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
根據省政協十屆十三次常委會會議專題調研工作部署,3月18日至24日,李傳鋒主任帶領委員會部分組成人員,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鶴峰縣、五峰和長陽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就當前我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十二五”期間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一行認真聽取了有關地方政府的情況介紹,與部分干部群眾進行了座談,并實地考察了部分縣市新農村建設、生態旅游開發工程項目及現代煙草農業試點基地建設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民族地區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領各族群眾勵精圖治、艱苦創業,舉發展旗,打民族牌,走特色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可喜成績。2009年,恩施州全州實現生產總值280.7億元,同比增長12.8%;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8.3億元,同比增長18.7%;工業經濟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56.6億元,同比增長26.9%;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9家,總數達到424家。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實現農業增加值96億元,同比增長5.1%。旅游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全年接待中外旅游者663.6萬人次,同比增長42.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9億元,同比增長20.9%;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億元,同比增長2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2.2億元,同比增長30.7%,投資對GDP增長的拉動較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4.5億元,同比增長26.9%;直接利用外資1311萬美元,同比增長13.6%;完成外貿出口8671萬美元,同比增長53.7%。科技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建設和高中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衛生事業發展步伐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1.5%。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7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5萬人,援助困難群體就業1萬人;全州社會保險擴面6.2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6%;新增農村低保對象5萬人,6萬城鎮居民和20萬農村困難群眾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完成了7000戶農村D級危房改造。積極爭取項目支持,解決了農村35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啟動了570個重點貧困村和39個重點老區村“整村推進”工作,完成搬遷扶貧3888戶、1.4萬人,解決了11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和脫貧問題。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07元,同比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10元,同比增長11.6%。五峰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9億元,財政總收入13535萬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68元。長陽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75億元,同比增長12.5%,財政總收入3.93億元,同比增長11.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94億元,同比增長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82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8%和10.5%。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省民族地區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
但與全國、全省其它地區相比,我省民族地區發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從附表可以看出,恩施州2008年經濟總量只占全省經濟總量的2.2%,固定資產投資只占全省的2.4%,外貿出口總額、利用外資總額、交通基礎設施里程都不到全省的1%,城鎮居民收入比全省平均額少370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省平均額少2137元。
再從恩施州與周邊湖南、貴州、重慶有關市州相比來看,也存在較大差距。從經濟規模看,2008年恩施州、湘西州、張家界市、懷化市、銅仁地區、黔江區實現生產總值(GDP)分別為:249、227、184、504、217、60億元,恩施州位列第二,但6個地區人均GDP分別為:7159、9081、12337、10950、5441、13873元,恩施州位列第五。從發展速度看,2008年恩施州增長速度為11.5%,湘西州、張家界市、懷化市增長速度分別為8.2%、13.2%、13%,銅仁地區為11.5%,黔江區為17.3%,恩施州與銅仁地區并列第四,處于靠后位次,僅比湘西州快3.3個百分點。從產業結構看,2008年恩施州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6:25:39,湘西州為19:42:41,張家界市為17:25:58,懷化市為22:37:41,銅仁地區為37:28:35,黔江區為15:48:37,結構最優的為湖南的三個市州,其次為黔江區,恩施州和銅仁地區經濟結構大體相同,同屬落后型經濟結構。因此我們認為,我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雖然較快、成績明顯,但差距很大。
二、制約民族地區發展的主要問題
制約我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問題主要有四個:
1、交通基礎設施缺失仍然是制約民族地區發展的最主要問題。如鶴峰縣、五峰縣是全省少有的無鐵路、無機場、無高速、無國道、無水運的交通“五無”縣市,處于交通“死角”位置,滬蓉高速的建成,雖然很大程度地緩解了我省民族地區部分縣市的交通困難,但對鶴峰、五峰、來鳳等縣而言,因其地理位置原因,沒有高等級公路,與高速公路沒有連通,交通仍然十分不便,(這次調研委員們深有感觸,從恩施州到鶴峰小車要走3個多小時,從鶴峰到五峰要走3小時,從五峰到宜昌要走3個多小時,山高坡陡,路況差,山區群眾出行的主要工具大客車、小貨車所需時間就更多了。)給山區生產資料、生活物資的運送帶來極大困難,招商引資難度極大,資源優勢難以轉化成經濟優勢。交通建設資金籌措困難,目前省交通建設資金到位遲,有些建設項目需要地方配套的資金因受地方財力有限無法到位,導致交通建設項目靠舉債度日,資金缺口大,還貸壓力大,交通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困難。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行路難的問題,民族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將無從談起,和全省其他地區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2、轉移支付政策不盡合理,待遇差挫傷人員積極性。民族地區干部反映,目前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不盡合理,有的轉移支付是扶富不扶貧的政策,上交的多,轉移支付的就多,上交的少,轉移支付的就少。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小,上交的必然就少,導致對民族地區的轉移支付就非常少,沒能充分體現對民族落后地區的照顧。民族地區干部年均津補貼僅5000元左右,鄉鎮干部條件更艱苦,嚴重影響干部、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由于工作條件差,收入差距拉大,民族地區人才外流日趨嚴重。
