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
3月中下旬,按照省政協十屆十三次常委會會議調研工作方案的安排,鄭心穗副主席率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部分委員,赴武漢市、孝感市就“十二五”期間我省環境污染治理規劃工作進行了調研,并與省、市相關部門和有關專家進行了座談和研討。
調研中委員們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環境保護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加強組織領導,全面推進各項環保工作,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一五”兩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環境污染惡化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緩解,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十二五”期間,隨著我省工業化和小城鎮建設進程的加快,隨著“兩圈一帶”戰略的實施,我省環境保護工作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委員們認為,“十二五”期間,應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發展為中心,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科技為動力,通過環保杠桿,促進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發展,切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我省“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應把握好兩點:一是在指導思想上,應積極服務于我省“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應積極服務于“兩圈一帶”建設,努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科學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二是在規劃目標方面,應按照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要求,發揮我省平原水網景觀和丘陵山地自然生態的優勢,突出“千湖之省”的特色,構建“碧水、藍天、青山、美城(村)”的生態格局,將我省打造成人水和諧、綠色宜居、生態文明、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群和生態農村帶。
基于上述認識,調研組對我省“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對全省“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進行戰略環評,努力促進科學發展
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是對宏觀經濟社會的政策、法規、規劃、計劃中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的分析、預測和綜合評價,其目的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合理地安排重點區域開發、生產力布局、資源配置和重大項目建設,并采取預防措施或者其他補救措施,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
建議:1、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發展與環境綜合決策機制,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促進生產力的合理布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能源的持續發展、合理利用以及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戰略環評應該立足于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分析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支撐性,從宏觀層面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2、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主要任務與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年度計劃,將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3、進一步完善環境管理體制和機制。統籌環境保護立法、環境保護規劃與環境功能區劃、環境綜合整治、環境監測與預警系統建設;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手段和市場機制,統籌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科學合理確定“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指標,推動總量減排,著力改善環境質量
“十二五”期間,應在確保完成國家規定的各項減排指標任務的前提下,科學確定我省污染減排其他指標,以總量減排為抓手,毫不動搖地推動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集中力量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環境質量。
建議:1、將“十二五”污染減排與生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按照各地環境影響程度設計污染物減排指標;在國家規定的減排指標外,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確定減排指標,盡可能一地一策地解決區域污染物減排和區域質量改善問題。
2、繼續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總量控制目標既應考慮國家安排的強制任務,也應根據我省各地情況,更多地考慮可能性和技術經濟可行性因素,如地區差異、現狀治理水平、環境質量現狀、經濟發展水平、污染密集型行業產值比重、污染排放強度、環境容量等。
3、把老百姓最關心的環保問題作為“十二五”污染治理重點,如空氣和飲用水問題。在大氣污染物控制方面,實施藍天行動計劃,嚴格控制二氧化硫、粉塵等大氣污染物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開展城市“灰霾”防治;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推行機動車環保監測標識管理;探索實行城市群空氣污染聯防一體化的政策措施,統籌大氣污染治理。在水污染物防治方面,突出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組織劃定鄉鎮水源地保護區,繼續開展全省農村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性調查和評估工作;調整優化縣級市以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建立水環境質量評估考核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小流域治理資金支持。
4、把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作為“十二五”重要工作內容。采取區域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協調推進的辦法,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飲用水水質衛生安全、村莊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自然生態保護等工作;結合新農村建設,全面推行農村環保工程,創建一批環境優美鄉鎮、文明生態村。
5、高度關注環境工作中的其他一些突出問題。如,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及垃圾滲濾液的處置、重金屬污染防治、我省突出的環境風險的防范和歷史遺留環境問題消除等。
三、積極服務“兩圈一帶”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應全面評估和深入研究我省“兩圈一帶”發展戰略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笆濉逼陂g,隨著我省“兩圈一帶”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和推進,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必須未雨綢繆,抓緊研究和全面弄清我省環境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制定應對方案和計劃。
建議:1、繼續推進實施《武漢城市圈生態環境規劃》,加大部省合作協議工作力度,積極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編制實施《武漢城市圈碧水工程規劃》,爭取盡快納入國家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
2、啟動并實施鄂西圈“一江兩山”交通沿線生態景觀環保項目建設,實施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3、以環評為手段,調整優化湖北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格局,有序利用沿江豐富的水資源,推進產業聚集、污染集中處理。加快長江沿岸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一批重大環境工程項目納入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啟動《長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規劃》中我省重點工程的前期工作。4、突出我省環保工作特點和重點領域,積極推進“三江”(長江、漢江、清江)、“兩庫”(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三湖”(洪湖、梁子湖、大東湖)等重點流域重點區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四、進一步推進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創新,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性保障
抓住“兩型”社會建設契機,充分發揮“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積極推進我省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向低碳方向轉化。
建議:1、積極探索大環保工作體制和機制。充分發揮省環保委的作用,整合組成單位力量,推動部門聯動;建立武漢城市圈、鄂西圈和湖北長江經濟帶環保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開展環境聯合執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和人民群眾參與環保事業,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生態文明的良好局面。
2、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和考核體系,建立起完備的生態保護機制,為形成“兩型”產業結構、發展方式、消費模式提供基礎,為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提供保障。
3、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財稅政策和土地等資源配置政策;積極開展傳統產業生態化技術改造,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減輕環境污染;以控制碳排放為核心,在武漢城市圈率先建立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制度,加強溫室氣體監測、預警及控制能力建設;構建森林城市群,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森林“碳匯”。
4、積極探索有利于推動環保事業發展的工作機制。完善排污權交易制度,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制定并實施生態補償政策,逐步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和流域水環境保護領域實行生態補償;制定重污染企業退出的補償和激勵政策、綠色信貸政策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政策;進一步探索排污稅費改革新機制等。
五、進一步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環保工作水平
對照國家標準化建設的要求和我省環境監管的任務,我省環境監測和監察能力建設在“十二五”期間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建議:1、全面加強環境保護的監控、應急處理和宣傳教育能力建設,形成省市監控中心現場核查能力、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能力。
2、積極開展新污染源和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試點,重點城市地表水和飲用水污染檢測能力要不折不扣地達到國家規定的統一標準;建立輻射監管機構,重點加強輻射事故快速響應能力建設;建立起對溫室氣體、臭氧、灰霾、水中揮發性有機物等新污染因子的監測系統(目前我省尚處于空白);完成環保信息四級數據傳輸主干網絡的建設,推動基層環境信息標準化建設。
3、進一步加大環保投入,加強環保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