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湖北省委員會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日趨嚴峻。為此,政府出臺了多項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日益增多。根據《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09年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有21.6%的人選擇“自主創業”。
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常常有好的項目或技術,但是由于不懂創業的有關知識和政策,如財務管理、市場營銷、融資環境等,創業往往半途而廢。2005年一項統計表明,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大學生創業要獲得成功,除創業者本身條件外,更需要外部社會有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第一是要依托大學堅實的技術背景;第二是要有必要的場地空間;第三是要有成功人士為他們提供創業的經驗;第四是要“提供融資的幫助,投融資環境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意義深遠”,這一點對大學生成功創業至關重要。
一、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模式與國家大學科技園的責任
我國各地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模式大致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型、市場拉動型和混合型三類。如政府主導型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成功經驗。上海模式的主要做法是:由上海市政府主導出資,設立5億元的“天使基金”扶持大學生科技創業。通過成立基金會,實行專業化社會管理,堅持公益性、非營利性,以資金為紐帶、以大學科技園為基礎,建設孵化平臺,經過對創業項目的審定評估,篩選出孵化項目,入住園區,給予使用場地的優惠,并且給予如工商注冊、財務管理、經營、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專業輔導,通過各高校及大學科技園的有效運作,扶持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業,成效顯著。
在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也具備相應的條件。從1999年11月起,東湖高新區大學科技園(包括武大科技園、華工科技園、華農科技園、理工科技園、華師科技園等)開始建設,開發面積4009畝,重點發展了光電子信息等六個方向的高科技產業。到現在,大學科技園共引進高新技術企業218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同時,建成了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服務平臺,完全能夠為促進大學生創業提供基礎條件和多方面的支持。在大學科技園中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是地方政府應該倡導和實踐的方向,也是國家大學科技園重要的社會責任。
二、東湖國家大學科技園支持大學生創業已做的基礎性工作
1、積極協助高校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與培訓??萍紙@和各關聯的高校分別組織了創業講堂,開辦創業教育網絡平臺,教學內容包括創業計劃商業機會、創業資源、公司創建、市場營銷、競爭分析、企業戰略、創業融資等主題,教學形式包括課內教學、網絡教學、參觀考察、企業家論壇等環節。各科技園還組織不同類型的創業培訓,內容有知識產權法、合同法、勞動法、公共關系和營銷建議、商業計劃、資金申請、專利相關知識、物業管理。
2、提供見習實習機會。大學科技園通過接受大學生實習實訓,安排部分大學生到企業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寒暑假有組織地安排大學生到校園周邊孵化器、科技園內的企業見習。很多大學生在見習崗位上就業。組織大學生開展創業計劃競賽,近兩年各校通過參加創業計劃競賽篩選并在科技園區注冊成立公司的大學生團隊已達數十家。
3、提供創業場地和全方位服務。各校在周邊孵化器拿出部分場地,在園區提供創業辦公場所和服務條件。成立了“湖北省留學生創業園”等孵化器,主要采用房租優惠或者以房租作為風投資金入股的模式,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及有創業志向的大學生到科技園創業。向大學生企業提供政策咨詢、企業登記注冊以及商務、融資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務。截止目前,各園區專門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創業孵化場地達3萬平方米,接納并孵化大學生創業企業數十家。同時還為大學生創業企業爭取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為有條件的企業爭取國家的項目資金扶持,進行投融資服務、科技中介服務以及引進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服務。
4、基金扶持孵化。武漢大學科技園出資1500萬和五家單位一起成立了武大創新投資有限公司,華工園和學校聯合創辦了“研究生科技創新基金”、“大學生創業創新基金”,參與省科技廳和武漢市科技局協議成立啟動“武漢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天使基金”,“天使基金”總規模為5000萬元,采取“基金會+高校分基金會”的組織構架,按1:1的比例配套籌集資金,用于合作高校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目前已經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設立了分基金會。該基金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施資助:一是資助建設大學生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成果轉化所需的場地和服務;二是對科技成果孵化成熟后高校畢業生創辦的企業予以資助,對每個項目按30萬元以內的額度投資。
5、建立高校創業網絡聯盟,提供創業信息,交流創業經驗。國內首家由高校創辦的“中國高校就業聯盟網”就在理工科技園旗下,這也是國內首家面向大學生提供就業和創業信息服務的網站。各高校和科技園之間,也在積極謀求網絡聯盟,逐步形成高容量的信息載體和交流平臺。
三、幾點建議
1、建立聯席會議機制。以“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建設”為主題內容,由省政府牽頭,以省科技、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商、稅務等部門為主體,武漢市政府相關部門、東湖開發區管委會、各關聯高校、各大學科技園管理機構參加,定期召開促進大學生創業工作會議,組織開展高校、科技園和社會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系,通過政策引導,整合資源,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業工作。爭取在2-3年時間內初見成效,為湖北大學生創業提供示范經驗。
2、地方政府出臺以稅收優惠為核心的配套優惠政策。包括工商“零首付”、降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銷售額標準;引導支持大學生創業團隊和成熟企業聯盟;政府采購優先購買大學生企業的服務和產品等。
3、調整高校評價標準,把大學生創業、大學科技園建設納入學校教育改革的整體規劃中。對大學科技園重新定位,把大學生創業工作作為工作重點之一。高校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培養大學生適應市場的能力,培育有潛力的創業項目。大學科技園要主動承擔社會義務,政府和高校的有關管理部門,應主動拿出一部分資源支持大學生創業,承擔如工商注冊、財務管理、經營、法律援助等全方位服務,把大學科技園建設成“學士后、碩士后流動站”。
4、建立長效服務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相關專業在校生到科技園進行見習的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園優先接納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制度,聘請國內知名企業家、風險投資專家組成大學生創業導師團。學校可以依托科技園開展大學生創業大賽活動,并在人、物、財等方面給予保障。
5、擴大大學生創業基金規模,完善基金管理。在已經啟動的“天使基金”基礎上,逐步擴大規模,在3-5年時間內達到5億左右。將“基金會+高校分基金會”的組織構架擴展到湖北省內所有大學及大學生創業管理機構。通過規范的評估程序,對大學生申請的創業項目進行審定評估,篩選出可孵化項目,進行詳實的可行性論證,給予投資性支持,讓項目入住大學科技園,項目發展后,根據再評估實行良性退出,再支持新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