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荊州市委員會
根據省政協工作安排,荊州市政協組織力量從9月上旬至10月上旬,集中一個月時間,圍繞楚文化開發利用與旅游業發展問題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專題協商討論,形成調研報告,現報告如下:
一、開發利用楚文化發展旅游業的資源與條件
荊州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楚文化底蘊深厚、三國文化膾炙人口、名人文化千古傳頌、水文化震撼人心、紅色文化可歌可泣、非物質文化琳瑯滿目,荊州古城享譽中外,形成了以楚文化為主、三國文化等其它文化為代表的“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為發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優越條件。
(一)發展楚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1、歷史悠久。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心,楚文化是世界唯一,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復制。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定都郢(楚紀南城)開始,20代楚王定都荊州長達411年,成就了“春秋爭霸”、“七國稱雄”的偉大功業,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荊州在古代歷史上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以在楚國統治下最為顯赫。數量龐大、制作精美、風格獨特的楚文物就是荊州輝煌歷史的佐證。
2、資源獨特。楚文化作為荊州的本土文化,以楚故都紀南城及其周邊的八嶺山、馬山、天星觀等八大古墓群為代表,其資源分布廣、級別高,歷史遺存俯拾即是。楚都紀南城遺址以及周圍的八嶺山、熊家冢等5處特大型古墓群(地)列入國家“十一五”時期100處大遺址保護規劃項目庫;湖北三大楚墓之一的天星觀1號墓在江陵被挖掘,五大楚墓區之一的紀郢區在江陵紀南城,中心地域是以紀南城為中心數十公里的范圍。荊州市博物館以楚文化的收藏、研究、陳列最富盛名,館藏有江陵拍馬山、雨臺山、天星觀、馬山磚廠楚墓等出土楚文物。
3、豐富多彩。楚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為“驚采絕艷、陰柔浪漫”,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有出土的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戰國玉器、漆木器等,有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領袖群倫的絲織刺繡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工藝、舉世無雙的根雕工藝,有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采絕艷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精美絕倫的樂器,有匠心獨運的髹漆、竹簡、青銅器、木藝,有彪炳青史的以“問鼎中原”的楚莊王、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辭賦之祖”宋玉、戲劇鼻祖優孟以及孫叔敖墓、屈原天問閣等為代表的名人品牌。
4、博大精深。楚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為:蓽路藍縷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創業進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兼收并蓄即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崇武愛國即崇尚武裝、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止戈為武即平息爭斗、追求和平的和諧精神。既反映了荊楚文化的內涵和精神實質,也迎合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5、影響深遠。在荊州燦爛的古代文明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獨特魅力的是楚文化,迄今為止,發崛的東周墓葬中,約有80%是楚墓,豐富而燦爛的楚文化遺存令人嘆為觀止。著名楚史研究專家張正明先生對楚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將楚國比作西方的希臘,將楚郢都紀南城比作西方的雅典。現在正在挖掘的熊家冢特大型楚墓規模大、等級高,世所罕見,被譽為“南方兵馬俑”。荊州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僅秦漢以前的漆器就有數千件之多,為全國之首;楚漢簡犢十多批,是全國發現古代文字和文書最多的地區之一。該館生產的仿楚漆器紀念品已注冊為“楚韻”商標,其中仿楚漆器系列和仿楚絲織品的真絲巾均榮獲湖北省旅游商品大賽一等獎。
(二)發展楚文化旅游條件優越
1、有戰略機遇。國家出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湖北省提出實施“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發展戰略,荊州在全面實施“工業興市”戰略的同時,突破性發展文化旅游業,確定由“人文資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強市”轉變,提出“文化荊州走向世界”的戰略目標,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特別是楚文化旅游的發展。
2、有區位優勢。荊州水陸交通便利,長江橫貫荊州,“二廣”高速、“滬蓉”高速交匯荊州,在建或籌建的“滬漢蓉”高速客運鐵路、“荊岳”鐵路、“準(葛爾)荊”鐵路穿越荊州,宜昌三峽機場、武漢天河機場,距荊州較近,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出行快捷的交通網絡。
