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切實履行政府職責創造高技能人才成長良好環境

2014-09-15 00:56:14  
字體大小:【



臺盟湖北省委員會

    高技能人才作為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不斷加速的時代背景下,其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湖北省《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城鎮技能勞動者比重將達到50%以上,高級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要達到30%以上,這是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目標。

    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存在著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分布不均衡,激勵保障機制不夠完善,培養經費不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等諸多困難和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要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必須從轉變觀念入手,營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輿論環境、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樹立技能生產力、技能競爭力的新理念,充分認識技能因素在科技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技能人才瓶頸對我省當前與未來經濟的制約及影響,研究我省人力資本投入的最優結構,并以此作為調整職業教育投入結構的重要依據。

    要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建議設立以勞動保障部門為第一責任部門,財政、教育、稅務等部門為責任部門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協調機制,負責對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宏觀指導、政策協調和組織推動,并將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機制制度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進行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推進。各縣區和市有關部門應根據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

    (二)改革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交流制度
    各級政府應統籌協調各部門制定的有關法規政策,形成相互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政策框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在主流媒體大力宣傳與表彰有突出貢獻的技能人才,擴大技能人才在社會中的影響,形成尊重和重視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

    首先,要改革現有教育培訓體制,建立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尤其是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方面的改革,逐步把學歷教育轉變為能力教育,把培養具有學習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以教育創新來實現創新教育,重視發揮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名師帶徒制度。發揮政府公共財政職能,建設一批公共實訓基地,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依托行業和骨干企業組織開展培訓,實施區域性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工程。

    其次,要完善高技能人才交流政策。建立公益性的全省聯網的行業和區域高技能人才信息庫和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系統(網上交流平臺),實現四項功能:一是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庫,及時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建立成果信息庫,找尋技術技能開發成果交流及服務平臺;三是建立職業培訓標準和教材庫,及時發布有關職業標準和教材情況的信息;四是建立師資庫,將高技能人才培訓教師按地區、專業技術職務和技術等級分類登記。建立全省統一的人才引進政策,促進高技能人才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緣和區位優勢,積極“走出去、請進來”,進一步拓寬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空間。積極借鑒世界上的成功經驗和培養理念,引進外資和先進設備,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基礎能力。

    第三,要價值宣傳與政策激勵并重,形成尊重技能人才的社會風氣。激勵表彰是激發高技能人才創造活力的巨大動力。政府應著力構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和流動的表彰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崗位使用機制,鼓勵更多企業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設立“首席技師”等職銜。進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工資福利制度,凡取得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的高級技工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工資定級、福利待遇等方面與大專學歷畢業生同等對待。進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入戶優惠政策,高級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在就業地連續就業滿若干年以上的,允許其在就業地入戶。進一步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制度,定期組織技能比賽和技術能手評選,對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由省政府授予“技術能手”等稱號,并給予物質獎勵。

    (三)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評價體系
    要完善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資格證書政策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逐步形成以社會化職業技能鑒定為主體,以企業業績評定和學校課程考核為補充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格局,培育科學規范,公開、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在企業逐步推行與工作業績相聯系、與生產過程相結合的鑒定方式,在學校推廣職業技能鑒定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全面推進技師考評社會化管理工作,構建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要大力支持引導企業改革和創新技能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改革申報條件。要按照“不惟學歷、不惟職稱、不惟資歷、不惟身份”的人才評價準則,在依照國家職業標準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對象,適當放寬企業評定技師的申報條件。
    二是改革考試方法。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建立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制”的要求,選擇部分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對考試方法進行探索。在堅持結合生產實際、結合工作業績的前提下,允許企業對國家題庫確定的考核內容及分值進行適當的調整;改變單一的論文答辯形式,允許企業工人根據自身實際選擇答辯內容和形式。對于文化和理論水平較低的老工人,可采取擬寫技術總結或工作總結的方式。通過這些切合企業和員工實際的做法,使企業參加鑒定人數不斷增加。
    三是改革管理方式。要以企業為主體推進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一是堅持“為企業服務”的方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設立鑒定機構,并上門培訓考核人員,提供鑒定智能化管理系統等技術支持;二是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引導企業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開展考評,保證鑒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四)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養保障機制
    要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特別是在財政預算方面打破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預算的相互分割,實施通盤籌劃,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一視同仁,在此基礎上重新調整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平衡兩類教育的財政支出。
省財政每年應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高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及高職教育、中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大力增強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公共實訓能力;加強“雙師型”教師引進和培養工作;進一步落實城市教育附加用于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嚴格執行并適當提高城市教育附加用于職業技術教育的比例;加大政策落實力度,督促企業按規定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并將教育經費的提取和使用情況納入勞動監察的范圍,引導企業將職工教育培訓經費重點用于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培養。

    要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個人等參與興辦各類職業院校和社會職業培訓機構;鼓勵民間資本、國外資本投入職業教育培訓產業;鼓勵金融機構為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和參與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職業學校、培訓機構提供融資服務;鼓勵社會各界、海外人士、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捐贈和培訓等綜合系列服務,明確捐贈按有關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制定職業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收費標準,經物價部門核定后向學員收取;在政策上鼓勵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如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或按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實際支出和效果安排政府補貼,以增強企業參與技能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減輕職業教育學生的求學成本和支出負擔;將普通高等教育的助學貸款政策推廣到職業教育,使愿意參加職業教育的學生能夠上得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