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北平 委員
2009年,致公黨湖北省委會就我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情況,組織了部分政協委員和專家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赴黃石市、鄂州市和神農架林區,與有關部門和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和交流。通過調研我們認為,近年來,我省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所做的工作是積極的,成效是顯著的。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我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作仍面臨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
1、資源枯竭的總趨勢正在加速,而且不可逆轉。黃石市素有“青銅古都”、“鋼鐵搖籃”、“水泥之鄉”的美譽,是全國六大銅礦基地、十大鐵礦基地之一。主要支柱性礦產資源中,硅灰石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這些礦產資源經過建國以來的大規模開采,主要礦產資源進入了開采晚期,煤、鐵、銅、鈷和金的保有儲量大幅下降,分別只占累計探明儲量的24.25%、23.03%、39.68%、26.90%和39.52%,可開采資源嚴重不足。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資源逐步枯竭,黃石市先后有有色新冶銅礦、肖家鋪金礦等22座礦山相繼閉坑,部分大型礦山已成為危機礦山,保有儲量占累計探明儲量的比例均低于30%。黃石、鄂州等地先后被國家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2、產業萎縮,對全省經濟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小。以黃石為例,采掘業從上世紀50年代占市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23.19%,下降到2007年10%以下,目前有色公司自產銅礦石只占銅礦石需求量的15%,其余靠收購廢雜銅及外購礦石來料加工。由于礦產資源依賴度高,產業轉型升級面臨巨大壓力,對加工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減弱。
3、過度開采、粗放開采,帶來生態修復的壓力越來越大。由于大部分礦山布局不夠合理,大量廢棄礦山有待生態修復與復墾,部分礦山位于地質環境脆弱區,造成水土流失,容易誘發地質災害,對土地生態安全造成較大威脅。還有部分礦山分布在城市邊緣,對城市環境、面貌、生活等造成較大影響。這些對礦產資源開發整合與規模化、集約化開發利用都增加了困難因素。再者,歷史遺留下來的廢棄采礦用地較多,生態修復與復墾任務重。甚至一些大型國有礦山企業也不按照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生態修復工作更難提到議事日程。
4、歷史遺留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在過去的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產業體系中,傳統產業占較大比重,很大程度依賴于資源或能源的消耗,產生較大的土地污染,大片植被和表土遭受破壞,大量的尾礦、尾砂堆積造成了不少尾礦庫安全隱患。例如,鄂州市的一個區就有尾礦庫43個,其中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7個,庫容100萬立方米以上3個,建成于2000年前的有19個,下游為村莊的尾礦庫有7個,然而已辦理安全生產許可證的尾礦庫僅有2個,這兩個尾礦庫儲量均在1000萬立方米左右,下游均有村莊,屬于重大危險源。
5、資源型企業轉型的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隨著礦產資源的衰竭,大量采礦業工人失業待崗。近些年來,礦業隱性失業率一直高達20%,就業和再就業形勢嚴峻,離、退休職工人數多,社會保障壓力大,資源型企業轉型難、轉崗難等,都增加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的諸多困難。
為此建議:
1、加快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工程。當前礦山恢復治理的重點包括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礦廢棄地復墾、尾礦庫和矸石山復墾綠化等,要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和資金支付能力的實際,大力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示范工程。例如,目前大冶鐵礦將露天采坑和廢渣場復墾基地進行改造保護,建成了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成為黃石市旅游業的一個新亮點,也是全省乃至全國礦山環境保護的典型。
2、籌措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資金。資金籌集渠道:一是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強制實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備用金制度,并將備用金列入企業的生產成本;二是對歷史遺留、責任主體滅失、自然形成等原因造成的礦山環境治理項目,省政府應從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專項資金中給予大力支持;三是按照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央與省5∶5分成的規定,省里應將50%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全額返還市、縣(市)或者將省級分成的30%礦業權價款全額返還市、縣(市);四是省、市政府應制定“誰治理、誰受益”的優惠政策,籌措社會資金,在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中引入市場機制,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產業化的發展。
3、建立治理與利用相結合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機制。將采礦遺留下來的大量露天采場、采坑、廢渣場以及地下巷道、采空區等礦業遺跡,加速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二次創業基地或轉化為發展旅游業資源和建筑材料資源。如黃石市廢礦復墾面積達8.5萬畝,可復墾為耕地的每畝復墾約需2萬元成本,復墾后的土地可作為二次創業基地建設使用,把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包袱轉化為財富。
4、切實開展尾礦庫專項整治工作。對不符合要求的危庫要責令立即停產整改,對險庫要責令限期排除險情,對病庫要按照正常庫標準進行整治。對在用、停用、棄用和閉庫的尾礦庫,要加大隱患排查治理力度;對未申報安全生產許可證的尾礦庫,要立即停止使用;已申報安全生產許可證的尾礦庫,要按照設計方案和安全評價指出的問題逐條整改,限期達標;對下游有居民區、集市區和其他建筑物的尾礦庫,要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尾礦庫下游安全。
5、建立健全礦政管理相關制度。主要是建立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以及綜合監管和監督機制。要加大力度實施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強化礦山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問責制,對生態破壞較嚴重的礦山企業,實行掛牌督辦,在限期內完成治理恢復任務;嚴格礦山建設項目環保和水保準入,加大力度治理環境問題,要求企業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和礦山生態恢復治理方案。對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嚴重的企業,堅決實行“一票否決制”,依法取締、嚴厲打擊非法開采礦產資源的違法行為。與此同時,建立和完善礦山開發利用的綜合監管和監督機制。凡是涉及礦區規劃、礦權設置和變更等重要事項,必須經過村委會、鄉鎮政府、縣(市、區)政府等各級審查,凡是礦業權的出讓,必須通過市國土資源交易管理中心進行,凡是能夠公開的行政程序必須向社會公開,自覺接受群眾和輿論的監督。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