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關于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建議

2014-09-15 00:55:57  
字體大小:【


政協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員會


    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轄1個自治州2個自治縣,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巴東縣、建始縣、宣恩縣、咸豐縣、來鳳縣、鶴峰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國土面積3056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總人口460萬人,占全省的7.5%,其中土家族人口230萬,是我國土家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區。2008年11月,為整合湖北省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精品、建設旅游強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無疑給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更大程度上講是給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快速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繁榮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可以說,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速度決定著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我們認為,目前在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還需引起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充分認識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近些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省直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由于自身發展基礎薄弱、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加之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屬于國家發展戰略的限制開發區,導致該地區發展不夠,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2008年,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總值319億元,占全省的3%;地域財政收入45億元,占全省的3%;工業增加值68億元,占全省的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占全省的2.8%;社會消費零售額115億元,占全省的2.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9500元,只有全省的70%;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600元,只有全省的56%。這與占全省16%的國土面積、7.5%的人口數相比極不相稱、極不協調。因此,應從實踐科學發展觀、實現湖北區域協調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客觀要求。從目前情況看,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與省內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存在擴大的趨勢。地區發展差距的不斷拉大,各族人民群眾的長期貧困,將會挫傷少數民族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產生落后失望的心理,成為影響民族關系、引發民族矛盾的深層次根源。若不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對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改變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生活貧困的狀態,遏制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并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將會影響民族地區的人心凝聚、構建和諧社會的信心。因此,應從全省戰略全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高度,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堅決摒棄落后地區后續發展的錯誤觀念,充分認識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3、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是實現革命老區繁榮的客觀要求。董必武、賀龍、周逸群、關向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鄂西南這塊紅色的土地上戰斗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賀龍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這里武裝斗爭達八年之久,無數土(家)苗兒女投身革命,數以萬計的英雄兒女為國捐軀,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當前,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處于貧困落后壯態,革命老區現在的回報與過去的貢獻極不相符。因此,應從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鄂西南少數民族革命老區的廣大人民群眾、最終實現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已具備良好的基礎
    1、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具備豐厚的資源基礎。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處于清江流域,有著“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畫廊、八百里風情”的盛譽,旅游資源異常豐富,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以恩施州為例,“山、水、洞、情”的鮮明特色在全國獨樹一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自然風光神奇。有世界特級溶洞“騰龍洞”,有可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媲美的“恩施大峽谷”,有“神州第一漂”清江闖灘,有4.6億年前形成的世界第一奧陶紀石林“梭布埡石林”,有世界第一縫“云龍河地縫”,有世界第一暗河“龍橋暗河”,有被小平同志稱“長江邊的那棵樹”的世界第一杉“謀道水杉王”,有記錄了地球最久遠人類歷史“建始直立人”遺址的野三河風景區。二是生態環境優良。千里“鄂西林海”,是少有的“天然氧吧”;被稱為“動植物黃金分割線”北緯30°線穿越恩施州腹地,是各類動植物生長的理想家園;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城市之間,是納涼避暑、修身養性、康體休閑的好去處,是中國的三大后花園之一,最適宜人類居住。三是文化底蘊深厚。這里的南劇、滾龍燈、滾龍肉連響等民間藝術早在建國初期就走進北京,這里的《黃四姐》、《柑子樹》等優秀民歌傳唱全國,這里的《龍船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25首經典民歌之一,這里古老神秘的儺戲(包括儺面具)被譽為戲劇的活化石;這里還有原始古樸的三峽活化石神農溪纖夫、百村萬戶共慶豐年的擺手舞、精美華麗的土家織錦西蘭卡普、中國南方桿欄式建筑經典土家吊腳樓、粗獷豪放的撒葉兒嗬、風情萬種的女兒會;這里還有豐厚的抗戰文化和紅色文化。秀美的自然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鮮明的文化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宜人的氣候條件,不僅為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和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而且還使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成為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特色非常突出、開發潛力很大的核心區域之一。

    2、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具備堅實的政治基礎。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確立了旅游業在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為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撐。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各級黨委政府把生態文化旅游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來培植,把旅游工作與新農村建設、工業經濟一起作為事關全局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高度重視,出臺航空航線發展專項補貼政策和四星級飯店旅游獎勵等系列優惠政策,在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各個方面予以力所能及的支持,為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在政治政策環境。

    3、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具備一定的實踐基礎。經過多年的努力,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在旅游發展理念上,堅持走綠色繁榮、特色開發、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旅游規劃上,堅持先規劃、后開發的原則,實行生態環境準入制、無績效退出制;在旅游產業建設上,堅持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與民族文化建設相結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擴大對外開放相結合;在旅游產品開發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旅游者需求為目標,從單純觀光旅游向觀光休閑度假相結合的旅游轉變,突出景區建設、宣傳促銷和行業創優三大重點,為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實踐基礎。

    4、特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決定了生態文化旅游業是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第一產業,是典型的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但由于該地區地處偏遠,山大人稀,自然條件惡劣,嚴重制約著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同時,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三峽腹地,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被確定為國家戰略限制性開發地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業的發展。因此,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是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必然選擇。

