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推進全省農民工融入城鎮社會的建議

2014-09-15 00:56:02  
字體大小:【


湖北省總工會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如何推進農民工充分融入城鎮社會、實現再社會化已經成為一個事關全局的重要課題。農民工只有充分融入城鎮社會、完成再社會化全過程,才能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和人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才能為工業化、城鎮化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從真正意義上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認真研究和妥善解決這一問題,對于造就一大批新的工人階級隊伍,提升工人階級整體素質和國民綜合競爭力,對于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建議:

    一、統籌規劃,組織引導農民工融入城鎮社會
    目前,一些地方在農民工問題上存在重使用輕規劃、重監管輕服務、重維權輕發展的傾向。城鎮化發展不能見物不見人。要實現城鎮化,就要發揮政策和法律的作用,組織引導城鎮化的主體——農民工在城鎮安居樂業。如果不能將農民工徹底市民化、職工化,城鎮化就是一句空話。各級政府要將農民工充分實現再社會化作為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將涉及農民工實現再社會化諸項要素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納入文明城市考核的重要方面,納入地方黨政和社會政治團體工作目標任務,統籌規劃,協調布局,全面推進。要逐步實現農民工公共服務的統一政策、統一制度、統一管理,在發展戰略、政績考核、公用設施布局、財政開支安排等各方面充分關注農民工的利益。建議地方政府建立農民工管理服務中心,整合現有人社、公安、城建、衛生、安監、工會等部門和單位的職能,為農民工提供咨詢、參保、維權、入會等多種服務。

    要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實現穩定就業和創業。要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城市職工就業、再就業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學規劃,統籌安排。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應改變現行各部門分散管理體制,建立統一高效的協調管理體制,加強農民工輸出地與輸入地政府間的銜接與協作,提高轉移的組織化和有序化程度。要加大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和創業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與完善農民工勞動力市場,將農民工就業和失業登記、勞動合同簽訂、就業援助、技能提升等工作納入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內容。企業要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再培訓、再教育機會,通過提高農民工素質實現穩定就業。要把農民工創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在資金上、項目上、創業環境上給予大力支持。著力研究和解決農民工異地創業小額無息擔保貸款、低息貸款、擔保信用貸款等問題,推動農民工在輸入地開展創業活動。

    二、打開“城門”,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戶籍管理制度
    我國現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體系是農民工溶入城鎮社會的最大障礙。由于戶籍限制,農民工就無法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無法享有在城鎮生活的基本保障。近年來,許多城鎮對戶籍制度進行了改革,但對農民工在城市入戶還是設置了諸如購買住房面積、技術職稱等級等門檻。農民工要實現再社會化,與城市居民處于平等地位,就必須消除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受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限制,城市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戶籍制度的取消、放開,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我們建議:對在中小城鎮實現穩定就業創業而又放棄農村責任地的農民工取消準入門檻;對在大、中城市實現穩定就業創業且具備中、高技能水平的農民工放寬準入門檻;在穩定就業前提下,農民工有條件進行投資或購買不低于城市人均住房面積的住房,或單位提供相應面積廉租公寓的準許轉入城鎮戶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建立法定婚姻關系準予落戶。

    三、提供保障,不斷完善面向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
   為農民工提供基本保障是他們順利溶入城鎮社會的基礎。現行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只覆蓋城鎮戶籍人口,排他性很強。這種城鄉分割的制度體系使農民工在城鎮社會生存發展面臨巨大風險,動搖了農民工融入城鎮社會的信心和決心。為此我們建議:一是在大中城市里建立“以勞代賑”制度,使那些暫時失業的農民工能夠通過政府或社會提供“公共勞動”找到飯吃。二是將農民工納入失業保險體系,使他們在失業后的過渡期獲得基本生活保障。三是擴大城鎮公共社會救助覆蓋范圍,使農民工失業后遇到特殊困難能及時獲得幫助。四是分階段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區分農民工不同群體,實行不同的社會保障辦法,將農民工當前最需要的工傷保險、大病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作為重點保障,合理設計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在堅持統一標準、公平負擔、城鄉銜接、全國續轉原則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民工養老保險工作。

    四、加大投入,切實解決農民工的住房保障問題
    現行的住房保障制度設計使得農民工在城鎮安居的困難程度遠遠高于城鎮居民。首先,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供應只面向具有城鎮戶口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農民工不屬于城市政府保障對象。其次,現行的住房公積金制度雖然沒有將農民工排除在外,但由于在單位繳納、轉移接續、提取使用等環節都存在諸多政策問題而難以推行。第三,企業集資建房政策將農民工完全排斥在外。有的單位為留住占企業80%生產骨干的農民工,自籌資金建設集資房,但是因身份限制,房子建了多年,兩證卻辦不下來。為實現農民工“安居樂業”,我們建議:一是加大農民工廉租公寓建設力度,可采取政府供地、減免稅費、企業出資的辦法解決。二是允許使用農民工較多的企業面向農民工,比照經濟適用房政策興建集資房。三是政府在制定衛星城鎮發展規劃時,可根據農民工需要,在城鄉結合部開辟一定的地帶,用于建造農民工經濟適用房,讓農民工有個相對穩定的住所。四是在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同時,著手研究農宅的市場化問題,解決農民工因農宅閑置而又無力在城鎮安家問題。

    五、加強培訓,提升農民工融入城鎮社會生存發展能力
    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不僅是當前的需要,也是最終解決農民工在城鎮全面發展問題的瓶頸。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農民工的培訓工作,制定了長遠的培訓規劃,確定了培訓方式、實施辦法和具體目標。當前要從三方面抓好落實:一是整合培訓教育資源,發揮現有資源效益,形成比較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二是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支持力度,解決地方培訓資金嚴重匱乏問題。三是重視和解決農民工就業或轉崗后再培訓,落實再培訓補貼資金,取消農民工異地培訓補貼身份界限,實行異地培訓資金省級結算。企業要比照在崗職工標準,從成本中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用于以提高農民工技能為目的的崗位培訓,使他們成為科技文化素質較高、熟練掌握一門技能的產業工人,真正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六、傾心關懷,將廣大農民工吸引團結到工會組織中來
    面對勞資矛盾長期存在和勞資糾紛不斷增加的現實,把廣大農民工吸引到工會中來,提高他們的組織化程度,與經營者在法律框架內博弈,不僅是農民工再社會化的現實需要,也是各級黨政以及工會組織應有責任。各級工會要把農民工視為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肩負起培養、教育、團結、引導農民工盡快融入到產業工人隊伍中來的歷史任務,最大限度地將農民工“組織起來”,使農民工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工會這個家,能享受工會會員的各種權利;要督促和指導企業與農民工平等協商,簽訂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依法維護農民工人身權、勞動就業權、勞動報酬報、勞動保護權、休息休假權、社會保險權。要切實加強對農民工的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主人公意識和組織意識,逐步摒棄封閉的自然經濟環境下形成的不良習性,培養與現代產業工人隊伍相適應的個人素養和道德情操。要加強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工人階級隊伍的團結和統一,防止敵對勢力的破壞和滲透,使在崗職工和農民工充分融合團結在一起,共同為成功實現農民工的再社會化、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