3、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扶貧攻堅任務艱巨。目前恩施州尚有貧困人口129萬人,占全州農業人口的38%,農村危房戶10萬多戶,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地區的困難群眾還有50多萬人,其中大約40萬人需要采取扶貧搬遷措施才能解決脫貧問題。由于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真正形成,農業和農村發展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的問題仍然突出。發展基礎仍然薄弱,縮小貧富差距的任務十分艱巨。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成為制約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瓶頸”。
4、科技人才缺失,民族地區發展缺乏技術支持。由于山區區位劣勢,生產生活條件差,科技人員待遇差,村級農技服務站等基本上人去站空。外面的不進去,里面的想出來,人才引進難、留住難,高學歷人才尤其是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嚴重匱乏。與此同時,受周邊經濟相對發達縣市優厚待遇的吸引,民族地區教育和衛生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外流嚴重,對社會事業的發展無異于雪上加霜。
三、對“十二五”期間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建議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民族地區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強,我省也配套出臺了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如“一法兩規”。但從執行情況看,還存在政策落實不夠、落實困難的問題。有的政策制定了,但沒有具體的實施辦法,導致政策未能有效實施;有的政策執行了,但執行力度不到位,民族地區未能充分享受政策帶來的實惠;隨著形勢的發展,有的政策已不適應現實要求,需要進行完善。為此,建議:
(一)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的實施意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若干規定,制定更加優惠的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政策
1、增加省級少數民族發展基金。我省自2006年設立的每年1000萬元(2009年增加到1100萬元)的省級少數民族發展基金,在促進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教育設施改善、農業科技推廣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少數民族群眾增收難、上學難、行路難的問題。隨著全省經濟快速增長,1000萬元的發展基金就顯得額度小,難以滿足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縮小發展差距和貧富差距是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參照中央加大民族對口支援和扶持力度,我們建議,將少數民族發展基金的額度提高到5000萬元以上,并隨財力的增長幅度同比例遞增。
2、減免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配套資金。由于受目前交通投資政策的影響和制約,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部實行定額補助投資政策,均需要籌措地方配套資金,且地方配套資金一般占項目投資總額的20%-50%,民族地區地方財政根本無力解決配套建設資金,基本上都是采用負債的方式發展交通。高比例的配套資金制約了民族地區交通建設的有序推進。建議“十二五”期間加大國家和省對民族地區交通建設的投資力度,減免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配套資金。
3、建議省財政廳積極爭取財政部落實恩施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西部地區優惠政策并補齊2009年應撥付的差額部分。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中央財政給西部地區是按照80%的比例補助。恩施州是我省唯一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地區,理應享受其他西部省份相同的政策,但在2009年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2007年以來的社區衛生服務補助、重大公共衛生項目補助等方面,中央財政對恩施州是按照中部地區的標準(中部地區按60%補助)撥付的,每年恩施州減少中央衛生專項補助超過2000萬。
4、積極爭取國家設立“武陵山民族地區統籌發展試驗區”,進一步加大對民族縣市發展的扶持力度。在繼續落實已經出臺的各項扶持政策基礎上,繼續加大“616”工程、“城鄉互聯,結對攻堅”等對口援建力度。建議增加結對扶持隊伍,實行“市縣聯姻共建”機制,由一個省轄地級市在“十二五”期間連續五年結對援建一個少數民族縣。省級財政分配扶貧資金時,對民族地區要體現和落實“高于平均水平”的優惠政策。
(二)進一步加大力度促進民族地區基礎設施改善和特色產業發展,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
1、繼續做好“兩基”鞏固工作,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建議將省民族教育補助資金增加到1000萬元,用于進一步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每年建設和改造50所農村寄宿制民族中小學校,加快寄宿制中小學建設,初中以上普及遠程教育,逐步擴大高中階段招生規模,力爭3—5年內使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采取有力措施,增加教育投入,積極引導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支持民族地區辦學,由省財政補貼進行教師職業培訓,著力提高民族地區教師素質,使山區孩子得到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為民族地區培養更多的人才。
2、完善轉移支付政策,設立省級專項資金,支持民族地區壯大特色產業。省級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民族地區重點龍頭企業擔保貸款的貼息,解決民族地區企業融資難問題,支持其做大做強,同時加大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著力支持民族地區打造一批綠色農產品品牌。
3、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明確補償對象,提高補償標準,嚴格按照規定組織實施。盡快啟動生態公益林建設項目補償政策,通過實施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達到森林資源受保護、農民群眾得實惠、調動廣大群眾保護生態公益林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的目的。
4、加快解決幾個具體問題。據恩施州反映,“十二五”期間,全州還有138.76萬人飲水不安全,群眾飲水困難的還有51.4萬人,希望納入國家和省規劃盡早解決。改善鄉鎮衛生院醫療條件,全面推廣長陽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經驗,緩解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支持民族地區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加快民族地區縣市文化體育場館建設,促進少數民族文體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