    三、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從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的重點來看,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襄樊市、十堰市、隨州市作為鄂西北城市帶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的一翼,恩施州、五峰縣、長陽縣作為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的另一翼。鄂西北城市帶和長江經濟帶均屬于工業化城市,經濟發展并不完全依賴旅游產業帶動,而旅游發展潛力和優勢最為明顯的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限制開發區,其經濟社會發展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主要依賴于旅游產業的帶動實現綠色繁榮。而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規劃提出的重點是“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客觀上存在重鄂西北輕鄂西南的傾向,將導致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邊緣化,與省內其他地區發展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

    2、從省內外周邊地區的宏觀發展環境來看,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陷入更加落后的困局。以恩施州為例,該州與同屬武陵山區內部的湖南湘西州、張家界市、懷化市,貴州銅仁地區,重慶黔江區相比較,已處于落后水平。2008年,恩施州在6個地區中人均生產總值倒數第二、發展速度倒數第二、三次產業結構比的優化程度倒數第二,原處于經濟靠前位置的恩施州在武陵山區內部的地位呈逐年下降態勢。更為緊迫的是,2002年以來,國家先后批準設立了貴州省貴陽市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湖北省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渝(重慶)城鄉協調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些改革試驗區都是各省市關注和發展的重點,在強大的政策支撐和強勁的資金投入下必將迅速崛起,將對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四面合圍,不僅難以影響、輻射到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相反將以其巨大的政策優勢和環境優勢吸納周邊地區生產要素,對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形成“擠壓”之勢,從而使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陷入更加落后的困局。

    3、從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的諸多要素來看,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自身面臨眾多的困難。旅游產業是一項綜合性、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需要有強大的基礎設施、產業基礎、資金投入等諸多要素作支撐。目前,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后、資金投入不足、產業發育不足等困難。一是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是全國貧困人口集中度較高的地區,10個縣市均為國家級、省級貧困縣,是湖北省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是湖北省扶貧工作的主戰場。二是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地處偏遠,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設施薄弱,尚未形成聯通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內外的交通主骨架網絡,宣恩、咸豐、來鳳、鶴峰和五峰5縣不僅無鐵路和高速公路,而且連一級公路都沒有。三是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存在一產業比重過大、二產業“腿短”、三產業滯后問題,經濟關聯度差,綠色產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旅游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這些困難和問題嚴重制約著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四、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將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重點。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縮小與省內其他地區發展差距的良好機遇。為充分發揮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優勢,實現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區區域協調發展,促進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建議省委省政府把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建設重點,將規劃中提出的“一江兩山”變為“兩江兩山”(長江三峽、清江畫廊、神農架、武當山)或“一江一州兩山”(長江三峽、恩施州、神農架、武當山)。這樣,可以形成鄂西北和鄂西南比翼齊飛的格局。

    2、制定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從旅游資源來看,恩施州與長陽縣、五峰縣有很多相同之處,都是湖北省最具濃郁民族風情的地區,都是湖北省生態最好的地區,都是湖北省自然風光最秀麗的地區。從行政區劃上看,恩施州和長陽縣、五峰縣在省內處在不同的行政轄區內,長陽縣和五峰縣屬宜昌市管轄。因此,在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恩施州和長陽縣、五峰縣可能會出現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局面,存在著爭搶資源、單打獨奏、相互扯皮的現象,尤其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時更為突出。這樣既不能形成文化旅游精品,又破壞了文化資源,同時還有損于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形象。因此,建議省委省政府針對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采取超常規的更加有力的措施,制定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專項規劃,整合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和行政資源,實現差異化良性發展,在資金、政策、規劃、項目、配套設施、產業建設等各個方面予以重點傾斜,集中力量,集中資金,突出特色,支持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加快發展,重點打造本區域的核心景區和核心景點(如,建成中國擺手舞之鄉、土家情歌之都等),使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文化旅游勝地。

    3、加大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制約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最大問題是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尤其是交通落后,而僅靠自身財力和招商引資難以改變這種狀況。建議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交通建設,全力支持恩黔高速公路、安吉高速公路、利萬高速公路、安恩張鐵路、黔張常鐵路和恩施機場遷建等重大項目立項開工,支持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縣際間二級公路的改造升級,同時降低目前過高的高速公路收費標準,實行旅游團隊機票折扣的航空特殊優惠政策,切實解決好游客可進入性問題。此外,按照“食、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要求,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一批旅游星級賓館、農家樂以及大型旅游綜合性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提高旅游業的綜合經濟效益。

    4、加大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產品促銷支持力度。旅游經濟是知名度經濟、注意力經濟,大手筆、多元化的宣傳促銷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劑。建議省委省政府加大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產品宣傳促銷的支持力度,將“游三峽、探神農、登武當、品三國、逛武漢”旅游品牌宣傳改為“游三峽、走恩施、探神農、登武當、品三國、逛武漢”,繼續在國家級和省級各大媒體上予以重點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