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湖北省委員會
在《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兩個重要文件的指導下,我省中職教育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全省招生49.1萬人,已超過普通高中招生的42萬人,在校生規模與普通高中達到1:1;中職教育覆蓋面逐漸擴大,專業門類更加齊全,已基本能滿足學生求學的需要;教育投入有所增長,教育條件有所改善。但是,按照國務院關于把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我省中職教育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一、湖北中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源不足,招生大戰愈演愈烈。一是多數地方政府重視普通高中教育,把保持較高的高考升學率作為一項政績。盡管上級對職業教育十分重視,但地方政府在政策導向、資金投入等方面極力支持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仍然處在邊緣化的位置,龐大的普通高中規模擠占了中職教育的生源。例如,某地級市2009年初中畢業12900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約9000人,約2000人進入社會,僅剩下約1900人進入中職。經過中職教育工作人員的多方努力,主要到西部省份招生,最后實際完成7000人的招生任務,可見中職教育招生難度之大。二是中職學校數量多、規模小,招生大戰在所難免。由于教育部門、勞動部門、民政部門等多頭審批中職學校(技校),近幾年來中職學校的數量大幅度增加,而生源數量有限,各校在招生中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以吸引生源,其中少數學校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如虛假宣傳、給回扣等,導致中職教育招生秩序混亂,信譽下降,極少數學校甚至有騙取中職學生貧困補助之嫌。由于“僧多粥少”,調查中發現某公辦學校按計劃可招生1000人,2009年卻只招到500人;某民辦學校可招收500人,2009年卻只招到180人。由于規模小,導致教育資源閑置浪費,辦學效益很低。
2、經費短缺,教育質量得不到保障。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除了義務教育外,職業教育是政府教育投入最多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對中職學校的生均投入低于普通高中。湖北的相關數據是:2008年中職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779元,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881元;中職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204元,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250元,均為后者高于前者。除生均預算內事業費和公用經費外,專項資金更是向普高傾斜,大量的專項資金投到普通高中。盡管中職教育學生每年收費2200元,但比普通高中學費、“三限生”收費、擇校費、借讀費等總收入仍要低很多,所以中職學校正常教學運行十分困難。據了解,一所在校生3000人的中職學校,在相當節約的情況下每年約有100萬元的經費缺口。
比較而言,在整個教育系統中中職教育是弱勢群體,湖北尤其如此。據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關于2008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全國中職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為3811元,湖北只有1779元,居倒數第一,僅為全國平均數的46.68%;比最高的北京市11127元少9348元,僅為北京市的16%;比倒數第二的安徽省2075元少296元,僅為安徽省的85.7%。全國中職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為912元,湖北只有204元,居倒數第一,僅為全國平均數的22.4%;比最高的北京市5156元少4952元,僅為北京市的4%;比倒數第二的安徽省317元少113元,僅為安徽省的64.4%。
湖北中職教育經費短缺,直接影響著中職教育的整體質量。一方面,中職教師收入低。中職教育以實踐性教學為主,生源質量又差,對中職教師的要求和所付出的努力不在普通教育教師之下,甚至要付出更多,理應得到同等的報酬。然而調查顯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實行績效工資,高級教師每月收入在3000-4000元,高中教師的收入亦有同樣水平,而中職學校同級別教師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部分教師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導致很多教師不安心工作,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另一方面,學校缺乏基本的實習條件。學校經費只能維持最低水平的運轉,無力進行教學條件的改善,特別是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簡陋的教學裝備滿足不了基本的教學需要,唯一的辦法是過早地把學生送到企業去實習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到企業必須服從企業生產的需要,絕大多數的學生實際上就是生產線上的工人,只能學到與生產相關的一點技能。中職教育有完整的教學計劃,應該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而目前三年制的中職教育,一般在校時間為兩年,在調查中甚至發現有的學校在校學習僅為一年,第二、三年全在企業頂崗實習,如此安排,教育質量當然得不到保障。這樣的結果與中職教育的初衷相去甚遠,長此下去,中職教育將難以為我國企業培養出高水平的技術工人。
3、就業率雖高,但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率不高。據統計,幾年來湖北中職教育的就業率一直在95%以上,遠高于高職和本科的就業率,這被認為是中職教育成功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稍作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一數字下掩蓋著兩個問題:一是任何一個初中畢業生,包括農村青年,只要他愿意外出找工作,都能找到一個低端的報酬較低的工作。而目前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大多數仍然是低端的報酬較低的工作,那么上述數字就難以說明中職教育的成功,而只是一個虛高的數字。二是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以沿海地區為主,過去是珠江三角洲,現在是長江三角洲。省教育廳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職就業35.4萬人,其中本地就業12萬人,外地就業23.4萬人,外地就業比例在70%左右。中職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率不高,也難以說明中職教育的成功。盡管湖北省對中職教育的投入有限,但畢竟還有一定的投入,而目前大量的生源來自外省市,畢業后又到外省市就業,這意味著地方投入沒有為地方產出作貢獻,那么中職教育就成了一種輸血式的教育,地方經濟難以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改進湖北中職教育的建議
解決中職教育經費不足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政府應增加投入,然而,湖北是典型的“窮省辦大教育”,各個層次的教育規模都很大,都需要政府投入,如高等教育規模在全國處在前三位,省屬高校生均經費投入在全國處在后幾位,而湖北省2007年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為17.50%,高出16.26%的全國平均水平;2008年為16.51%,高出16.32%的全國平均水平。在政府短時期內不可能大幅度增加中職教育經費的前提下,解決湖北中職教育可主要考慮如下兩個策略:
1、中心城市組建職業教育集團,集中力量按專業建設開放性實習實訓基地。每所學校不可能為每個專業都建設實訓基地,必需進行結構調整。建議中心城市由教育管理部門出面組織,以品牌職業院校、示范性職業院校為龍頭,聯合社會辦學單位等,與社區、企業(行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共同出資建設開放性的實習實訓基地,實現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聯動,促進職業教育內部以及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能鑒定的互通。上海市在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建設開放性的實習實訓基地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2005—2009年分4批批準立項建設了80個職業教育開放實訓中心。湖北可借鑒上海的做法,分別以武漢、宜昌、襄樊三個城市為中心,各自按行業和領域組建職業教育集團,高職院校、中職學校與中央和省在各城市的骨干企業聯合,由政府、企業和學校按協議出資共同建設若干開放性實習實訓基地,首先解決各城市的中、高職教育實習實訓問題,然后向其它周邊地區開放,達到資源共享,提高基地的使用效率與效益,如武漢市可向“1+8”城市圈開放。
2、縣(市、區)政府著力抓好職教中心,為縣域經濟服務。從目前來看,我省各縣(市、區)職教中心的辦學目的主要是為就業服務,為畢業生找到一份工作就算完成了任務。實際上,中職教育為縣域經濟服務是大有作為的,關鍵是政府要高度重視,要像重視普高一樣重視職業教育。很多縣(市、區)為第一中學辦新校可以投入上億的資金,而很少能為辦好職教中心投入其一半的資金。辦普通高中為國家培養人才固然不錯,但客觀地說普通教育考出去的人越多,地方就越窮,因為實際情況是,考出去的大學生很少會回到地方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而職業教育辦得好,是能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因此,各縣(市、區)政府應切實重視中職教育,舍得加大對中職教育的投入,集中力量辦好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專業,為縣域經濟發展培養大量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