的資金。在發展理念上,臺灣農業為了適應地域狹小的特點和工業化的擠壓,大力發展農業旅游業和休閑產業,形成了“農業+旅游業”的特點;在農產品的生產上追求“精致農業”,放棄了追求農產品絕對數量增加的思路,轉而通過高技術,提高農產品品質和效益,增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尤其是水果、花卉在國際上非常有競爭力;在發展資金上,臺灣農業已經走過了原始資本積累階段,農業企業普遍已經做大做強,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管理上,臺灣農業企業管理規范,市場反映敏銳,市場化水平高;在發展水平上,臺灣農業已經實現了現代化,機械化程度非常高。但是,臺灣島內土地狹窄,市場容量有限,外部依賴性過強,進一步發展存在諸多不利條件。
我省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有農業人口3910萬,耕地面積4629萬畝,主要經濟作物的產量比較大,糧棉油和淡水養殖產量在全國居前,其中湖北油菜平均每年產量220萬噸,占全球油菜籽產量的1/18,居全國第一,淡水水產品產量也位于全國第一,加上近年來積極開展的土地流轉工作,非常適合在我省開展大規模的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的深加工業。而且,湖北省地處祖國中部,農產品銷售以國內市場為主(部分淡水產品除外),對外依存度比較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比較小。因此,鄂臺之間農業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大力推動鄂臺農業合作,既可以為臺灣島內農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也可以為湖北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注入活力。
三、進一步加強鄂臺農業合作、促進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1、制定鄂臺合作規劃,有序推動鄂臺農業合作。建議省臺辦和省農業廳等相關部門抓緊聯合制定鄂臺農業合作的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措施,盡快推進鄂臺農業合作。在適當的時候,可成立湖北省海峽兩岸促進會農業委員會,具體協調鄂臺之間的農業合作,并出臺鄂臺農業合作的相關法規。
2、引導臺資大企業投資農業產業。我省現有農業資源非常豐富,適合進行大規模的農產品種植、養殖和深加工,引導臺灣的大企業投資我省的種植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業,將會出現雙贏的局面。目前,投資我省農業的臺資企業的數量和規模都不大,鄂臺雙方的農業優勢都還沒有在合作中得到充分體現,應該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搭建招商引資平臺,引導臺灣的大企業投資我省的農業產業化。
3、盡快解決臺資中小農業企業的貸款難問題。中小企業貸款難在我國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而臺資中小農業企業在貸款上尤其難。一般情況下,臺資農業企業采用租用土地、廠房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和加工,而且普遍規模并不大,他們在進行貸款時沒有用來進行抵押的土地、廠房和其它不動產,因此很難貸到款。2006年國臺辦與相關銀行簽定協議向臺資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后,到2008年底,國家開發行和華夏銀行等相關銀行共向我省25家臺資企業發放了5.85億元的貸款;國臺辦在2009年2月份表示在今后三年里,大陸多家銀行將為臺資企業提供1300億元的融資服務。但這些貸款的主要對象是大型臺資企業,而且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上,大部分投資農業的臺資企業的融資狀況沒有根本改善。因此,建議我省國有擔保公司把為臺資中小農業企業進行融資列入擔保范圍,解決臺資中小農業企業貸款中存在的抵押、擔保問題,為臺資投資我省農業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
4、加強鄂臺農業技術合作。臺灣農業科技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建議我省農業管理部門加強與臺灣農業管理部門、農業科研部門、相關農業協會的交流,組織鄂臺雙方農業專家交流交往,積極參與“兩岸農業合作論壇”,爭取舉辦分論壇,開展農業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合作研究,共同舉辦農業技術培訓,在條件成熟時,可舉辦鄂臺農業技術交流會、農產品博覽會,為鄂臺農業技術的交流合作搭建平臺。
5、大力引進臺灣的農業旅游業和休閑產業發展理念。臺灣在農業旅游與休閑產業方面十分先進,如黃陂臺灣農民創業園中的臺灣兆豐世紀農業科技觀光休閑園,以發展現代化的都市農業為主,集旅游、休閑為一體,一期投資興建的7畝草莓大棚,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參觀,產銷兩旺,供不應求。農業旅游和休閑產業在大陸屬新興產業,發展相對落后,僅停留在吃農家飯、睡農家屋的層面上。要推動這一產業做大做強,需要加強與臺灣農業企業的交流合作,建議我省在推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過程中,充分借鑒臺灣成熟的農業旅游建設經驗。
6、進一步完善黃陂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相關優惠政策,發揮示范作用。作為我國中部地區唯一的一個臺灣農民創業園,黃陂臺灣農民創業園掛牌已一年多,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只有4家臺資企業入駐,投資1億多元人民幣。其他臺商考察、洽談多,簽約、落戶少;園區3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區內的基礎建設需要資金5—10億元,在國家、省、市沒有相關配套資金的情況下,僅靠黃陂區地方政府的投入,資金缺口還比較大;由于農業的特性,進入園區的臺資企業融資難;國家對創業園也沒有相關的稅收、土地、融資等優惠政策,臺灣農民創業園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建議省市有關部門針對黃陂臺灣農民創業園存在的特殊困難,拿出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資金,制定、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安排、協調引進一批大型企業項目,帶動更多的臺資投資到我省的農業產業中,并發揮創業園在兩岸交流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7、創辦與完善省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為鄂臺農業合作提供更多的平臺。據了解,繼續申請在我省設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存在較大困難。我省已有的3個省級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只有蘄春縣的形成了一定規模,其它兩個都只有1家臺資企業在生產經營。有限的平臺難以為加強鄂臺農業合作提供支撐,當務之急是要充分調動各地的積極性,爭取在臺商投資農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和農業資源優勢地區創設省級臺灣農民創業園。一是由省臺辦或省農業廳牽頭成立“湖北省推進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領導小組”,協調各市州推進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規劃的制定、政策的統一和對外招商等事務;二是參照江西省的作法,推廣蘄春的經驗,先把交通比較便利、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雙方資源互補性較強的地區作為先行試驗的地區,積極向臺灣的企業進行推薦,創業園區應作為一個實體參與兩岸的各項交流與合作活動。
8、充分發揮湖北·武漢臺灣周和李時珍醫藥文化產業合作發展論壇的平臺作用,加大我省農業對臺招商引資的力度。湖北·武漢臺灣周已經連續舉辦六屆,成功引進了富士康、冠捷、多普達等一批在臺灣實力很強的大企業,為把湖北打造成為制造業基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臺灣周的簽約項目中很少看到農業項目,如2009年湖北o武漢臺灣周期間共簽約臺資95.48億元,涉農項目僅兩個,協議資金約16億元人民幣,約占總簽約額的17%。臺灣周在農業招商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應進一步加大農業招商引資的力度。據悉2010年湖北·武漢臺灣周將首次在臺灣島內舉辦,建議將農業招商引資、交流合作作為一個專門的項目,提前籌劃,精心準備,力爭取得實效。依托蘄春縣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由國臺辦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李時珍醫藥文化產業合作發展論壇于2009年10月在蘄春縣舉辦,同時舉辦的還有中國湖北第十九屆藥交會暨李時珍國際健康文化節、第二屆海峽兩岸李時珍醫藥文化與產業合作發展論壇。這一論壇目前已經引起海峽兩岸以及國際中醫藥行業的廣泛關注,在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合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功案例,應在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