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快湖北衛生事業發展的建議

2014-09-15 00:56:30  
字體大小:【

 

熊 承 良


    發展衛生事業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間,湖北衛生事業經歷了手足口病、奶粉事件、冰凍災害、汶川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突發事件的挑戰,也迎來了新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政策的啟動實施。在機遇與挑戰中,全省衛生系統搶抓時機,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取得了長足發展,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健全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顯著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大大加強,婦幼保健、公共衛生信息和衛生執法監督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鞏固和完善,人民群眾的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也存在著諸多困難與問題,面臨著嚴峻形勢與挑戰。

    “十二五”期間,將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深化調整、再上新臺階的關鍵時期。因此,必須及早統籌謀劃全省未來五年衛生事業的發展目標和思路,抓住重點,立足發展,確保全省衛生事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更好地為我省經濟建設、為人民健康服務。

    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按照國家建設標準計算,全省縣級醫院業務用房面積缺口達55~75萬平方米,缺口比例占20%左右。鄉鎮衛生院危房達23.2萬平方米,占業務用房的6.8%。38個城區仍有29%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60%的服務站建筑面積未達到衛生部規定標準。根據調查,全省鄉鎮衛生院中,有45%沒有室內管道供水、43%沒有供暖設施、60%沒有污水和污物處理設施,部分鄉鎮衛生院設備配置仍未達標。

    2、農村衛生技術人才匱乏。農村衛生人員呈現學歷低、職稱低、有合法執業資格人數比例低的“三低”狀況。全省鄉鎮衛生院共有在職衛生技術人員60365人,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只占2.3%,50%以上的人員僅有中專學歷;中級以上職稱的僅占29.2%,而初級職稱占59.6%,無職稱的還有11.2%;取得國家許可的執業(助理)醫師和執業護士只占衛生院衛技人員總數的69.4%。全省村衛生室中,有46.1%的人員無任何專業學歷,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數只有11%。

    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不高。由于籌資水平限制,新農合制度還是以大病統籌為主,主要解決參合農民的大病醫療費用負擔問題。2009年人均籌資僅為100元,全省新農合住院費用實際補償率僅為46%,大部分醫療費用仍由農民自己承擔,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4、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不足。雖然近幾年政府衛生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增速較慢,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也很低,醫療衛生機構生存與發展依然比較困難,特別是農村醫療衛生機構負債沉重,全省鄉鎮衛生院平均負債高達92萬元。由于醫療衛生機構運行保障政策不到位,導致衛生事業的福利性和公益性不能得到充分體現,衛生服務市場化的傾向還比較嚴重。

    5、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城市衛生資源相對比較集中,農村衛生資源相對比較短缺;醫療資源相對充足,衛生監督執法、疾病控制、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資源嚴重不足。人民群眾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尚待進一步改善。

    二、建議
    1、進一步強化政府責任,加大衛生投入。醫藥衛生事業是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和生活質量的重大民生問題。政府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起著主導作用,發展衛生事業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衛生工作,將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與任務納入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要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對各級政府完成衛生工作目標與任務情況定期進行考核評價,給予獎懲。要加強部門協調,動員全社會支持和參與衛生工作,為衛生事業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要進一步落實各項衛生投入政策,確保政府衛生投入增長速度不低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確保政府衛生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越來越大,并重點向公共衛生、農村衛生、社區衛生等領域傾斜。要努力拓寬衛生投入渠道,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衛生投資領域,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

    2、堅持科學的衛生發展戰略,促進衛生事業健康協調發展。“十二五”期間,衛生事業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以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為根本出發點,以衛生資源優化配置為重點,以衛生改革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利用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發揮政府和社會兩種力量,走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衛生事業發展之路。衛生事業發展要兼顧重點發展和保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在鞏固發展城市醫療衛生中心地位的同時,重點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中醫藥事業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大力發展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衛生事業發展要與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的實際健康需求相協調。堅持“大衛生”觀念,把狹隘的醫療衛生服務轉變為社會性、全局性的衛生行為,把衛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轉變人們的衛生觀念、增進有益健康的行為方式上來,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和對衛生工作的參與程度,促進與此相關的多部門配合協調,促進社會人群共同參與。

