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一、我省礦產資源概況及開發利用現狀
我省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發現150個礦種187個亞礦種,分別占全國已發現的87.7%和81.7%;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92個礦種110個亞礦種,還有58個礦種77個亞礦種礦產有發現甚至被開發利用,但未查明資源儲量或未開展正規礦產勘查工作。
我省已查明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磷、鐵、銅、金、銀、石油、石膏、石灰巖、巖鹽、煤、建筑用礦產等開發利用已經具備相當規模形成了“三大礦業走廊”(武漢——鄂州——黃石冶金、建材走廊,云應——天潛——荊州鹽化工走廊,荊襄——宜昌——襄樊磷化工、建材走廊)和“七大礦業基地”(黃石——鄂州冶金建材基地,云應鹽化工石膏生產基地,潛江石油生產基地,宜昌磷化工建材生產基地,黃麥嶺磷化工基地,荊襄磷化工建材基地,荊門——當陽建材基地)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格局。1990年以來,礦業及相關原材料加工制品業產值一直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2008年度達到了36.73%,礦業經濟在我省工業生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經過近幾年來的引導和調整,我省礦產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進一步優化,礦業經濟有了明顯發展,礦山企業數量得到了控制,規模化、集約化和開發利用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二、我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1、礦產勘查投入呈遞減趨勢,新增資源儲量少。2008年度礦產勘查投入比上年度減少9%,在查明資源儲量的92種礦產中,有30種減少,35種持平,27種增加,但控制的資源儲量低,基本上沒能做到綜合勘查評價,不利于綜合開發利用。優勢礦產勘查工作因各種原因未能進一步加強,資源儲量增長不快。預計2009年我省礦產勘查投入將進一步減少,增儲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2、破壞浪費礦產資源的現象仍然存在。以采代探、采富棄貧、采主丟副的現象在一定范圍內仍然存在,大量小礦山的生產技術、裝備、管理水平比較落后,采礦回收率不高,綜合利用能力不強,資源浪費現象存在。
3、礦產資源保障水平下降,有影響和規模的礦業企業有待培育。石油、煤炭、鐵、銅、鋁、硫等礦產對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磷、鹽、石膏、水泥用灰巖等資源總開發規模大但分散程度高,后續加工企業在同行業的影響力和規模都不十分顯著,有待在產業鏈接上加強對接和培育;非金屬尤其是新興非金屬礦產的勘查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深加工能力明顯不足,技術水平不高,潛能未能發揮。目前尚未形成分工協作、完整有序的資源產業鏈。
4、開發和綜合利用技術亟待突破。多數礦山因資金、技術、管理上的不足,開發和綜合利用技術普遍不高,資源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低。此外,有多種潛在優勢礦產目前在利用技術上需要突破,例如寧鄉式鐵礦、棗陽金紅石礦、長陽銀釩礦、中低品位磷礦、累托石礦、煤系高嶺土礦以及鄂東地區部分伴生有益組分等開發利用技術尚未突破,回收利用效率不高;鄂西地區煤硫共生礦床的開發,由于綜合開采的技術要求高、成本大,目前一般的做法是采煤棄硫或采硫棄煤,基本未進行綜合利用,石煤中普遍含有釩、硒、鉬,由于品位低、不具備回收技術條件,釩、硒、鉬也未得到綜合利用。
5、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造成礦區土地損毀和環境破壞,容易引發采空區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泥石流及水土污染;破壞礦區水文單元的自然平衡,影響礦區生產生活用水;廢石、尾礦及礦業生產用水等壓占大量土地資源,污染礦區水、土和大氣環境,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6、礦產勘查開發監管難度大、任務繁重。無證勘查、無證采礦、越界越層勘查開采、以采代探、非法轉讓礦業權、不按批準或備案的勘查開采方案施工、不按時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現象時有發生,因近幾年政策調整變動造成部分礦業權處置矛盾突出,礦產資源資產化管理制度尚處在摸索階段,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剛剛起步,清理、整合、退出的工作任務十分艱巨。
三、對策與建議
1、切實重視和加強礦產資源勘查。我省已建立了省地質勘查基金,但基金的規模小,功能尚有待確立,為提高我省礦產資源保障程度,需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強礦產資源特別是優勢礦產資源的勘查力度,建議:一是加大省地質勘查基金投入,完善基金功能和管理機構;二是加大統籌全省礦產勘查的力度,推進整裝勘查,力爭實現主要礦產勘查突破;三是深入研究我省礦產資源與產業發展的關聯關系,將產業發展必需的礦產資源勘查放在突出位置,夯實我省資源產業發展的基礎;四是加大探索礦產勘查運行機制的力度,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原則,吸收我省優勢資源性企業對口合作勘查,為做大做強、培植有規模有影響的礦業企業提供平臺和技術、資金、資源支撐;五是創造條件建強建實一批地質勘查單位,建設好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地質勘查隊伍;六是加強重要成礦區帶的研究,加快建立和推進主要礦產資源儲備制度。
