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一区在线_亚洲精选一区二区_精品国产电影一区二区_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区

首頁 >政協委員 >委員建言 >議政建言

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

2014-09-15 00:55:56  
字體大?。骸?a href="javascript:;" class="font01">大

 

湖北省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2009年9月上旬,省政協常務副主席李佑才率領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部分委員、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之前8月中旬,文史和學習委員會部分委員到神農架林區就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建設進行了調研?,F將調研情況及有關建議報告如下:

    一、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情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它對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提高對中華文化整體性和歷史連續性的認識,對展示中國人文傳統的豐富性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它也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對促進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富集地區,目前全省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60項,其中鄂西圈36項,占60%,省政府公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70項,其中鄂西圈94項,占55%,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全省共39人,鄂西圈20人,占51%,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全省共183人,鄂西圈124人,占68%。近幾年來,在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取得了一定成績: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扎實推進。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現已基本結束,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和數據庫正在建立,并命名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活動成效顯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保護工作的基礎條件有較大改善,一大批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搶救與保護。
    2、開發和打造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藝術產品。恩施州開發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打造了“土家撒葉兒嗬”、“建始黃四姐”、“宣恩耍耍”、“咸豐南劇”等民族藝術品牌,創作編排推出了一系列原生態的文藝作品,如《比茲卡》、《夷水麗川》等,受到普遍的好評。神農架林區創作的《神農架梆鼓》等節目在各級文藝會演中獲得多種獎項,搜集整理的神話敘事山歌《黑暗傳》榮獲屈原文藝獎。這些為宣傳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提高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知名度、美譽度,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3、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旅游業取得初步成效。各地舉辦了一系列特色文化節會,如武當國際旅游節、宜昌三峽國際旅游節、襄樊諸葛亮文化節、隨州炎帝神農節、來鳳中國土家擺手舞文化旅游節、巴東中國三峽纖夫節等。這些節慶活動既充分地體現了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資源優勢,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目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未形成全社會的共識。許多人包括一些地區和單位的領導人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了解,尤其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作用認識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和消亡的情況十分嚴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匱乏,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如神農架林區薅草鑼鼓的歌手多在40歲以上,而且大多只能演唱一些故事片段,年輕人不愿學唱,許多曾在民間流傳的歌本也基本散佚。堂戲原在神農架林區九湖鄉、下谷鄉均有流傳,現傳唱地區逐漸萎縮,已只下谷鄉尚有戲班能演唱。

    2、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長遠規劃。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沒有建立長效的投入和保障機制,缺乏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具體措施。一是機構不健全,許多縣市從事非物質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專業人才配備不足,傳承保護工作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二是職責和工作目標不夠明確。在資金投入上,明顯不足。浙江省每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經費是1100萬元,廣東是1000萬元,連經濟比較貧困的貴州省也有650萬元,而我省只有200萬元,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三是在資金的分配使用上,突出重點不夠。一批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特色鮮明,能增強旅游景點文化含量的項目,扶持支持力度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博物館、傳習所、生態保護區建設滯后,傳承人的保護工作還未形成制度。

    3、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旅游缺乏有機的整合。目前鄂西生態文化圈內的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挖掘與創新不夠,旅游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旅游商品也品種少,質量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旅游業的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如,旅游景點周圍的民間新興建筑、新開發的自然景觀的命名、稱謂,沒有注入非物質文化特色和內涵,缺乏注入文化含量和本土特色的宣傳、包裝意識。

    三、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幾點建議
    1、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發展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價值。鄂西地區文化資源豐富,保留了許多相對完整的原生態文化,這些民族文化遺產,包括各種神話、史詩、音樂、舞蹈、戲曲、曲藝、皮影、剪紙、雕刻、刺繡、印刷等藝術和技藝及各種禮儀、節日、民族體育活動等,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文化涵養和特色旅游品質。同時,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必須充分認識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推動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圈內的各級政府要加大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入,同時要吸納社會資金,鼓勵民間企業、個人投資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要盡快建立并健全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專門機構和專業隊伍,明確工作職責及工作目標,形成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同時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為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2、制定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詳細規劃,并納入當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要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步驟相協調。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區分輕重緩急,實行短中長期規劃相結合,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相銜接??傮w規劃要突出重點,專項規劃要強化策劃。規劃既要有前瞻性和長遠性目標,又應具備實際的可操作性,做到科學化、規范化,不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為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戰略發展服務。

    3、優先加強各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對原生態文化保持較為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區域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進行活態性、整體性保護。積極將恩施州和宜昌市的長陽、五峰申報為國家級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各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要和旅游結合起來,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村、鎮的建設可以與旅游名村、旅游名鎮和新農村的建設結合起來。并著力打造一批具有濃厚民族習俗、民族文化內涵的民族村落,同時,在各市州籌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博物館,抓緊征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實物和資料,鼓勵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活動。集中財力優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突出的地區如恩施、宜昌、十堰等地建設鄂西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研究中心。

    4、創新機制,推動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市場。一是省政府出臺扶持保護與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政策,要像云南麗江的納西古樂和北京的京劇臉譜一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市場得到生存的能力。二是積極探索旅游富民的新途徑,鼓勵民間企業和個人參與經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支持民間藝人進入旅游市場,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發展旅游結合起來,通過豐富的原生態的文化遺存,提升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開發和利用中得到繁榮和發展,在繁榮中得到保護和傳承。三是建立科學的工作評價機制,實行目標考核。文化、旅游部門要支持和引導各旅游景區、景點利用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旅游產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結合度納入文化、旅游等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范圍。四是加強政府對市場化過程中的監管力度,建立旅游企業的正常進入和退出機制,防止文化旅游資源的破壞和國有資產的流失,促進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5、打造一批體現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特色的精品名牌,增強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和文化沖擊力。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旅游精品名牌不多。要通過利用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資源,打造一批具有市場潛力的旅游精品名牌,來提升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要創作一批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的精品節目,以特色提升競爭力,避免同質化。同時,對已有的優秀劇目,要增加演出場次,把演出場次、觀眾人數作為衡量作品社會效益的重要指標。要實施精品名牌扶持計劃,對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中入選的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選擇和培育,通過市場化開發和科技化提升而使其成為產業化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