3、有基礎條件。荊州現有景區(點)65個,其中4A級3個;共有星級酒店36家,其中四星級2家、三星級34家;共有旅行社41家,其中國際社3家、國內社38家;從業人員3萬余人,其中各類中高級管理人才150多人,持有導游資格證的300多人。
4、有市場潛力。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壯大,文化旅游市場也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對文物古跡、風俗人情、古建筑、宗教文化和特色村鎮等人文類旅游資源感興趣。
二、開發利用楚文化發展旅游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近幾年來,中共荊州市委、市政府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荊州實際,提出了文化荊州走向世界的發展戰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2008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564.02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31億元;接待入境游客2.89萬人,實現旅游創匯1083.14萬美元。但是與荊州深厚的楚文化資源的巨大潛力相比仍然是滯后緩慢的,楚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尚處于淺層次階段。
(一)發展楚文化旅游面臨的問題
1、規模不大。楚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但產品資源單調分散,文化之間的融合程度不高,大量包括已經逝去的物質文化和延續至今的精神文化等無形文化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對已經和正在開發的景點缺乏全面科學的整合與包裝,沒有形成規范統一的旅游線路和整體的市場吸引力,使小景點分散不精,大景點氣勢不大,難以形成核心景區(點),削弱了楚文化旅游的品牌優勢。
2、內涵不深。很多楚文化景點都沒有深層次挖掘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顯得主題不鮮明,內容不飽滿,降低了楚文化旅游的感染力。
3、動感不足?,F有的楚文化旅游景點開發缺乏自己的特色,只是在簡單重復歷史文化旅游的老路。目前楚文化旅游項目除荊州博物館的編鐘編磐演奏外,大都是靜態的陳列和凝固不動的建筑、雕塑,缺乏動感,降低了楚文化旅游吸引力。
4、宣傳不廣。目前楚文化旅游宣傳促銷存在宣傳推介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宣傳促銷方式缺乏長久和深入人心的影響力、各景區景點在營銷宣傳上沒有整體意識等問題。
5、人才不夠。楚文化旅游產品專業策劃、研發、營銷、導游等方面的人才都很缺乏,無法適應楚文化發展的要求。同時,不良的衛生環境、經營環境和治安環境也是制約發展楚文化旅游的重要因素。
(二)發展楚文化旅游面臨的挑戰
1、地域文化的相競性。我國幾乎每個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的并明顯區別于其周邊地區文化的獨特文化類型。楚文化與其他類型地域文化相比,由于其獨立發展期遠在2000多年以前,缺少其它地域文化普遍具有的良好的歷史延續性,削弱了楚文化旅游資源的吸引力。
2、文化旅游開發的艱巨性。人類文化普遍是以無形的精神遺存為主,要使無形的精神遺存用物質的形式展現在人面前并成為旅游者關注的對象,必須經過充分的研究,包括對投資、開發規劃(含吃、住、行、游、娛、購等各方面)及市場因素的研究。
3、旅游市場競爭的激烈性。湖北是旅游資源大省,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目前已形成了如神農架、三峽自然風光等一批名牌產品,市場穩定,吸引了大批游客。湖北文化遺存極其豐富、文脈眾多,除楚文化外,還有三國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這些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必然與古楚文化旅游資源構成不同程度的競爭關系。
三、開發利用楚文化發展旅游業的對策與建議
楚文化、三國文化是荊州人最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也是荊州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然而豐富的旅游資源并不等于旅游產品本身,只有通過開發形成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使旅游資源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后,才能產生經濟效益,形成旅游經濟優勢。
1、認識發展楚文化旅游的重要意義。旅游與文化密不可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才是有生命的產品,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業才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發展歷史文化旅游是當今旅游發展的新趨勢,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經濟、繁榮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楚文化是傳承和發展荊楚文化的最好載體,發展楚文化旅游是顯示荊州乃至湖北旅游資源特色的需要。必須抓住機遇,發揮優勢,突破性地發展楚文化旅游,增強荊州和湖北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增強緊迫感,加強對楚文化旅游發展的領導,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發展楚文化旅游的格局,跨越式發展楚文化旅游。