2、加強礦產資源管理的宏觀調控。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再生的、寶貴基礎資源,具有基礎物質性和長產業鏈的特點,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投資具有明顯的乘數放大效應和產業拉動效應。我省礦產資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面臨資源瓶頸日益明顯、粗放增長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局面,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兩型”產業的要求,加強以礦產資源為源頭的宏觀調控管理,促進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目標的落實,建議:一是開展主要礦產資源產業系統演進機制研究,建立以知識、資本、資源、生態、制度共生關系為基礎的資源產業鏈動態演進模式,比較精確地提出礦產資源宏觀調控的目標,找準影響產業系統發展的關鍵因素及動力作用機制,奠定礦產資源管理宏觀調控的堅實基礎;二是明確礦產資源宏觀調控的主要礦種,建立相應的調查、預測、預警體系,建立資源形勢分析報告制度。
3、努力構建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礦產資源的長效機制。要讓資源發揮最佳的綜合和長遠效益,核心是要切實注重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礦產資源,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將勘查開發的數量控制與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為實現這一目標,建議:一是強力推進礦業技術的改造和與相應產業的延伸對接,堅決淘汰落后的采選技術,進一步擴充我省礦產資源產業集群的內涵,倡導和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礦業生產封閉運行、無尾無害化生產;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推進資源整合和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三是采取合理的、富有彈性的行政、經濟、技術綜合政策,促進我省中低品位與高品位礦產資源的同步回收利用;四是加強對潛在優勢礦產利用的技術攻關,加強新型非金屬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和利用技術的研究應用。
4、落實好礦產資源管理的共同責任機制。礦產資源管理涉及的部門多,有關職能職責的相互銜接還不十分順暢,建議由省政府組織,進一步做好礦產資源管理相關職能職責的理順和銜接工作,既明確各自部門獨立行政的權限和責任,又建立高效的相互銜接配合的共同責任機制,為發展我省礦產資源產業創造良好的管理體制和制度。
5、健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協調機制。近幾年來,我省因礦產資源開發引發的生態環境事件逐年增加,為此應當引起高度警覺并采取相應的舉措,加緊構建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協調機制,建議:一是將涉及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管理的職能職責適當歸并,在相應的主要職能部門設立專事礦山環境管理、有別于自然地質環境管理的機構,統籌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管理工作;二是加強礦山土地復墾工作,將礦山土地復墾工作方案分解細化加以落實,修復或部分恢復破壞的土地功能,保護稀缺的土地資源;三是研究并部署礦產資源開發引發的塌陷、沉降、地裂縫、泥石流及水土污染等調查工作,制定并落實防治工程措施;四是啟動礦產資源開發環境綜合整治示范重點項目,對礦山土地復墾,礦山環境地質和水文地質恢復,廢石、尾礦及礦業生產用水等資源化無害化,礦區水、土和大氣環境防治等實施綜合整治,探索土地和環境功能恢復治理的途徑和經驗,為形成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機制和理論提供實證素材,為其它礦區的整治提供樣板,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
6、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管理的規章制度。建議著重建設以市場配置為基礎的規章制度,一是認真總結近幾年來我省礦業權市場管理的經驗教訓,完善有關的礦業權市場管理的規章制度;二是認真調查研究礦業權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結合礦業權市場建設進一步規范礦業權設置和授予權限及程序;三是加強礦產資源管理中介機構建設和管理,規范中介服務行為,特別是資源儲量評估、礦業權評估和拍賣、有關技術報告編制和評審等行為,加強礦業權有形市場建設,建立礦業權交易信息系統,定期發布政府擬出讓的礦業權信息;四是進一步加大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嚴厲查處違法行為,維持正常的礦業秩序,切實保障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