    3、繼續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四大體系建設。一是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重大傳染病和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網絡。健全精神衛生防治服務網絡,重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加強以縣級急救中心為重點的城鄉急救體系建設。完善采供血服務網絡。繼續推進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加強衛生監督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衛生監督體系,提高監管能力。二是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繼續推進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加強對各類醫院的規劃管理,優化布局和結構。建立醫院與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三是加快建設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的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水平,適當增加農民繳費金額,提高保障能力,全面實施新農合門診統籌。四是建立健全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實行省級集中網上公開招標采購、統一配送,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用藥。

    4、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加強醫療服務監管。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監管機制,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把部分公立醫院轉制為民營醫療機構。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院,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體制。規范社會資本包括境外資本辦醫療機構的準入條件。健全醫院管理評價體系,加強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執業行為監管,維護醫療市場秩序,保證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

    5、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積極落實“四免一關懷”等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強肺結核病患者的歸口管理和督導治療,積極開展結核病快速診斷和結核菌耐藥研究。推進血吸蟲病綜合防治。有效控制霍亂、狂犬病等傳染病。進一步強化免疫規劃工作,繼續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狀態,努力實現消除麻疹目標,穩步減少乙肝病毒攜帶人群。強化傳染病網絡直報,做好疫情監測工作。控制并努力消除地氟病、地甲病等重點地方病對病區群眾的健康危害。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系統管理。加大精神疾病防治力度,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傷害預防控制工作。堅持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繼續推進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建設健康城市,進一步做好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6、堅持依法行政,大力推進衛生監督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建立健全有效的綜合協調機制和快速應急反應機制,提高食品安全綜合監管能力。加大對塵肺病、職業中毒、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等重點職業病的防治力度。

    7、切實做好婦幼保健工作,提高婦女兒童保健水平。加強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完善農村、城市婦幼衛生服務網絡。繼續在農村地區實行住院分娩補助,開展農村婦女“兩癌”篩查工作,采取各項措施,努力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有效控制重大出生缺陷發生。

    8、突出做好衛生應急工作,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推進省、市、縣三級衛生應急組織機構建設,建立健全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完善省、市、縣三級衛生應急決策指揮系統,提高應急決策指揮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和直報系統,及時做好衛生應急預警。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建設,做好衛生應急演練。加強衛生應急裝備以及救援基地建設,建立健全衛生應急物資儲備和調運系統。

    9、堅持中西醫并重,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加強中醫能力建設,建設好國家級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一批國家重點中醫醫院,建成專業齊全、分布合理和中醫特色優勢明顯的中醫藥重點專科群和示范中醫醫院。加強中醫人才隊伍建設,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做好中醫藥繼承和創新工作,培養一批全國知名的中醫藥人才。加強中藥研究與開發,建立一批中藥規范化種植基地和生產研發基地,培植一批知名的中藥企業,構建比較完善的中藥產業鏈,中藥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顯著增加。繁榮中醫文化,建立炎帝神農和李時珍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促進中醫醫院文化建設,加強中醫科普知識宣傳,做好中醫對外交流與合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大力發展中醫藥教育,發展民族醫藥事業,逐步建成中醫藥強省。

    10、加強醫學科學研究,加快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醫學科學研究,進一步完善資源共享、優勢整合的科研攻關工作機制,組織開展對重大疾病的聯合科研攻關,力爭在關鍵技術上有新的突破。加大對新技術的評估、準入和轉化、推廣工作,提高衛生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應用率。加強醫學科研、學術帶頭人隊伍建設,培養一批以中青年為主體的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免費定向培養、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等措施,為農村培養適用的醫療衛生人才。制定和落實人才吸引政策,引進醫學院校本科以上學歷的大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工作。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醫療衛生人才支援農村的長效機制。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省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計劃生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