2、確定發展楚文化旅游的戰略定位??v觀荊州眾多的文化旅游資源,在未來的開發中,最具潛力的應是涵蓋全市而又波及周邊地區及外省的楚文化。發展楚文化旅游必須與三國文化、與古城保護開發和城市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使城市與文化、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發展協調一致,相得益彰。發展荊州楚文化旅游的戰略定位應該是:以中心城區為龍頭,以凸顯楚文化、三國文化為內涵的荊州古城為主體,融入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非物質文化等元素,實行差異競爭、錯位發展,形成“一主多元”的文化旅游發展格局,形成叫響“楚國故都、三國名城”的文化旅游城市名片,充分展示荊州“文化之都、親水之城”的魅力。同時,楚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富有多樣性、層次性,完全可以實現多層次性的開發,下一步楚文化旅游的開發應該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走雅俗共賞之路。要樹立大局、整體觀念,打破區域限制,建立統一的楚文化旅游網絡,在全市乃至全省形成統一的楚文化旅游品牌和線路;借助湖北省內的其他旅游資源,如三峽旅游線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近年來楚文化研究在世界上已經形成的影響,將楚文化旅游推向國際市場,把荊州建設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文化中心、國際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研究和展示楚文化的中心。
3、制定發展楚文化旅游的科學規劃。規劃是發展的龍頭,要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主體,制定出高起點、高品位、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的楚文化旅游發展規劃。制定和完善好發展楚文化旅游的近期、中期、長遠規劃以及重點景區的詳細規劃和對楚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詳細控制性規劃,特別要將那些重點開發的項目和已開發利用的景區后續項目納入其中。規劃要具有科學性、前瞻性,體現特色、彰顯文化內涵,引入時尚元素、融入生態理念,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將楚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與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協調,主動搞好與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相關規劃的對接,建議省有關部門加大對荊州楚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的指導與支持,并做好全省各地楚文化旅游建設規劃的協調。涉及到楚文化旅游發展的各部門配套規劃都要引入現代旅游理念,注意旅游功能的預留,搞好銜接和協調,實現同步規劃、同步發展。維護規劃嚴肅性,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樹立按規劃搞建設的強烈意識;制定規范化的規劃實施措施,將規劃上升到各級政府意識層面;把規劃的執行納入法治化管理和監督的軌道,切實做到“規劃一張圖,管理一個法,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
4、加強發展楚文化旅游的資源保護。資源保護是開發利用楚文化發展旅游的前提?,F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和建設好荊州古城和熊家冢大型楚墓。做好古城墻“申遺”工作,使荊州古城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將荊州古城整體打造成為5A級旅游景區。對古城歷史街區進行保護維修,恢復建設古建筑,突出楚文化和三國名城特色,古城內現有建筑和設施依據旅游功能進行逐街、逐巷、逐屋包裝改造,使其與周圍景觀相協調,與古城文化相一致。下決心盡快實施城內人口搬遷,列出搬遷時間表,黨政軍機關、行政部門、醫院學校要率先搬遷,對古城內的超高與違章建筑,一切與古城景區(點)不和諧的設施,都要依法予以拆除。加快實施護城河整治工程,進行城垣保護、河道疏浚、駁岸護坡、景點建設、游步配套。在突出“楚國故都”、“三國名城”特色的同時,充分體現荊州數千年歷史文化,展示“文化之都”的品位,高水平建設博物館、紀念館、名人故居和文化廣場。
5、堅持發展楚文化旅游的政府主導。一是省級政策的大力支持。楚文化既是荊州最值得驕傲與典型代表的獨特資源,也是湖北省最值得驕傲與典型代表的獨特資源,理應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建議省委、省政府在制定“兩圈一帶”戰略政策、在旅游配套發展資金投向上、在確定湖北省旅游發展線路上更多地考慮荊州的資源特色、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如將楚文化景觀納入到湖北兩條熱點旅游線中:從武漢——荊州——宜昌——秭歸(長江三峽)和從武漢——隨州——襄樊——十堰(武當山)。二是實施市級優惠政策扶持。制定財政引導政策,設立“楚文化旅游發展基金”、“楚文化旅游項目啟動基金”,對楚文化的開發與利用建設實行財政預算,對重點發展的楚文化旅游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土地供用和獎勵激勵等政策。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多渠道籌措資金,大力招商引資、聚集社會資本、爭取項目資金、運作行政資本,力爭在招商引資、城市資本營運、爭取重大項目資金上有重大突破,實現楚文化旅游發展大投入。
6、策劃發展楚文化旅游的建設項目。楚文化旅游項目建設,要立足現實、著眼長遠、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切實把握以下三點:一是整合資源,盤活存量,突出一個“活”字。通過整合現有景區(點)資源,盤活楚文化旅游資產存量,實施有效開發,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資源和存量在項目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二是整體開發,以大帶小,瞄準一個“大”字。用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和精品意識策劃大項目,實施整體開發,綜合配套。通過大項目開發帶動小項目配套建設,把小項目放在大項目之中統籌安排,致力打造核心景區,把景區(點)做大做強做優,全面提升景區(點)的檔次和級別。三是搶抓機遇,加快建設,立足一個“快”字。抓住實施“兩圈一帶”戰略的機遇,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推動楚文化旅游突破性發展,形成楚文化旅游項目大上、快上、優上的建設熱潮。對重大的楚文化旅游發展項目要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創造條件,加快建設,盡早受益。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對項目實施具體協調,統籌解決項目建設中規劃論證、房屋拆遷、土地利用、建設資金等問題。
