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推進貧困山區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建議

2014-09-15 00:55:59  
字體大小:【


段緒慧  委員

    2009年11月11日,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若干意見》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化人才薈萃、文化實力雄厚的文化強省。可以說,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決策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發展目標振奮人心、催人奮進,工作措施符合實際、堅強有力。在為我省文化事業做大做強叫好的同時,我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的政府負責人,在此建議:文化發展既要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需要大力扶持貧困山區基層文化事業發展。

    一、一個山區貧困縣農村文化發展的現狀
    為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最近我專門帶領相關人員,就國家級貧困縣——宣恩縣的農村文化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根據調查,宣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傳統藝術、民俗活動、民間禮儀、民族節慶、民間文學、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等;文物有古建筑、民族建筑、古遺址、古墓葬、古生物化石、手工技藝設備、圖書文學等。近年來,文化資源挖掘和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08年6月,宣恩薅草鑼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同年11月,宣恩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9年3月,宣恩縣兩河村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同年6月,宣恩縣有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省級保護名錄,18項進入州級保護名錄,46項納入縣級保護名錄。此外,有2位民間藝人被命名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位被命名為州民間藝術大師,10位被命名為縣級優秀民族民間藝人。全縣有4處文化生態保護區和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縣少數民族文化標志建設也取得明顯成效。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步伐加快,公益性電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建設工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得到實施。群眾文化活動逐步活躍,文化遺產普查有序推進,文藝創作水平不斷提高,文化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通過政府投入和項目實施的拉動,全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逐步形成,農村文化活動逐步繁榮。同時,我們也深切地感到,全縣文化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基礎設施相當落后。一是全縣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奇缺。縣城僅有兩個小型廣場,各單位(除學校外)有籃球場不到10處,沒有體育館和燈光球場。二是公益性服務單位服務設施差。縣文體局7個二級單位中,只有5個單位有辦公場所,建筑總面積僅3000平方米。縣博物館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縣圖書館建筑面積僅1920平方米。全縣沒有供大型文化演出和集體活動的影劇院和演劇院。縣體校、縣文化市場稽查隊一直租房辦公。

    2、文化隊伍力量不強。由于自然流失和政策限制,文體、廣電人才已嚴重青黃不接。原來的骨干因年齡和身體原因,或退休或退養,年輕的骨干嫌工資低、經費緊,難以養家,紛紛外出打工,有的轉入政府機關和學校工作;因編制限制,文體、廣電系統難以吸納具有專業的大專院校畢業生,有的應聘來了也因待遇低留不住。文化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全縣文化系統只有一個副高職稱,且已退休。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館團多年沒有新進人員。各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缺乏專業人才,個別鄉鎮中心根本無法發揮職能作用。

    3、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一是上級財政投入偏少。城區“三館”建設多年難以立項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項目建設資金每站只20萬元,按標準建設存在很大缺口;農家書屋、體育健身等項目也投入偏少。二是本級政府配套困難。縣鄉基本是“吃飯”財政,只能基本保工資、保運轉,文化建設資金難以按上級政策標準配套。各鎮文化服務中心“以錢養事”資金偏少,存在著“養事”就無法“養人”、“養人”就無法“養事”的困境。

    二、支持貧困山區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建議
    1、著力創造文化政績。當今世界競爭,成敗取決于綜合國力的較量,經濟、國防等硬實力和文化、科技等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共同發揮著巨大作用。領導干部為官一任,建功立業,應該創造全面的政績,不斷提高政績的文化含量,努力創造文化政績。經濟建設是“顯性政績”,文化發展是“隱性政績”;抓經濟建設容易顯山露水,抓文化難以立竿見影。因此,文化政績容易被忽視。文化設施建設是文化政績,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也是文化政績,發展文化、教育、衛生、科技、體育事業,樹立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同樣是文化政績。

    當然,政績觀的改變、思想認識的提高只是一個方面,根本的是要建立更加科學的干部考核機制,重點是改變“惟GDP論”的考核思想和方法,重視經濟與文化協調共同發展,提高社會事業建設工作在考核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只有這樣,領導干部的政績觀才能更快得到轉變,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2、大力開展文化扶貧。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山區基層文化設施、文化隊伍建設的資金支持。毋庸諱言,在文化發展中明顯地存在著“馬太效應”,為了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是肥上加膘、錦上添花的事做得多,而雪中送炭的事做得少。對于鄂西貧困山區來講,文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民族文化事業的基礎還很薄弱,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夠,只能依靠政府主導,不斷推進文化發展與繁榮。因此,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增加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對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逐年增長。加大對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備及其維修、文化信息網絡建設、文化隊伍培訓等經費的投入。文化事業建設費的安排應向基層文化建設項目傾斜,對文化館、圖書館等公益文化事業單位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保證各級公共圖書館有一定數量的購書經費。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催生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投融資方面,政府應推動多元化投資,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融資渠道社會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扶持方面,制定財政支持、稅金減免、稅利返還、差別稅率等優惠政策,并設立專項基金,促進文化發展壯大。

    3、挖掘保護民族文化。對于武陵山區來說,必須立足民族文化這一獨特優勢,開展文化建設。恩施古為巴國領土,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是“歌舞的海洋”、“藝術的寶庫”。利川民歌《龍船調》被列為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享譽中外,地方戲曲有南戲、燈戲、堂戲、儺戲、柳子戲、皮影戲、木偶戲,地方曲藝有恩施揚琴、利川小曲、建始絲弦、宣恩道情、鶴峰魚鼓、三才板、蓮花鬧、干龍船等,恩施民歌有“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風情歌”、“兒歌”、“宗教歌”等,民族舞蹈有擺手舞、撒爾嗬、八寶銅鈴、肉蓮響、猴兒鼓、耍耍、三棒鼓、地盤子等,民間器樂有吹打樂、“咚咚奎”和吹木葉等,民間工藝有“西蘭卡普”、墨石雕刻和楠木嵌花等,民族節日有“女兒會”、“牛王節”、“侗鄉會”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具有民族特色越具有吸引力。當今世界,文化已經被納入軟實力的范疇,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誰擁有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誰就擁有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恩施的民族民間文化,不僅是對外宣傳時魅力十足的名片,更是發展經濟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發展民族文化,保護綠色生態,恩施州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稍加努力,就能創造幾個中國第一、世界第一。在田徑和賽車比賽中,如果始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結果肯定是負于對手。高手往往是在彎道上獨辟蹊徑,實現超越,后發制人。民族文化,就是恩施經濟超越的“彎道”之一。

    發言人單位及職務(職稱):恩施州宣恩縣人民政府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