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加快建立覆蓋全省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

2014-09-15 00:56:13  
字體大小:【

 

民建湖北省委員會

    目前,我省已逐步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老有所養,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起步較晚,一直在困境中徘徊。我們從最近對鄂州市的農保工作調研中發現,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認真加以研究解決。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行政引導措施不力,農保政策宣傳不到位。當前我省農保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農保政策宣傳不到位,絕大多數農民對農保政策不了解,目前參保對象主要依靠農民的自覺自愿。
   
    2、政策扶持力度小,農民參保意愿不強。全省大部分地區農保繳費基本上由農民個人負擔,籌資渠道十分單一;大部分地區農民收入較低且不穩定,個人繳費難以持續,而全省農村集體經濟普遍實力不強,集體補助基本上得不到落實;加上缺乏公共財政的補助支持,使全省農保保障水平低,不能滿足農民群眾基本養老的需求。據調查,鄂州市投保對象主要是民政優撫對象、農村義務兵、村干部、鄉鎮企業職工、普通村民等。基金籌集渠道主要以投保對象個人繳費為主,個別村集體輔之少量的補貼。從全國農保工作開展的實踐看,沒有公共財政的支持,農村養老保險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據調查,鄂州市從1992年至今,僅有6300名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僅占全市746317名農村人口的8‰(千分之八),累計積累農保基金100萬元。以上種種,導致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參保對象少,保障額偏低。
   
    3、保障水平低,功能難以發揮。按政策規定,農村養老保險應堅持自愿投保的原則,女性滿55周歲、男性滿60周歲后,按投保基數每月領取養老保險金。調查發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投保金額普遍偏低且沒有連續投保,致使養老金積累總額過少,并且參保率極低。從領保情況來看,鄂州市現共有42名投保對象正在領取養老保險金,約占全市106359名60歲以上農村人口的0.4‰(萬分之四),享受標準最高的213元/月,最低的僅僅18元/月,人平養老金60元/月,遠低于當今的物價水平,也低于農民領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弱化了農村養老保險的社會性和福利性。
   
    4、農保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國家政策尚未落實。按照國務院要求,從2007年起,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未落實的不予征地,農民群眾對此十分歡迎。鄂州市是全省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試點城市之一,但相關制度建設仍然滯后。2008年以來,鄂州市共報批土地81宗7496畝,涉及被征地農民15641人,這部分農民的養老問題反映比較突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較大。
   
    5、管理體制不順,工作進展緩慢。鄂州市早在1992年就啟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是當時的全國首批試點城市之一。工作啟動之初歸屬市民政局管轄,由該局農保辦具體承辦。在這批首批試點城市中,鄂州市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卓有成效,曾得到民政部及省民政廳的高度肯定,全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驗交流會也曾在鄂州召開。然而,在1998年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確定農保機構由民政部移交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但交接工作緩慢,鄂州市農保辦公室2005年才由市民政局整體移交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全省市、縣農保機構2007年底才基本交接到位。受機構、經濟、體制等種種原因影響,導致全省農保工作進展緩慢。從2005年至今,雖然市級農保機構已經從市民政部門順利移交到市勞動部門,但區、鄉鎮仍沒有設立農保機構,這種“上有頭、下無腳”的現象嚴重制約了該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主要建議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貫徹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創造條件探索城鄉養老保險制度有效銜接辦法”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向。按照黨中央關于農保工作指示精神,借鑒其他地區開展農保工作的經驗,結合省市實際,我省應按照“統籌安排、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的工作思路,加強政府引導,加大政策宣傳,以建立村干部養老保險制度、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選取經濟條件較好的村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等措施逐步建立覆蓋全市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努力實現城鄉保障一體化。
   
    1、加大政策調整力度,建立新型農保制度。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中央和省級財政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力度;各地在財政上予以支持,如對參保對象實行財政補貼制度,對農保基金實行政府兜底政策;規范集體出資操作規程;實行個人賬戶與儲備調劑金相結合的新制度等,真正建立政府、集體、農民三方出資的新模式。二是實現財政公共管理,在征收上實行財政征收,全國一盤棋,個人交小頭,財政出大頭,這樣老百姓才能有積極性。
   
    2、大力爭取國家試點。我省現已確定四個城市作為全省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城市。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總結地方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已研究提出《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在報國務院審定后將適時啟動全國性新型農保試點。如果被列入全國試點城市,則我省60歲以上農村老人將直接受益,每人每月可領取由中央財政列支的基礎養老金60元。因此,我省應積極爭取多個城市被納入全國100個新農保試點城市范圍。
   
    3、失地農民以補償費交養老保險,農民可以土地換社保。參考其他農村養老保險開展較好的城市如成都等地經驗,讓失地農民以補償的錢交養老保險,實行以土地換社保。被征地農民的問題是十分敏感的社會問題,是長期存在的不穩定因素。我國許多地區以被征地農民為重點探索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我省隨州、咸寧、宜昌、潛江等市也已經出臺了相關辦法。武漢市對老的被征地農民中“5560”人員予以生活補貼,已有2萬多人享受待遇。建議我省在全省推廣本著“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先易后難,盡快啟動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按個人、集體、國家3:4:3的比例繳納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金,首先將新產生的被征地農民納入進來,對過去的被征地農民納入新農保或低保逐步解決生活保障問題。
   
    4、設計多種繳費模式,多交多享。農民參保繳費不設上下限,多交多回報,少交少回報。
    5、做好基金管理與營運工作,確保安全。實現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和封閉運行,是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可靠保證。在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完善基金籌集辦法的同時,拓寬農保基金增值渠道,加強基金監督管理力度。由地稅部門代征養老保險基金并開設專戶,嚴格做到收支兩條線,確保基金不流失、不挪用;效仿全國社會保險基金,在穩定存款和購買國債兩種傳統的投資方式的同時,嘗試進入資本市場,進行股票、債券和基金在內的組合投資,提高基金運營效率和投資收益率,努力實現基金保值增值。
   
    6、建立保障大部門制,保障農保工作順利進行。農民養老保險信息與資金并入全省,成立社會保障大部門制委員會,將醫保、養老、新農合、農村大病統籌整合,省、市、區、鄉鎮、村垂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