7、打造發展楚文化旅游的精品品牌。一是打造以熊家冢楚墓群為核心的楚文化旅游圈。通過對熊家冢大型楚墓的考古發掘,可就地建館、就地保護、就地向游客開放,并將熊家冢楚墓群與楚故都紀南城遺址和八嶺山、海子湖、廟湖、長湖及荊州城西城區鏈接,形成海子湖──紀南城──熊家冢──八嶺山──荊州博物館的楚文化旅游線路和楚文化旅游圈。二是打造以海子湖、紀南城及八嶺山古墓群等為核心的楚文化主題公園。作為楚文化古跡旅游的重要補充,楚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對弘揚楚文化、發揮楚文化旅游功能,顯得尤為重要。積極準備、創造條件,開發展示楚故都紀南城原址,興建楚紀南故城遺址公園,包括整修楚紀南城城墻、烽火臺、水門、重要宮殿基址展示點;修建展示楚紀南故城歷史風貌和歷次發掘出土的相關文物的遺址博物館;在紀南城旁、海子湖附近按一定比例復制建設仿古楚人街及楚王城。通過“模擬場景演示”等形式營造大規模人造景觀,再現楚國繁榮時的景象,形成新的楚文化景點,吸引游客的休閑娛樂。海子湖目的地也可建設成為一座仿楚城,融休閑度假于一體。保護八嶺山現有古墓群,結合國家森林公園和生態景觀,彰顯楚文化內涵。如為楚王愛妃樊姬冢樹碑,布置一些她的肖像宣傳畫及其故事等。三是打造以荊州博物館為核心的楚文化精品展示區。荊州博物館是一座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收藏與考古發掘研究、文化交流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是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是展示荊州形象的重要窗口。目前博物館展廳面積狹小、陳列手段落后,沒有很好地體現楚文化的神韻,制約了其功能的發揮,尤其是該館在古代漆木器、古代絲織品、古代玉石器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展現。建議省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加快荊州博物館的改擴建步伐,改擴建古代絲綢、古代漆木器、古代玉器三個陳列專館,增加漆器、織造等原始工藝制作過程的展廳,完善展示方式;改造裝修楚樂宮,策劃包裝節目內容,變單一表演為適合游客參與互動的旅游商業性節目。同時選擇適合地址修建屈原祠,并進行精心的設計包裝和打造,將屈原作為荊州的形象,使其成為彰顯楚文化的重要精品景點。
8、形成百花齊放共榮共贏的文化發展格局。荊州文化融歷史文化和生態文化于一體,集楚文化、三國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于一域,其文化是多元組合、緊密聯系、互相影響的。在發展楚文化旅游的同時,必須同時發揮三國文化等其它文化的優勢和魅力,形成齊頭并進、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的格局,增強文化旅游發展整體競爭力。精心策劃打造以古城墻和正在修建的關公文化園為核心的三國文化品牌,以屈原、關公、張居正等為主體的名人文化品牌,以章華寺為主體的宗教文化品牌,以濱江景觀帶、內河景觀帶為主體的水文化品牌,以縣市區為主體的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品牌,通過實行一票制等措施,實現景點串珠,打造精品旅游線路。
9、強化旅游服務體系建設。楚文化旅游開發是系統工程,需要將楚國的飲食、住宅、交通工具、旅游風尚、特色物品、娛樂項目等全面轉化為現實旅游產品,融入到楚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中,讓游客在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活動中,體驗到楚文化的魅力。堅持“以游客為本”的服務理念,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優質提供中轉、購物、咨詢、本地游等一站式系列服務,為發展楚文化旅游提供服務支撐。做好接待服務,建立“荊州市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和“游客服務中心”,形成多級接待服務網絡;做好導游服務,實施旅游人才戰略,加強旅游人才引進、培養和管理,提高導游隊伍的素質和旅游管理隊伍的水平;做好交通服務,完善骨干交通網絡和交通標志,改善旅游景區(點)交通條件,成立游客代步車隊,為游客提供便捷舒適的交通環境;做好購物服務,抓好旅游商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建設特色商業街區、休閑街區、楚風民俗一條街、荊州古玩一條街、荊州美食一條街,建設并完善重點旅游景區游客集中購物場所,形成旅游購物一體化。
10、營造發展楚文化旅游的良好環境。一是加強楚文化旅游市場營銷。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網站等媒體的作用,爭取在中央電視臺等國家級新聞媒體宣傳推介楚文化旅游產品;建立荊州文化旅游網站,形成宣傳楚文化旅游產品的網絡體系;借助各類旅游交易會平臺,以節慶活動為載體,通過舉辦楚文化國際研討會、古城保護國際研討會等形式加強區域間旅游城市的合作,推出一批跨區域的楚文化旅游產品,強力推介楚文化旅游。二是優化楚文化旅游發展環境。廣泛宣傳和普及楚文化知識,提高人們的審美觀念,讓人們了解楚文化,努力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采用多種表現形式,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讓楚文化藝術化的同時也生活化,讓人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楚文化,親身感受楚文化的魅力,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